高三歷史複習方法淺談

  高三歷史複習非常關鍵,特別是後期的複習更是決定高考成績優劣的關鍵時期。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高三的複習是一個艱苦的再認識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再提高過程,要怎麼樣才能在複習中出效率、見收穫呢?

  之歸納整理

  歸納與整理是高三學生在複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歸納的過程中,要儘量做到專題化、系統化。根據各複習階段,可分別建立章節知識結構體系、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單元內專題知識結構體系、模組式專題知識結構體系、熱點問題知識結構體系等。有了知識間的聯絡線索,就會打破教材中的章節界限,使知識的綜合成為可能。比如:人類社會歷史無論是哪一個歷史階段,都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民族、外交關係、國際格局等方面表現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人類歷史打破時間空間界限分類為政治文明史、經濟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等三大方面。這樣的知識歸納分類,集合成一個個專題,理清頭緒,便於分析比較,加深理解。

  一般來講,首先我們可依據歷史知識門類從縱向重組歷史教材中的相關歷史知識組成一個大專題,然後我們又可以根據內容需要組成一個個的子專題。如經濟文明史這個大專題,我們可以分為中國古代經濟、近代經濟、世界經濟等三個專題,古代經濟按生產部門分類我們還可分為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經濟制度、經濟政策等子專題;按社會制度分類又可分為奴隸經濟、封建經濟等子專題;從經濟制度建設方面,又可分為土地制度、賦稅制度等子專題。另外還有一類是聯絡其它學科或時政熱點問題重組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形成熱點專題。如農業經濟專題,可以從農業政策、產業結構、農村稅費改革、水利興修、作物分佈、氣候特徵、國土資源、土壤改良、環境保護、生態農業、西部大開發,農業發展史和經驗教訓等方面運用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對教材中的相關歷史知識進行全方位透視。專題複習要特別注意揭示專題之間的內在聯絡,分析各專題之間歷史事件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係,形成縱橫相連,脈絡清晰的立體之樹。

  之科學訓練

  複習的最後階段,科學地強化習題訓練,既可以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消化和鞏固,查缺補漏,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但在日常學習或複習當中,會經常發現不少學生或忽視練習,或盲目練習,其效果自然不佳,要提高練習效率,要注意的問題是:?

  ***1***掌握各種型別題目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選擇題,要仔細審題,看清題乾和選項,讀懂材料,分析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本質,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填圖、識圖題,要看清圖表,回顧所學,分析圖表的歷史背景,再作答;在解答材料解析題時,我們要求學生可用以下的套路解題:第一,先看材料出處,大致斷定材料反映什麼時期哪一方面的內容;第二,再審問題,列出問題要點;第三,帶著問題審材料,獲取有效資訊,將相關有效資訊列在相關問題之後;第四,問題中有“根據材料”的,答案從材料中得出;“結合材料”的答案從材料和我們所學知識中求得——用這樣的解題套路看起來比較機械呆板,實則省時、省力,學生往往材料只需看一遍就大功告成。

  ***2***習題訓練要有選擇性,訓練後要有針對性的評析

  文科歷史試題可渭浩如煙海,訓練是有必要,但要有選擇性、針對性,不宜過多過濫,如果不注意科學甄題,肯定會被題海所淹沒。這就要求教師課後多做準備,不妨給自己進行題海戰術,多研讀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多研讀市場上規範的複習資料,為學生做出選擇。在科學甄選方面,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大膽地把一些超綱、越本的題目刪除;二是砍掉經教師集體商量後仍無法確定答案的題目;三是把內容相近、容易混淆的選擇題目歸類掌握,然後舉一反三;四是把一些具有新意、創意的題目挑選出來,以拓寬自已的視野,增強變通能力。學生訓練後,教師還要認真閱卷,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在課上評講時,不僅要講正確答案,更重要評講審題、解題方法,明晰解題思路,分析錯誤原因以及今後應注意的問題,讓學生掌握要領。

  ***3***總結反思,防止類似錯誤再犯。

  在高三的學習生活中,考試既是我們必須面對一道關口,也是檢驗我們學習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考試之後,會有許多的思考或經驗教訓留給我們,要反思其成敗得失的原因。特別是平時做錯的題目,更要反思其錯的原因再哪裡,這樣才會針對性的在以後的複習中改進。比如: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錯題集,將平時做練習或者考試中做錯的題摘抄下來,寫在一個本上。先記錄失分的原因,然後再重新仔細地做一遍,最後總結以後解答此類時應該注意或應引起高度重視之處,有時看錯題會比做套題成果更顯著。當然,小本子也可以記錄一些自認為比較典型的題目,定期翻看,加深印象,這樣堅持下去,便不會覺得試卷討厭,反而可以看到自已的進步。

  之迴歸教材

  教材是學習的物件,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和根本,具有全面的基礎知識,是學生答題的前提,是解答好試題的基本保證。要取得理想的成績,就必須迴歸課本,強化基礎,這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經過幾輪複習過後,在最後的備考階段,我們很多考生往往忽視了課本知識,純粹為了做題而看題,結果容易出現考試答題脫離教材,或者是結論性的語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識記憶不準確,很多同學常常出現最後好像什麼都不知道的複習備考感覺。2007年的我省高考文綜歷史卷得分偏低,究其原因,就是基礎知識不紮實,應變能力差等原因靠成的。因此,迴歸課本,依據考綱,夯實基礎是當務之急。

  歷史知識面覆蓋廣、層次深、能力標準要求高,一般地講,要熟記教材的基礎知識,牢記教材的每一節內容、每一個知識點。為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要求學生在複習中一定要多看教材,對教材的閱讀至少要達到五、六遍以上,甚至還要過好“背”這一關。只有過好了“背”這一關,知識才能運用自如,才能“熟能生巧”,這樣就會為我們以後的複習逐漸掃清障礙,最後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必須以紮實的歷史知識作基礎,即使是解答那些對歷史思維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論分析性的歷史問答題,如果沒有全面準確地掌握有關的歷史知識,能力的考查和培養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全面的掌握基礎知識,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目錄、正文、小字、註釋、課本插圖、年表、課後習題。還應包括教材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歷史事件及其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等在內。只有準確理解、深刻挖掘其內涵,才能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礎,也只有掌握歷史的基礎知識,才能應對高考命題的不斷髮展變化。

  之互相交流

  在學習過程中,加強與同學交流也是我們奪取優異成績的一個重要環節,如識記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他們採用什麼好的記憶方法?評價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他們又會從哪些方面去全面、辯證的分析與評價的?對於一些容易錯的知識點,他們又是如何區別,如何牢記的?通過交流,可以發現自已的不足,還可以學到他人的長處。然後取他人之長來補已之短,在輕鬆的交流中得到經驗,並在應試中去仔細體會。經實踐,這種方法在我們這種寄縮生較多的農村學校優其可行,學生們可以在茶餘飯後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另外提高學生論證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在回答問題中所表現出來的術語使用情況、語言組織的邏輯性、層次性情況也是體現學生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學生得分會有一定的隱性影響。同學們可以遵循以下幾點: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敘事有序,論證有力;詳細得當,要點全面;文字準確,條理清晰;認真檢查,及時改正。答題時還要做到答案規範化、答題序號化、每問段落化、內容要點化、重點條理化。平時回答問題、做各種型別的練習時要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能力的訓練。

  總之,高三歷史備考複習中要依據對高考歷史試題的分析、《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學生實際等情況,採用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教學和複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挖掘潛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考生在文綜歷史考試中有良好的表現,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