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淺談
前段時間,教育部開會曾提出:“歷史是文科之母,物理是理科之父”的觀點,表明歷史在文科之中的重要性。今天小編看到有人問高二分科後的文科歷史如何學習的問題。因此決定簡要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小編以為文科歷史學習難度確實不小,歷史學習涉及面廣,需要有較為淵博的知識面,需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功底、地理知識等。而且,歷史學習注重邏輯思維,需要學生對文字進行整合歸納,然後形成對事物的理解。通常學生的困惑點在於,對書本知識點已經瞭如指掌了,但是歷史成績依然不忍直視,有些學生將其歸納為考的內容老師上課都沒講,或者書本上也沒有很具體的講到。實則不然,歷史學習注重方法、注重知識點的遷移,注重對史料的解釋,這些都以基礎知識點為依託。而老師上課更多側重基礎知識點的梳理和講解,也涉及歷史解題方法和技巧的講解,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點,才能夠為解題提供基礎和依據。否則歷史學習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樣無法長久。
通用學習方法和歷史學科特點
歷史學習方法因人而異,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是也有一些通用方法:第一,課前預習。預習的目的不僅在於對教材內容有個大致的瞭解,而且在於發現自己有所困惑或者不懂的內容,並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後將這些困惑和思考記錄下來。第二,課上認真聽課和動腦,做好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些同學課上聽懂,由於沒做筆記,過段時間就不知道這課老師到底講了什麼。另外,課堂上要跟著老師的引導,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很多同學貌似認真聽課,實則沒有動腦,因此課堂聽課效果不佳,從而影響對歷史的認知。第三,課後按時複習,並通過練習鞏固所學。複習的目的在於加深認識,對上課老師所講做到進一步內化,而練習則幫助你運用知識,是一種對所學知識的實踐。同樣的,在做練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先自己思考,不懂的查詢資料,再不懂,問老師。但是一定要將自己不懂的做好筆記,這樣方便下次再拿出來翻閱。
這是平時各學科學習的通用方法,歷史學科學習遵循這樣的學習方法是可行的,但還必須掌握一些歷史學科特色方法。歷史學科主要是建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絡,涉及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側重前因後果。涉及為現實服務的需求。因此,要注重以下歷史學科特點:
一、需要了解歷史學科專業知識。
歷史學習需要掌握一些巨集觀的史觀,如: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等。在史料上,需要了解史料的分類,如: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實物史料等。在歷史研究上,還要注意論從史出、孤證不立、二重證據法等研究方法和理念。當然,也需要了解一些具體的史實。最基礎的就是時空觀念。即要了解某一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還要知道歷史學界一些公認的觀點和認知,有些可能還未證實。如:中國第一個王朝是夏朝,但是目前還未挖掘出夏朝的文字。目前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從商朝開始。
二、注重及時整理歷史知識點。
通過自己的認知建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絡。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是思維導圖形式的,當然也可以是列表形式的,關鍵在於將所學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明確歷史諸要素之間的聯絡,明確歷史人物的複雜性,如:歷史人物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的二元性,需要具體分析特定的時空環境,對歷史人物種種行為做出歷史判斷和解釋,於不合理之中發現合理性,於情理之中發現背後所隱藏的真相。明確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明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規律。
三、歷史學習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哲學思辨思維。
邏輯性保證歷史學習的條理性,能夠於繁雜繁亂中梳理歷史脈絡,保證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哲學思辨思維能夠讓你對歷史有個客觀全面的認識,避免以偏概全。歷史學習要注重多角度、多層次分析歷史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力求客觀揭示歷史事實。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離不開對人的現實關懷。竊以為歷史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想真正學好歷史,既要從歷史書籍中汲取知識、方法,又要關注現實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歷史和現實的交集,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導現實生活,同時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歷史學習的關注點。
-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淺談
- 描寫下雪的一年級作文
- 殘疾人面試自我介紹
- 關於三八婦女節的優秀作文
- 高考成語故事作文素材
- 簡潔唯美的低碳環保手抄報
- 系統維保合同
- 以愛崗敬業奉獻為主題的演講稿
- 小學第一學期班級工作總結
- 最好的護膚方法是什麼
-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
- 單位請假條格式範文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作業本答案參考
- 江蘇考生志願填報
- 如何寫出優秀的畢業自我鑑定
- 卷軸的畫法步驟兒童畫繪畫教程
- 盆栽月季花可以怎麼養
- 答應不愛你吉他彈唱譜
- 高中生感恩節手抄報內容
- 電腦顯示器豎屏橫屏來回切換怎麼設定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