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範文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儲存於學生腦海裡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著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篇二
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難點是用除法意義理解分數意義。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來表示兩數相除的商,能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在引入課題之前,先複習舊知。課件呈現幾道簡單的口算題,以喚醒學生對整數除法的記憶,為探索新知做鋪墊。在探索新知時,課件呈現豬八戒化齋的故事,從想象中每人2個餅,到一張餅,把一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塊?有了剛才的複習知識進行鋪墊、遷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來計算,學生很快會說出1/4,這時我會再提問:為什麼是1/4?你是怎麼分得?學生用準備的圓片分一分;接著出示:豬八戒又化了3張餅,每人分多少張?學生又拿出學具自主探究,再演示。學生一步步經歷了分得過程,對分數的意義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是3/4。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儲存於學生腦海裡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
篇三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理解與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為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打下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教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測與交流等教學活動.”這說明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的參與。” 所以,在匯入新課環節,我有意設計了兩道除法計算題: 8÷9= 4÷7=
學生一看是這樣兩道除法算式,都鬆了口氣,說:“這麼簡單的兩道題啊!”於是我在班上開展了男女兩組比賽,男生算第一題,女生算第二題。一聲令下,男生埋頭算起來,思維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沒有動筆,我示意她不要說出答案。我轉了一圈,大部分學生在已經做好的學生的提示下都已經有了答案,只有個別男生還在計算。
彙報後,我引發學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迴圈小數表示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個匯入使學生明白兩個數相除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為進一步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打下基礎。
之後,再出示兩個數相除的算式,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用分數來表示商。
以例題中的1÷3=1/3引導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讓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分子/分母。這時候,我讓學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薛龍鳳上黑板認真地寫下:a÷b=a/b,我見這個學生寫得很認真,馬上表揚了她,並要求學生為她鼓掌。正當大家都為薛龍鳳高興的時候,我在她寫的算式後面打了個小小的“×”。學生立刻表示不解,剛剛老師誇了了她,現在怎麼又給她判“×”。還是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說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發問到:“為什麼b不能等於0?”班上頓時安靜下來,誰也說不上來原因。這個難點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裡有點小小的激動。我繼續利用例題中的把1塊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3為例問道:“誰來說說這個分數中的‘3’表示什麼?”有學生舉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單位‘1’,‘3’表示把蛋糕平均分成的份數。”“如果把‘3’換成‘0’呢?”學生終於明白: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就這個“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裡的b要強調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而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
我覺得這個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
成功之處有,不足之處也有。課後反思之,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絡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卻並沒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歸納。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數是一個數。這說明課前我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沒有把握住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時要多查閱資料,以便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