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2***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3

  初讀《有效教學十講》,對文中所提到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成績與問題深有同感,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的認識感同身受,於是,有了第二遍細讀的願望。品味之後發現,自己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好地解決了教師的困惑,也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提供了依據。

  “有效”這個詞,多少人在談在論,多少人在努力在做,多少人為其絞盡腦汁?但是其間有多少要素?怎樣才是有效?如何才能有效?說真的,雖然教了初三好幾年,但讓我明瞭地表述,也覺得很難。餘老師考量學生學習有效性的三個指標就非常清楚明瞭——學習速度、學習結果、學習體驗!我們要努力的目標是——降低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脫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學習心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我們把學校的學習時間、學校課程的學習時間無限的膨脹了,擠佔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時間。”因此,我們要確立節約時間***學習時間***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把更多的非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我們首先解放學生的時間,至少保證讓學生擁有自己操作的時間。時間留出來之後,我們老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全方位準備,針對學情精心處理教材,深挖教材,吃透教參,準備好要教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確立一兩個訓練點。把握好新舊知識的連線點,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的遷移來掌握新知識。設計好“導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自學,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節省課堂的時間。

  有效教學的關鍵點在哪裡?許多教師在課前用了相當多的時間進行教學預設,可課堂上依然難以實現有效教學。有效課堂的關鍵問題在於教師的課堂實施和運作,也就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程追求開放動態的課堂,教師應具備更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我曾經觀察過一位教師的課堂,儘管教師按教學預設實施教學,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由於教學板塊目標太多,教師沒有合理控制學生的時間,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進度,導致很多學生學習效果差,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能力顯得薄弱,沒能在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必要的引導,無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嚴重削弱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課堂的效益大打折扣。教師無法發現課堂低效的根源,顯得無奈。

  課堂開放了,教師應該怎麼做?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尤其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時的課堂觀察與反映能力是教師駕馭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進行充分的課堂觀察,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及時迴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教學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不能單靠延長學習時間來進行,而更需要合理安排時間。一堂課,一般由學、講、練三部分構成。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精練。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讓課堂的40分鐘產生最大的效益。

  其實學習是如此,我們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你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完成的質量最好,而且在完成時,你是非常快樂的!這就是“有效、高效”!由此看來,天天在教室補課的人,天天佔用課間或其他學科的課時來補課的人,雖然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但是效率是不高的。安排好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高質量的工作,或者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訓練,這才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