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語文第一課預習學案

  初二語文第一課是散步,那麼作者會怎樣描寫這最平常不過的散步呢?教師應該做好學案讓同學們好好預習。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第一課時

  一、整體把握

  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作者表達了關於家庭倫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點是,“我”的敬老。試作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裡,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麼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麼孤獨、淒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設,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麼樣?兒子如願,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自然不至於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裡總不大暢快。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於良心。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第二課時

  二、問題研究

  1.這篇短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在結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呢?

  探究這個問題,要學會一種思想方法,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兩頭。兩頭都顧到,當然沒有矛盾。有時,無法兼顧兩頭,就像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無法“兩全”,只能顧一頭,那麼顧哪一頭呢?“決定委屈兒子”,就是顧老的一頭。因為伴同兒子的時間還長,言下之意,父母風燭殘年,想孝敬,時間也不可多得。這裡有一個家庭倫理道德的準則: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

  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寵著孫兒的。孫兒呢,見爸爸為人孝敬,自己也聽話,你瞧他,不哭也不鬧。這一家多麼和睦。孩子長大了,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樣孝敬父母。好的家風就會代代相傳。

  再往深一層想,試看人性,疼愛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於此,借散步這個題材,宣揚一個倫理原則。照這個原則辦事,一個家庭總是比較和美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妻子的賢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她對婆婆沒有不孝順的表現,當“我決定委屈兒子”,妻子絲毫沒有爭執。一般說,婆媳關係更為要緊。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著墨不多,但是隱隱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為人妻,為人兒媳,理當如此。

  3.為什麼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麼鄭重其事呢?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跌的,非穩當不可。

  這個形象很有象徵意義,中年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4.這篇短文語言很精美,從哪些方面去學它的語言呢?

  學習課文的語言,可以把注意力專門放在詞句上。精美的語句反覆揣摩,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後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