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答案

  有了公共空間,有了對公共空間的意識即公共意識,中國的社會變革才有了根本前提。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材料

  ①眾所周知,“公”是相對 “私”而言的,公共空間自然應該不同於私人空間。一家人坐電梯下來,電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間,一到大廳,有了外人,馬上就進入了公共空間,應該小聲說話。為什麼?怕干擾到別人。這是對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們還是到處可見抽菸、吐痰,甚至在公共場合大聲講話,大聲打手機……餐館裡的眾聲喧譁就更不用說了。對於這種現象,我們總是將其歸因於未能把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區分開來。

  ②這誠然是沒錯的,但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也不是我要強調的重點。

  ③所謂“公共空間”應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領域”,在這一領域中“私”是無所作為的,只要遵規矩、按常理、循舊俗就行;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個將各種各樣的私人意見、看法、觀點等彙集為公意的地方。沒有這樣一個“公共空間”,就不會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見”。當然,在這一“公共空間”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讓人說話,同時要辯論。

  ④中國人的古訓是在公共場所“莫談國事”,而康德卻說只有在公共場所,你才應該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盤托出,在私下裡,你倒真應該執行你作為一個合法公民應盡的義務,要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但所有的不滿與意見都應該在“公共空間”得到發洩與表達。有學者指出: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人就開始意識到了自己是“國民”,“蓋國家者,成於國民之共同心”,再以後,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會”這個詞,專指國家之外為某種目的自行形成之組織。於是“社會”就成了“紳士”表達其個人意願的公共空間。而立憲運動一開始就存在著“皇帝”和“紳士”兩個主體,正是這兩個主體之間日益尖銳的衝突,導致了清王朝的崩解滅亡。

  ⑤對“公共空間”的意識就叫“公共意識”。有了“公共空間”的意識,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識,知道我應該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應該在公共場合表達出我個人的不同見解,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場合,我個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見,獲得別人的承認。“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個人意識到了他對這個國家所承擔的義務及所享有的權利。一旦“意識到”,就可以在這個公共空間裡把本屬“私”的東西變成“公”。

  ⑥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學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為本位的公共空間的設想。他主張設立學校,並且認為,設立學校,不僅僅是為了養士,更不是為了科舉,而是使學校成為議政的場所,從而起到限制專權的功效,使學校成為紳士的公共空間。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間還是以家族為本位的,“私”所指的並不是獨立的個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紳士。

  ⑦這當然很有中國特色,但我個人對此還是心存疑慮,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個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長制”蔓延為全社會的行為規則,然後又成為國家統治秩序的正當性依據。家國一體,社會的倫理秩序就是國家的政治秩序,這是一種人們業已習慣了的生活態度。

  ⑧但不管怎麼說,有了公共空間,有了對公共空間的意識即公共意識,中國的社會變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題目

  小題1:選出對文章理解正確的一項*** ******3分***

  A.開頭列舉在公共場合抽菸、吐痰、大聲喧譁等現象,是為了批評人們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

  B.文中所說的“公共空間”就是指需要遵規矩、按常理、循舊俗、匯公議的公共生活場所。

  C.第④段畫線句強調,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這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D.對第⑦段畫線句中人們把社會倫理秩序與國家政治秩序混為一談的“生活態度”,作者並不認同。

  小題2:依據文意,“公共意識”的具體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2分***

  小題3: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與中國歷史有關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請聯絡上下文作簡要分析。***4分***

  《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答案

  小題1:D***3分***

  小題2:***1***自覺遵守***維護***公共秩序;***2***敢於在公共場合發表不同意見。***2分***

  小題3:證明“公共空間”、“國民意識”對於促進社會變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以家族為本位的“公共空間”是有侷限的。***中國在建設現代“公共空間”的程序中應避免以家族完全代替個人的傾向。******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