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公孫弘者"閱讀答案附譯文

  公孫弘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為西漢後來"以丞相褒侯"開創先例。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關於“丞相公孫弘者”的文章習題以及相關的習題答案,希望能幫助你們。

  “丞相公孫弘者”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少時為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元光五年,有詔徵文學,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拜為博士。是時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詔使弘視之。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

  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乃上書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厲賢予祿,量能授官。今臣弘罷駕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天子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病有瘳,視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

  ***節選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丞相公孫弘者”習題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宜佐明主填撫國家 填:通“鎮”,鎮撫,安撫

  B.人臣病不儉節 病:擔憂

  C.守成尚文,遭遇右武 右:崇尚

  D.治黨與方急 黨與:同黨的人

  5.下列各組句子,全都表明公孫弘為官機智的一組是*********3分***

  ①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 ②天子擢弘對為第一,拜為博士

  ③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 ④終無以報德塞責,乞骸骨

  ⑤因賜告牛酒雜帛 ⑥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

  A.②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①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裡設定郡縣,巴蜀人民對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詆譭西南夷沒有用處,表示他對民間疾苦的關心。

  B.公孫弘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這些事揭示了他有曲學阿世的一面。

  C.公孫弘通過管仲、晏嬰的對比,是為了闡明高官應該戒奢、躬行節儉,認為從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應該沒有貴賤的差別。

  D、公孫弘深受皇上的器重,即便是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辭官回鄉時,皇上依舊安撫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養病。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5分***

  ***2***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恐竊病死,無以塞責。***5分***

  “丞相公孫弘者”答案

  4.B.病:短處、毛病。

  5.D. ②⑤天子的做法 ③公孫弘資助別人,非為官機智。

  6.C.以偏概全。

  7***1***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巨集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刻毒***。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於人予以報復。***意:猜疑,1分;深:城府很深***刻毒***,1分;諸……者,那些……的人,1分;詳:通“佯”,佯裝,表面上,1分,句意,1分***

  ***2***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沒有辦法搪塞責任。***畔;通“叛”,反叛,1分;此皆宰相奉職不稱:判斷句,1分;竊:默默,無聲無息,1分;無以,沒有……的辦法,1分;句意,1分***

  “丞相公孫弘者”翻譯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家裡窮,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徵召入京,當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後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發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封他為博士。

  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常說人主的毛病在於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於不節儉。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於是皇上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於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在兩年之內,他便官至左內史。他曾經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後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都被採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瞭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皇上贊同公孫弘的說法。皇上身邊的受寵之臣每每詆譭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厚待公孫弘。

  汲黯說:“公孫弘處於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九卿中與我好的人沒有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說中了我的毛病。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厚待他,終於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巨集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於人予以報復。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靠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餘財。士人都因為這個緣故認為他賢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為沒有什麼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當輔助賢明的君王安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於是,他向皇帝上書說:“過去說:‘努力實踐接近於仁,喜歡詢問接近於智,知道羞恥接近於勇。’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了。知道怎樣自我修養,然後知道怎樣治理別人。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現在陛下親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鑑,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兼備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如今我的才質低劣,沒有汗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於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於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武帝答覆他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我從前幸運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寧,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風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我的無德呀!”於是,武帝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就上朝辦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孫弘發病,終於以丞相的身份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