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教育涵養工匠精神閱讀答案

  人文教育和工匠精神是無比契合的,因此人才的培養,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這一環。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以人文教育涵養工匠精神》閱讀材料

  培養大國工匠,源頭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養,不止一次聽到“局中人”直呼“兩難”:一頭是工科學生的“難”,難在專業“窄化”、生活“宅化”。學生抱怨課程多、實驗多,疲於應付眼前連綿不絕的苟且,無暇詩和遠方,更難涵養精益求精、沉潛專注的匠心。另一頭是工程單位的“難”,慨嘆工程領軍後備人才短缺,特別是素養好、領悟力強、科學與基礎理論修養紮實、系統視野開闊、能駕馭巨集大複雜工程的“將才”,更是難求。

  為何會出現這供需的“兩難”?竊以為是因為工科人才培養的人文土壤、人文養分還不夠,重視了學生掌握技術和工具的“硬知識”,少了些關注學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軟學養”。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單向度、工具化的“匠”為出發點,涵育的是人對價值道德的終極關懷,對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靈的沉潛寧靜,這和工匠精神是無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養,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這一環,還需以人文教育鑄匠魂、育匠心、造匠韻。

  一流的大國工匠,需要把科技創造同人類社會重大問題緊緊聯絡在一起,甚至應當立足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具備關切環境、關懷生命的責任心。人文教育中,歷史文化、哲學倫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的交匯融通,造就其博約相濟、以文化人的特點,讓學生涵育健全人格,諳悉工程倫理,明瞭歷史環境,樹立高遠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

  一流的大國工匠,不僅要培育專注技藝、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養賦予產品生命和內涵、在技術中融入巧思和靈魂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想象力、審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視的創造力,不少蜚聲世界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都曾得益於文學和藝術的滋養,對生命有了更高層次的體認,也讓工程技術有了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久遠價值。目前,不少國貨正從粗憨、實用階段轉向追求精細、美感的階段,對工程人才的工藝審美素質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專業壁壘,將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術,賦予中國製造更大的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質造”乃至“中國智造”的轉折點。將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寬,內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為國家的轉型發展輸送更多一流的“大國工匠”。

  ***選自2016年12月07日《人民日報》第5版,有刪改***

  《以人文教育涵養工匠精神》閱讀題目

  5.下列關於“人文教育”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為出發點的,是工科人才培養的切不可少的一環。

  B.人文教育可以打破專業壁壘,在工程技術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國製造”轉向“中國質造”乃至“中國智造”的轉折。

  C.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對價值道德的終極關懷,對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靈的沉潛寧靜。

  D.只有將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寬,內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為國家的轉型發展輸送更多一流的“大國工匠”。

  6.下列不屬於“一流的大國工匠”應具備的條件的一項是

  A.一流的大國工匠,要培育專注技藝、追求卓越之心。

  B.一流的大國工匠,要把科技創造同人類重大問題緊密聯絡,具備關切環境、關懷生命的責任心。

  C.一流的大國工匠,要把歷史文化、哲學倫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交匯融通,博約相濟,以文化人。

  D.一流的大國工匠,更應涵養賦予產品生命和內涵、在技術中融入巧思和靈魂的能力。

  7.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工科人才的培養,出現“兩難”:一頭是工科學生的“難”,另一頭是工程單位的“難”。

  B.如今,工科人才培養的人文土壤、人文養分還不夠,重視了學生掌握技術和工具的“硬知識”,少了些關注學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軟學養”。

  C.想象力、審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視的創造力,蜚聲世界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都曾得益於文學和藝術的滋養。

  D.因為工程人才審美素質的提高,不少國貨正從粗憨、實用階段轉向追求精細、美感的階段。

  《以人文教育涵養工匠精神》閱讀答案

  5.B***原文是“賦予中國製造更大的價值”,完成“中國製造”轉向“中國質造”乃至“中國智造”的轉折太絕對了。***

  6.C***是人文教育的作用,物件錯位了。***

  7.B***A不是作者認為,是“局中人”直呼“兩難”;C是“不少蜚聲世界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都曾得益於文學和藝術的滋養”;D因果關係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