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學術論文

  《資本論》源起於對於當時的“庸俗”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在後人的分析中,常常將馬克思筆下的思想歸納為從生產關係中闡釋人類歷史的必然走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淺析《資本論》

  【摘要】《資本論》源起於對於當時的“庸俗”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在後人的分析中,常常將馬克思筆下的思想歸納為從生產關係中闡釋人類歷史的必然走向。本文將結合馬克思的《資本論》對“規訓與形塑”的理論進行探析。

  【關鍵詞】資本論;形塑;規訓

  一、規訓和形塑,讓理論映照現實

  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給予的論述,對於利潤和剩餘價值的貪婪,導致資本迫切要求勞動力創造出遠遠高於他們本身獲取的價值。於此同時,“時間的原子就成為了利潤的原素”,基於利潤的渴求,就必須要求工廠建立嚴密的制度體系,例如監視、獎懲、脅迫或壓抑等,用來規訓工人,從而“保障對每一個時間原子的控制”,達到時間對於勞工的絕對主宰,這就是我理解中的“時間霸權”。

  同樣的,在這整個規訓的過程中,工人也自願或強迫地完成了其對於自我的重新的“形塑”過程,完成了身份的轉換和認同。從“自由人”、“健全人”、“自由勞動力”中脫出,意識到自己***或者說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的特殊性,從而順利變成“勞力”、“商品”,並匍匐於資本與資本家的控制之下,“靠出賣勞動換取生活必需”,卻仍舊遭受十分苛責的剝削。

  延伸而言,潘毅教授的《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就可以更加實際的理解和運用。中國女工們在打工中,在工廠中,無時無刻不是接受著規訓***從微觀和巨集觀兩個方面進行***,又每時每刻在進行著形塑***從身份認同和社會接納兩個方面進行***。

  如書中所描述,資本為了追逐最大利益,多重方面對於女工進行著規訓:①重複命令的機械進行以及工人手冊的強迫閱讀,建構起權威性;②歧視性語言的熟練運用以及固定頻率的訓導會議,迫使女工產生自卑心理,獲取話語權;③刻意地建構地方及血緣,通過族群身份認同機制壓抑整體抗爭叢集效應;④通過“藥物”創造神祕性以控制“月經政治”,控制女工身體機能。

  這種規訓,簡單粗暴,效果卻顯而易見。全方位的規訓,導致女工漸漸“失去了對於自己的自決權”,使得管理者慢慢、默默、緊緊地徹底控制住了“女工”這一群體,使其漸漸服從於資本構築的制度,形成“集體失語”的局面***不僅僅只是指話語權,是指更廣義上的權力與權益***,從而有利於工廠的管理與資本主義的剝削,最終達到“異化勞動”以及“資本奴役勞動”的目的。

  與此同時進行的,就是女工們自我形塑的完成。機器、流水線、泰羅制,這些現代化的生產手段和管理方法在細緻研究和精心設計之後,將整個生產流程細緻化、簡單化、重複化。女工們所能做的就是嚴格遵守工藝流程,機械重複製作章程,成為沒有思想的工具而已。

  當我們將現實和理論一一比對之後,讓我們來普遍衡量規訓和形塑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措施也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女工們普遍感到自己是一件“商品”,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生存。通過“資本規訓”、“自我形塑”以及隱性卻無處不在的“時間霸權”,資本及其所有者完成了目的,瘋狂壓榨女工,壓榨並奪取她們創造的剩餘價值。

  二、當平庸對話恆常

  1.現代社會本質上,是資本極權社會

  集權和極權,一字之差,內涵卻大為不同。集權,強調的是形式上的專制;極權,則是全面的獨裁。所謂資本極權社會,就是資本的獨裁,是被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每一位成員無疑義的認同並遵從的。這無疑就是當今世界的真實寫照。

  但是同時,我們不能否認,相比起封建社會乃至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更多的進步,比如政治上更加民主,例如政治權力普遍的廣泛的父死子繼的終止和廢除,這在不久以前,還被認為是合理合法、天經地義。

  這樣就引申出有意思的論述,如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的趣談和預測一般,未來的更高階的社會形式中,會不會也因循慣例,廢除現在看來合理合法的經濟權力的繼承製?

  2.剩餘價值理論沒有也不會過時

  權力來源於契約,是社會規則的孕生和集合,同時也直接來源於物質生活活動。馬克思認為,物是社會關係的物件化。所以,我將剩餘價值創造本身理解為在現代社會中人對人的征服和壓迫,應該也不會偏離馬克思的本意。

  嚴格來看,剩餘價值理論其實本不在經濟學的正規化和框架之內。我理解中的剩餘價值理論,更偏向於社會權力構架。同時,由於競爭***廣義上的***的逼迫,伴隨著資本的擴張,剩餘價值被不斷生產出來,意味著更多人被更大強度的壓迫和剝削,作為一條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定律,剩餘價值理論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3.資本主義與新教,共產主義與“無教”

  回顧歷史,奴隸社會的奴隸,其基本命運就是作為主人的工具,甚至不能稱之為“人”;封建社會的佃農,則終生為地主奉獻自己辛苦的勞動果實;資本主義社會的僱傭工人,則隸屬於資本。――本質上,從屬、宰割和依附的地位沒有絲毫改變。

  從信仰上來看,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自然崇拜十分明顯。封建社會由於分裂的獨立土地和侷限的封建經濟,形成了多神宗教、多元崇拜。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的唯一統治,導致一元化基督教***即普遍意義上談論的“新教”***崇拜的興盛。而未來更高階的共產主義中,由於去除了壓迫,唯物主義、辯證觀點的思想最終會帶來“無宗教、同信仰”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德***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原著;曾令先,卞彬,金永編譯.資本論***縮譯彩圖典藏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2]高新軍著.揭開歷史發展之謎《資本論》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3]王峰明編著.資本論***第1卷***導讀***上***[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1

  [4].孫承叔著.資本與歷史唯物主義《資本論》及其手稿當代解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06

  作者簡介:

  劉奉潔***1993―***,女,漢族,四川綿陽人,西南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新聞學、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