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節由來和主要活動

  水族端節端節,水語稱為“藉端”。“端”,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因此,端節亦可直譯為“吃年”,意為“過年”。又因水族的這個年節的日期以水歷為準,水歷把九月作歲首,歲首要過年,端節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稱“水年”。

  端節由來

  水族端節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從頭至尾長達49天,是世界上延時最長的節日,又叫" 瓜節",水語稱"借瓜"或"藉端"。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水歷將一年也分為12個月和四季,但把農曆九月作歲首,農曆八月當歲末,以十二地支記日,水歷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每逢亥日,各地依傳統分批過節,要分7批***古代分9批***才能過完。端節保留著水族古代氏族部落慶谷熟、 過新年的遺風。

  流行民族:水族

  流行區域: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散居在毗鄰荔波、獨山、都勻及黔東南苗族侗族纂台州榕江、雷山等縣市多數水族地區


端節

  舉辦時段:水歷十二月***農曆八月***第一個亥日起,至水歷新年二月***農曆十月***期間,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為節期,按古老慣例分地區、分期分批輪流過節。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端節,水族人民又稱“藉端”***“借”水語“吃”的意思***吃端、過瑞,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等地水族人民歡慶團聚、辭舊迎新、慶豐收而舉行的節日。水族曆法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和春復秋冬四季。陰曆的九月為其歲首,陰曆的八月為其歲尾。水歷十二月***農曆八月***第一個亥日起,至水歷新年二月***農曆十月***期間,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為端節的節期,按古老慣例分地區、分期分批輪流過節。各地所過的亥日不一樣,如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內外套以第一個亥日為節日,水龍地區過第二個亥日;恆豐,三洞地區過第三四個亥日。

  端節主要活動

  端節主要活動為祭祀和賽馬。“除夕”與“初一”相連的兩頓飯忌葷食素,但不忌魚蝦。節日期間,銅鼓聲此起彼伏,悠揚的歌聲和蘆笙調從早到晚迴盪在翠竹掩映的竹樓裡,水鄉山寨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祭祖是水族過端最重要的活動,分別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進行。祭品依例要戒葷食,惟獨魚不在禁用之列。水族祭祖的魚叫"魚包韭菜",是將韭菜、慄仁等塞滿魚腹後,燉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後便可食用。相傳,水族的遠祖由南方北遷時,送行者送上一包食物,原來是內有九種青菜的煮魚。遠祖*這食物充飢來到黔南落後,後來魚包韭菜便成為水族人最喜歡的家鄉風味。

  端節清晨,水族村民在長老指揮下敲起了神聖的銅鼓,大家聚集在銅鼓周圍互祝人壽年豐,然後隨著銅鼓挨家挨戶去賀新年,吃年酒。每到一家,大夥便按輩分依序入座,互挽手臂在"秀!秀"***水族語:好!好!***的歡呼聲中乾杯,一邊吃些魚和其他菜餚。吃年酒必須家家去到,若有一家未去,就是對這戶人家的極大侮辱。孩子是吃年酒隊伍的重要角色,據說孩子的歡笑會帶來好運,所以誰了不敢冷落他們。

  賽馬大會是端節活動的最高潮。賽馬的地點叫"端坡"或"年坡",人們吃過年酒後便成群結隊地從各村寨趕來這裡,端坡頓時人山人海。青年人趕端坡不但為了看賽馬,還把這盛大的聚會看成是物色情侶的好機會。跑馬之前也要舉行--個簡便的祭典。人們在跑道中央設一供席,上擺各種各樣的祭品,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主祭,長老佇立桌前神情肅穆,端斟滿酒的酒杯,口中唸唸有詞,大多是對祖先的懷念和吉祥如意的話語。祭典完畢,寨老躍身上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賽馬開始。水族的賽馬形式非常獨特,叫做"擠馬"。當指揮者聲號令,騎手揚鞭策馬,在山谷互相沖闖,在抗爭中擠出山谷向坡頂衝去,誰先到遠坡頂,誰就是勝者

  當夜幕降臨,水鄉山寨星光點點,傳來陣陣歡聲笑語。人們將銅鼓懸掛在堂屋中央,敲擊為樂,徹夜不息。趁著夜幕,在端坡上相識的未婚青年男女相約而至,蘆笙悠悠,情意綿綿,青年男女成雙成對漫步在低矮的叢林中;幽坐在散發著縷縷清香的池塘邊;他們無所顧忌,縱情歌唱,相互傾吐衷腸。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區分。過卯節的這些村寨把水歷九月或十月***農曆五、六月***的卯日作為新年節日,叫做"借卯",意為"吃卯"。按照水族的族規,凡過端節的村寨,就不過卯節,而過卯節的,就不過端節。

  關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的內外套地區,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原先約定好,豐收後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後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弟弟過卯節。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