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眾文他撒判的現代性之維

【論文關鍵詞】大眾文化 現代性 後現代主義 
  【論文內容提要】大眾文化批判雖然也冠以批判二字,似乎與後現代理論的精神實質有點相近,但是就其實質而言,大眾文化批判是一種現代性理論,它之所以批判大眾文化,其理論的落腳點不是為了破壞而批判,而是為了重新恢復被異化了的合理的社會現實,它追求主體、自由等價值理念.是一種以批判為表現形式的建構理論。 
  大眾文化批判是當代西方的一門顯學,雖然該理論冠以批判二字.似乎與後現代理論的精神特質有點相近,但是就其實質而言,大眾文化批判是一種現代性理論,因為這一理論的前提假設在於人的主體性的彰顯。當代大眾文化的存在及其繁榮導致了主體性的晦昧、壓抑甚至扭曲,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所追求的終極價值就在於超越、消除大眾文化對人的主體性的壓抑,恢復主體性應有的地位。筆者認為探討大眾文化的現代性維度更有利於從較高的層次審視大眾文化,因此不揣淺薄,試圖對當代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現代性之維做一探討。 


  一、主體性的追尋 
  當代西方後現代主義批判現代主義的一個著名命題是繼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後提出“主體死了”,作為與後現代主義相對應的現代性理論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就是弘揚人的主體性。前現代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人類融化在與自然的統一之中,主體性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彰顯,隨著現代社會的來臨以及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提升,人們不必將自己天天束縛在辛苦的勞作中就能夠賺取生活資料,這種情況下人的主體性開始濫觴。人之所以是人,而不同於其他動物,根本的特質就在於人具有主體性,而其他動物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意識不到自己的主體性。人的主體地位,人自身的自由、解放、平等、正義等被後現代主義斥之為“巨集大敘事”的價值追求凝聚成了現代性的精神核心 

  但是,隨著發達工業社會的來臨.已經彰顯的人的主體性又開始了被壓抑,被異化的命運。人們被不斷重複、整齊劃一的大眾文化所統治,只是這種統治表面上看來是消費者的主動自願。在大眾文化中,消費者狂熱地追求流行文化,“每個男高音聽起來都像是卡魯索的錄音,德克薩斯女孩們的‘自然’形象就像是好萊塢模塑出來的模特。”_l_這是一個到處充斥流行,個性消亡的社會。大眾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發達工業社會在文化領域的主要表現,是技術與商業結盟的結果,藝術逐漸地變成了商品。有人認為,大眾文化只是使人們更好地生活、娛樂的手段,即便它是受技術統治和追求商業利潤,它也只能是為主體服務的工具,不可能壓抑人的主體性,而只能彰顯人的主體性,工具的存在本身是主體的延伸。但現實並非想象的那樣簡單。包括電視肥皂劇、電視娛樂欄目、言情小說、流行音樂等在內的大眾文化,看似僅僅是為了娛樂,為了消磨閒暇時光,但是在這娛樂和消磨時光的同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命存在方式開始誕生,這種生命存在方式最大的特徵就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被動地接受大眾文化就行了,不需要也不允許人的個體性和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人們不需要勞神去主動思考,只要被動地選擇消費社會為我們提供的商品就行了:人們不需要為打發越來越多的閒暇而發愁,大眾娛樂為人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娛樂方式,我們只要被動地沉浸在大眾文化的愉悅中就完成了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人的主體性逐漸開始消解。工作之餘,人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用來看電視、聽音樂,用來利用現代高科技的方式娛樂上。當然,現代科技也確實讓人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與快感,但是人們在享受快感的時候,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的,人們看電視的時候,電視演什麼,人們看什麼;聽MP3的時候,播放什麼,我們聽什麼。在音樂的享受中,在電視劇情的享受中,在其他各種娛樂的快樂中,人們很少,或者幾乎不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這些高科技的娛樂手段代替人們思考,人們不需要進行艱苦卓絕的精神勞作,只需要享受就可以了精神的主體意識是人的主體性的核心所在.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快樂最容易使精神的主體意識消融,使自身溶解在對娛樂物件的享受中。悲傷雖然讓人難過,甚至極端的情況下可能痛不欲生,但總體上來說,它能給人以冷靜,給人以奮發和激勵。快樂除了給人以某一時段的愉悅之外不會在人的心靈中留下什麼值得長期回味的東西,而悲傷則極有可能讓人們終身難忘,讓人們清醒自己的現狀。 
所以,對於長期處在大眾文化之中的人們來說,自我的主體性逐漸變得晦昧。現代科學技術雖然表面上繁榮,看似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但是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對人性的壓抑和異化,是人類的倒退。馬爾庫塞認為,這樣的社會是一個物質豐裕,精神痛苦的社會,是一個單面的社會,人們只會被動地接受,而不會主動地思考和批判。  
  應該說,大眾文化批判對當代後工業社會的文化危機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不過這種批判最終目的是為了揭露當代後工業社會的文化危機及其根源,揭露當代文化對主體性的壓抑,這種批判和揭露有一個無形的前提,那就是,人應該是一個自由自覺地存在,當代後工業社會對自由自覺的壓抑是一個非正常的社會狀態,真正的合理的社會狀態應該是超越這種文化危機,恢復人的自由自覺的主體地位的狀態。

二、自由的價值預設 
    自由是現代主義一個核心價值理念,在現代化的社會變遷過程中,自由被人們賦予了眾多美好的意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對於人類來說,自由甚至比生命還要珍貴,不怪乎西方政治活動家提出“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那麼人們寧可拋卻生命也要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不同的思想家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但有一點是大家比較認同的:自由是意志的不受干擾的狀態,是基於自己意志的選擇。與自由相對的就是自己不能自主選擇。 
  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的來臨,大眾文化的繁榮已經使得大眾文化積澱成為人們的生存方式,已經成為生命結構的存在方式。大多數的大眾文化批判論者對人類的這種大眾文化存在方式持否定態度。大眾文化的存在方式看似社會的進步,這個物質充裕的社會中。人們的吃穿住用行都不成問題,而且物質享受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們的精神也有足夠的愉悅方式.大眾媒介的存在,使得大眾都能享受到充足的精神生活。但是在大眾文化批判論者看來,人們生活在這種大眾文化環境中,是一種自由的喪失。雖然大眾文化鋪天蓋地,可供人們選擇的方式數不勝數,但是這些數目眾多的文化娛樂方式。從本質上來說只有一種,那就是無深度的娛樂。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這種生活方式中的人們.不但覺察不到自己的被控制、不自由狀態,反而覺著這樣的生活方式令人愉快,沉浸在流行音樂、言情小說、電視連續劇等大眾文化之中,人們覺著自己身心得到了愉悅。實際上,在整個大眾文化享受過程中,人們不是主動選擇,而是被動接受,這是自由的喪失,長期浸潤在這種被動接受的大眾文化生存模式中,人們逐漸忘卻了主動選擇,忘卻了主動選擇的道德責任承擔,忘卻了自由。有的喪失還表現在大眾文化的強迫性上,霍克海默指出.“從根本上看,雖然消費者認為,‘文化工業’可以滿足他的一切需求,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消費者認為,他被滿足的這些需求,都是社會預先設定的,他永遠只是被規定了需求的消費者.只是‘文化工業’的物件。…“文化工業’不僅說服消費者相信他的欺騙就是對消費者需求的滿足,而且它要求消費者,不管怎樣都應該對他所提供的東西心滿意足。”閨大眾文化的選擇看似自由選擇,實際並非自由選擇,這就是大眾文化批判論者視野中的大眾文化。 
  實際上對於這些論者來說,批判大眾文化的終極目的,並不在於描述大眾文化如何導致現代人的異化.而是在於通過批判這種壓抑人的自由的生存方式來恢巨集人的自由意識,在於揚棄異化,恢復被壓抑的自由。自由在大眾文化批判論者的心目中仍然是神聖的價值目標,是人類所向往、所追求的美好狀態。 
  三、建設性的目的 
  大眾文化的批判者雖然對大眾文化都採取批判的態度,但是他們的最終目的並非為了摧毀文化世界,他們的批判根植於對西方文化危機的拯救,希圖尋求一種超越後現代大眾文化異化的文化形態,不管他們有沒有找到這種理想的文化形態,也不管一些論者所找到的文化形態是不是真正克服了大眾文化.但他們的理論意圖卻是為了危機拯救,為了重建合理的文化。 
  霍克海默是大眾文化批判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激烈地批判了大眾文化,對於大眾文化,他甚至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他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具有商品化、技術化、標準化、強迫化等特點。大眾文化的這些特點導致了價值的失落和意義世界的淪喪,人們在大眾文化面前只是一個實現大眾文化商品的工具,在大眾文化世界裡,人們被異化成為一個喪失想象力的孤立的個體。雖然對於大眾文化進行了強烈的批判,但是霍克海默的理論出發點仍然在於建構,他的理論是對當代文化價值危機的深刻反思。 
  關於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學者姜華在《大眾文化理論的後現代轉向》一書中指出,“早期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捍衛現代藝術中的個性原則和超越、批判現實的烏托邦精神。在他們看來,大眾文化的興盛,意味著文化藝術的自由創造性的喪失。他們以異常鮮明的態度批判和指責大眾文化的商品化、齊一化、標準化以及娛樂化、媚俗化傾向。他們力圖弘揚現代文化藝術超越現實、否定現實的革命性傾向。”大眾文化批判論者“試圖通過喚醒藝術的批判否定的烏托邦精神來改造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雖然姜華認為,大眾文化有向後現代轉向的傾向,但是早期大眾文化批判的主要目的仍在於重建合理的社會現實。 
  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無疑是一種批判理論,這與後現代主義有相似之處,但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也有與後現代主義不同之處.那就是後現代主義的批判是缺乏建設性目的的批判,他們不關心能建構什麼.而關心能批判什麼,能破壞什麼,是一種強調破,而不強調立的當代思潮。而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則不同,大眾文化批判理論雖然也對當代社會持批判態度.甚至有的人持非常激烈的批判態度.但是他們批判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立,為了重新恢復被大眾文化所異化了的曾經的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