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旅遊文化的相關結課論文

  隨著旅遊的重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已經在旅遊業的所有領域普遍出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旅遊文化的相關論文,供大家參考。

 

  旅遊文化的論文篇一:《發展城市旅遊文化研究》

  摘 要:城市旅遊文化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關係,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衝突性,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文化現象。城市旅遊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來源。城市旅遊文化對於城市的現化化非常重要,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推動力。

  關鍵詞:城市;旅遊文化;研究

  一、城市旅遊文化的發展作用

  城市旅遊文化對於城市發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發展旅遊文化上升到重要發展主題,結合國內大部分城市發展,本文總結城市旅遊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為:***1***城市旅遊文化創造品牌效應。城市旅遊文化是城市的獨特資源,發掘城市旅遊文化資源並形成特定文化對城市現代化產生巨大的推動。城市旅遊文化的的成熟發展,為城市創造品牌效應。在“經營城市”的今天,城市旅遊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標。***2***城市旅遊文化創造消費需求,尤其是現代化的消費需求。***3***城市旅遊文化對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4***城市旅遊文化構建城市旅遊。

  二、目前對城市旅遊文化的認識誤區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目前國內城市旅遊文化認識上存在的誤區

  1.消極對待城市旅遊文化

  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規劃建設方面認為城市旅遊文化可有可無,拋開城市旅遊文化,照樣能搞好城市工作,導致對城市旅遊文化不重視。甚至在不作細緻研究就輕率定位城市旅遊文化的具體內容,抓不住城市旅遊文化的真正內涵;或者只著眼於短期利益,對城市旅遊文化作庸俗化歸結或乾脆不作任何研究,嚴重損壞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終把城市旅遊文化發展和城市發展工作割裂開來,將提升城市旅遊文化束之高閣。

  2.褻瀆、同化城市旅遊文化

  部分城市在建設城市旅遊文化方面存在急於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獨有的城市旅遊文化進行庸俗化包裝,抹煞特定的城市旅遊文化個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對一些城市歷史傳說不作深入細緻發掘,就捕風捉影,粗製濫造,強行與商業利益掛鉤,使原本極具開發價值的東西變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創造性地開發利用自身城市旅遊文化,而是捨近求遠,不切實際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遊文化,結果遍地建迪斯尼樂園,到處是民俗旅遊村,爭相建設歐式廣場。這種同質化的開發建設,導致城市失去本質的特色,喪失天然的競爭優勢,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現象。

  3.輕易否定城市旅遊文化

  城市旅遊文化是維持一個城市存在與發展的最穩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遊文化,就否定了這個城市的發展潛力和城市存在的合理性。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歷史文化淵源,對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來,構造所謂的城市新旅遊文化,結果,原有城市旅遊文化支撐下的城市風貌被逐漸毀掉,新的城市外觀在形成過程中也因城市旅遊文化的淺薄和浮躁而顯得處處矛盾。城市的轉型不僅沒能帶來預想中的快速發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殘。

  4.盲目引進城市旅遊文化

  不注重發展自身的旅遊文化,卻片面地認為發達城市的城市旅遊文化先進於落後地區的城市旅遊文化,西方國家的城市旅遊文化領先於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旅遊文化。這種旅遊文化上的不自信導致城市規劃建設的嚴重失敗。如一些城市不考慮當地自然條件,把養護成本極高的草坪大面積引進來,不但破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綠化、生態平衡,而且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負擔;一些城市在沒有任何文化淵源的情況下大搞古典建築,導致整個城市不倫不類,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遊文化特徵。

  ***二***錯誤的認識對城市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1.城市面貌趨同,城市記憶消失

  城市面貌是歷史的沉澱和文化的凝結。一個城市的旅遊文化發掘越獨特,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澱越深厚,城市的品位會大大提高,個性增強,特色鮮明。但是,在目前的城建中,由於抄襲、模仿、複製現象十分普遍,城市旅遊文化建設佈局雷同。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在接受採訪時也頗有感觸:“今天,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佈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旅遊文化形象。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裡城外一個樣。以 GDP 為導向的城市建設在不斷的拆遷和複製中變成了‘千城一面’。同時帶來諸如環境汙染、工作繁忙、生活壓抑、人際關係冷漠的缺憾,很值得人們反思。”由於長期忽視對旅遊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部分城市旅遊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群鄰里的解體,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2.城市文化沉淪,城市精神衰落

  城市的旅遊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競爭力和創造力,決定城市的未來。今天的城市旅遊文化建設中,很多中小城市不注重深入發掘自身的人文歷史,而是淺薄城市原本的旅遊文化內涵,形成文化稀薄、格調低下的行為方式,“文化危機”問題及伴隨而來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渙忌緇嵯窒筧找嫜現亍3鞘芯?穹矯嬡戎願?ldquo;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標誌性建築”,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精神,重區域性功效,輕長遠目標,體現出對文化傳統認知的膚淺和對城市發展前途的迷茫。

  三、發展城市旅遊文化的對策分析

  1.準確定位城市旅遊文化

  提升城市旅遊文化品位,挖掘本地名人資源。在城市發展中要重視恢復和保護歷史文化,注意傳統與現實的結合,反對只圖新建而不注意保護的盲目城市化過程。獨特而清晰的定位,是進行城市公關活動的序曲,每個城市分別有著不同的文化積澱和文化資源,應充分發揮本區域、本地區的旅遊文化優勢,用旅遊文化建設城市。

  對城市旅遊文化定位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以防止本末倒置而忽略了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1***城市幹部群眾對本城市旅遊文化的認同。定位問題解決不好,則削弱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影響幹部群眾的士氣,使城市形象受到損害。***2***投資者對城市旅遊文化的認同。城市旅遊文化的活力對投資者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3***社會公眾對該城市旅遊文化的認同。***4***其他相同性質城市對本城市的旅遊文化評價。與相同城市的競爭、交往、保持和諧的關係,對城市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定位時要考慮其同性質城市的品位對自己的影響和印象。***5***國際社會對該城市的旅遊文化評價。國際社會對城市旅遊文化作何評價是定位要考慮的。如廣州市以建立現代化國際城市為發展目標,主要是考慮其為華南的經濟、文化、資訊、商業中心,對外開放程度高。***6***大眾媒體對本城市旅遊文化的評價。城市要在主要大眾媒體中樹立良好形象是影響城市旅遊文化定位的又一因素。

  2.突出特色、整合不同的旅遊文化

  特色文化重在三點 :一是發展民族特色。城市旅遊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遊文化,是跨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根本途徑。二是發展歷史特色。“以史為鑑知興衰”,對於世界遊客來說,具有歷史特色的城市旅遊文化,是他們不顧萬里之遙而跋山涉水的重要原因。三是發展風情特色。風土人情越濃的東西,聯動效應也越大。因此要不斷地挖掘和提煉這種“風情”,尋求走向世界的神奇力量。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構成了城市的記憶,保護好這些遺產是城市現代化的必要內容,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塑造城市旅遊文化特色主要在於:***1***喚醒城市旅遊文化意識;應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深入提煉具體的城市旅遊文化。將深厚凝重的城市旅遊文化用簡潔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使其顯性化、具體化,使自覺運用城市文化成為可能和現實,使城市文化觀念深入人心。***2***喚醒城市旅遊文化機制;為避免在城市發展中偏離城市文化的軌道,實踐中應充分尊重城市文化,科學運用城市文化,在準確理解城市理念文化的基礎上,重點把握好城市行為文化,真正按城市文化的發展規律和要求辦事。***3***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個性;針對城市發展日趨雷同的現狀,喚醒城市旅遊文化的個性特徵非常重要。在提煉城市理念文化時,就應側重於挖掘獨特的城市精神,把最優秀、最能體現城市特色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反映出來,這是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個性的關鍵。***4***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內涵;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內涵,應從最基礎的蒐集工作做起,逐步整理提煉出自己的城市旅遊文化,用於指導今後的城市工作實踐;已對城市旅遊文化作了初步歸納的,應結合實踐不斷進行反思,使反映出的城市旅遊文化內涵更準確地接近客觀實際,避免城市旅遊發展過程中不必要的失誤。***5***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價值;城市旅遊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的重要資產,具有無限的增值潛力。在思想認識上應有強烈的城市旅遊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實際工作中應積極研究挖掘潛力、揚長避短的具體辦法和措施,使城市旅遊文化在競爭和對比中顯示出其價值和意義。

  3.城市旅遊文化發展的核心在於以人為本

  發掘城市旅遊文化應關心文化的重要載體——人。文化的本質在於不斷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現代化程度。因此,發掘特色的城市旅遊文化,建立獨特的區域城市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求城市旅遊文化的定位、文化產業的設定、文化發展的走向、城市空間的佈局都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變化及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遊之者忘歸”的人居文化環境。

  4.堅持軟、硬體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

  在城市旅遊文化硬體建設方面,一要抓城市區域旅遊文化建設的規劃,二要抓城市旅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三要注重打造城市休閒空間。要結合本城市的特點,努力創造具有豐富城市個性的旅遊文化產品,形成獨特的文化產業。發掘城市旅遊文化,保護城市旅遊文化遺產,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必須衝破城市本身的硬體障礙,同時還要與政府的政策相協調,以促進文化產業與城市經濟發展聯動發展,以形成大的城市旅遊文化格局,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鬱成:新概念旅遊開發[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2] 於嵐:文化旅遊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

  旅遊文化的論文篇二:《論民俗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及保護》

  [論文關鍵詞]文化生態 民藝 旅遊資產 保護 開發

  [論文摘要]保護自然生態是我國經濟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然而,與自然生態相對應的文化生態不僅關係到一系列的文化問題、社會問題,而且是人類全面健康、長久發展的重要內容。文化生態包括有形的文化資產和無形的文化資源,涉及到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作為旅遊資源開發,文化生態可以充實旅遊內容,開發新的旅遊專案,對民間手工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發掘和再利用也是旅遊資產開發和文化生態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對各旅 遊目的地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而且對旅遊目的地的社會文化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 旅遊不僅是一種消費活動 , 也是一種生產性活動, 有著巨大的社會文化功能。

  旅遊者的出遊目的主要出於審美和求知等精神需求。旅遊也不僅僅停留在遊山玩水的感官愉悅的觀光旅遊層次上 , 也是一種滿足高層次的增長知識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要開發具有文化品位、能夠滿足旅遊者文化需求的旅遊產品。 由此可見 , 旅遊與文化的關係非常密切 , 旅遊既是對文化的消費, 同時也創造文化。***我沒有從作者的表述中看出來旅遊怎麼創造文化*** 二、旅遊對文化變遷的影響明確了旅遊和文化的關係, 就不難看出文化旅遊會引起文化的交流碰撞從而推動本土文化的變 遷 , 他可以導致地方文化的商業化 , 創造一種新的 文化態勢 ———文化旅遊。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蹟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如此看來,民俗風情旅遊不僅僅成為政府部門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的重要文化資源,而且也已經成為滿足西方人想像、“瞭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但是,當我們懷抱全球化的語境聯想,以此審視中國當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遊的時候,當我們考慮到民俗作為一種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態性原則的時候,我們有理由憂慮的是,民俗風情的旅遊越來越拋離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語境,已經徹底儀式化了。當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拋置於戲劇化、儀式化的場景之中,成為觀賞和被觀賞的物件,不是一種自然的、原生態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們需要追問的是,民俗文化曾經被現代性話語斥之為“落後”、“迷信”的被改造的物件,曾經代表著現代化的過去,是古老天真、混沌矇昧的代名詞——儘管在當下中國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況下依然被想像成為天真矇昧的代名詞——但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納入到民族國家的現代化話語之中?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編織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徵?民俗文化旅遊事業的興旺,其背後所支配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與權力?我們不得不承認,民俗文化旅遊由於權力政治與資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識形態與商業經濟的因素,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文化意蘊與價值的符號體系,越來越成為空留下承載原有意義的形式外殼。不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遊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種表徵,越來越成為人們娛樂休閒、擺脫生活壓抑的一種方式,民俗風情旅遊已經成為發達地區人們尋異獵奇的物件,是滿足西方人對中國社會的想像之途徑,隨著民族國家內部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差距日益凸顯,也已經成為地區間文化想像的文化符號。

  民俗文化旅遊體現了後現代時期文化的諸多特點,真實的實在轉化為各種影象,時間碎化為一系列永恆的當下片斷,用一種典型化的或者縮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群具有深厚歷史意蘊的民俗文化,真實的生活物化為一堆了無生氣的建築、戲劇化地想像為一套千篇一律的儀式,這本身就已經將一個族群或者社群的歷史與文化凝聚於當下的時空當中,歷史與文化平面化、瞬間化了。旅遊部門一再強調,民俗文化旅遊的意義與價值在於體驗異文化情調,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實的生活展現,旅遊者將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體驗一次充滿異域情調的旅遊探險,種種煽情的語言激起旅遊者的無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遊從策劃、設計規劃、投資建設、推向市場等等一系列步驟都表明,旅遊部門向大眾推出的是一種可供消費的文化產品。在這一文化的再生產過程中,無論是採用主題公園、博物館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態旅遊,都首先著眼於文化再生產與市場的邏輯,民俗文化在當下市場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換價值主宰著旅遊者對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無論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讓你感受一種所謂的真實體驗,從其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的再生產過程而言,它與許多地方為了獲得文化的交換價值蜂擁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間沒有多大區別,都是在當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複製。民俗文化實際上已經淪為一種儀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歷史感與當下性,貌似展示了無限豐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遊的市場化實質卻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遊的個性化、地方化的謊言。作為一種文化工業,它威脅著文化的豐富個性與創造性,其實是一種同質化的大眾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題公園試圖以奢華浮靡的巨集大排場來展示、彙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場景,這種民俗博物館的形式只不過就是對世界的模擬物,人們在參觀遊覽的時候,並不探求一個可靠的、模擬之前的實在,而只需要投入當下的情感去體驗現實的遊戲。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實際上是一個消費、娛樂、休閒的場所,在中國當下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它是社會性與工具性的產物,主題公園遵循的是消費主義的市場邏輯,它是大眾慾望、權力政治與大眾媒介等等諸多社會關係的產物,消費主義的邏輯滲透到主題公園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人類追求自身盡善盡美的生存空間,是建立在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基礎之上的,同時更不能丟掉幾千年文明的成果,破壞我們的文化生態環境。那些錯落有致的村落佈局,那些與人身相依的服裝飾品,那些曾在中國土地上運行了幾千年的車輪,如此等等,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用直接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這些寶貴的人文資源環境不能無休止地被丟棄和踐踏。我們絕不能重複要科學就忽視人文,要現代化就要丟棄傳統的愚昧作法,社會的發展也絕不允許以人類創造的科學技術來殘害我們的文化生態和人文精神為代價。傳統優秀文化在當代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和有形的文化資產,那些傳統的手工技藝、審美情懷、營造法式、風水學說等,無不暗含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並終始關懷著人與物、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認為,對文化生態的認識與保護,應借鑑國際社會對自然生態保護的經驗,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立尊重文化的時代風尚,認識社會現代化建設與文化生態的關係。如果我們依然沒有意識到文化會塑造一個民族的精神,那麼弘揚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話。儘管傳統手工藝已走過了幾千年,成為一種文化遺存,但它是工業社會的前身,在資訊社會也仍有它生存的空間。21世紀國際社會將呈現出經濟的一體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個性化。

  我國旅遊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特別是近20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就我國旅遊創匯而言,1978年我國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居世界第7位。旅遊以及相關的產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飛躍發展,並將逐步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和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世界旅遊組織在新世紀展望報告中曾預測,在未來的幾年間,全球的旅遊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並對中國旅遊業寄予很大的希望。據業內人士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國第四大客源國。這種預測來自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旅遊事業的投入,因為中國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自然及文化遺產豐厚,具有東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遊專案層出不窮。另外,旅遊資源包括旅遊文化商品、旅遊紀念品等相關的產業,這些產業仍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較大的發掘潛力,但同時也應看到,目前的旅遊產業與豐富資源的開發未形成同步發展的局面,亟待開發。如果政府部門、旅遊部門、工藝產業部門都能把它們作為一種旅遊產業來對待,有針對性、預測性、地域性和創造性地加以開發,可以想象,它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目前的旅遊環境,充實遊覽內容,增強文化氛圍,同時又能增加創匯收入,更能吸引旅遊者對旅遊景點深刻全面的認識。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旅遊資源,多為自然風光,缺乏人文的內容,在開發旅遊專案時,讓旅遊者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體驗到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遊開發,應體現民族文化特有的因素,讓旅遊者能親身感受到他們對自然和文化的認識,並能參與一些民俗活動,參與有代表性的手工藝製作和藝術審美的活動,從而增強少數民族旅遊資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如果旅遊資源與旅遊資產能同步開發,在未來20年間,我們國家再爭取獲得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話,有可能取決於少數民族地區自然風景和富有典型性的民族文化資產。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文化資產,促使自然生態保護與文化生態保護同步發展,旅遊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同步發展,旅遊資源的優勢與旅遊文化資產同步發展,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這是我們保護傳統民間文化、民間藝術的措施之一,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保護與弘揚,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參考文獻:

  1、<旅遊學概論> 旅遊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第2版

  2、<中國旅遊文化>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旅遊文化的論文篇三:《旅遊文化翻譯的現狀和對策》

  摘要:文化需要傳播,優秀的文化會讓人爭相傳誦,以致流芳傳世,旅遊文化亦如此。作為重要的對外宣傳方式之一,旅遊文化的傳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譯。中國旅遊翻譯的原則是介紹中國文化,吸引國際遊客。

  關鍵詞:旅遊,旅遊文化,文化傳播,翻譯

  文化需要傳播,優秀的文化會讓人爭相傳誦,以致流芳傳世,旅遊文化亦如此。作為重要的對外宣傳方式之一,旅遊文化的傳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譯。中國旅遊翻譯的原則是介紹中國文化,吸引國際遊客。旅遊文化的翻譯不應該只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應該是文化層面的詮釋。旅遊翻譯應順應跨文化交際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趨勢,從單純語言形式的對比和轉換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對比的高度,揭示語言形式與文化隱喻和蘊含的深層含義,真正使翻譯活動成為跨文化交流、促進旅遊業發展、在國際旅遊市場競爭中打響自己的品牌、實施旅遊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旅遊與旅遊文化翻譯的概念。。

  旅遊翻譯是為旅遊活動、旅遊專業和行業所進行的翻譯,屬於專業翻譯,即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旅遊翻譯屬“呼喚型”文體,主要有傳遞資訊、誘導行動的功能。旅遊翻譯涉及旅遊相關的資料與所有文字,包括廣告、書信、旅遊日程安排及旅遊條件書、景點介紹、通知、電訊、有關合同、旅遊標語等內容,涉及到社會、歷史、文化、地理、宗教、民俗、建築、藝術,甚至生物學、動植物學、生態學、考古學等多種學科知識,需要譯者除具有紮實的語言功底外,還應具備廣博的多學科知識,最起碼也應對上述學科知識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而旅遊文化翻譯是外國旅遊者瞭解中國的重要途徑,其翻譯質量對於宣傳中國、樹立中國的對外形象、進行國際文化交流、促進中國國際旅遊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旅遊文化翻譯的現狀。

  我國目前的旅遊與旅遊文化翻譯現狀不容樂觀,國內旅遊翻譯良莠不齊,問題頗多,存在拼寫遺漏錯誤、語法錯誤、中式英語、用詞不當、語言累贅、文化誤解等錯誤。此外還存在簡單對應,生硬對譯,資訊傳遞不夠準確、不夠完整;望文生義,內涵把握不準確,導致資訊傳達錯誤;用詞錯誤、不規範或語句錯誤;過多的拼音音譯替代翻譯法讓人難以理解;粗製濫造,影響旅遊地形象。由於上述旅遊翻譯問題,使得資訊傳遞不準確、不完整、甚至錯誤,破壞遊客的興致甚至導致心理反感,遊客無法準確瞭解景區、景點及旅遊地的產品內容、產品特色、歷史和現狀,這就可能會導致遊客的認知錯誤,從而降低景區、景點及旅遊地的品位,損害其形象,降低其對遊客的吸引力。為此,旅遊文化翻譯要考慮交際意圖和讀者的認知,也要顧及譯文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注重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三、旅遊文化特色與翻譯原則。

  旅遊翻譯作為實用文翻譯的一大類別,其目的是為外國讀者或遊客服務的,旅遊翻譯是,其目的除了傳播資訊外,更要將一國的旅遊文化通過翻譯傳遞給另一國讀者或聽眾,吸引遊客的注意力,誘發潛在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觀等產生強烈的興趣,激發其購買旅遊產品的慾望。在翻譯時如果沒有考慮並妥善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必然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因此,旅遊翻譯不應該只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應該是文化層面的詮釋。旅遊翻譯必須站在跨文化的高度,從跨文化的視角來對待旅遊英語翻譯。旅遊材料可以看成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文化是人們通過創造活動而形成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沉澱物,具有強烈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包括語言知識、信仰、人生觀、價值觀、藝術心理、法律、道德、風俗及社會成員間的交往習慣等。自然景觀大部分又含人文景觀,它們往往與歷史事件、名人軼事、典故傳奇等密切相關。這些特點對旅遊翻譯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譯者不必追求譯文在語言形式上與原文對等,而應該根據中外民族之間的文化、歷史差異,力求譯文與原文蘊含的意義和功能相應,用符合譯文規範和文化標準的語言形式表達原文的意義,使譯文儘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讀者效應。筆者認為,翻譯的本質是傳達意義,譯語應在語言維、文化維、語用維、交際維等與原語保持高度一致。文化作為翻譯意義傳遞的難點,譯者應平衡雙語的文化,以目標語讀者為物件闡釋原語,使讀者在看譯文時能得到和原語讀者相同的感受。為此,譯者不僅要對原文作者負責,還要對譯文讀者負責,儘可能消除文化誤譯,填補文化空缺。

  四、旅遊文化翻譯的策略。。

  文化是旅遊的核心,是旅遊業蓬勃發展的源頭和潛能。然而恰恰是旅遊翻譯蘊涵的文化因素給旅遊文化翻譯帶來很大的困難。旅遊翻譯是一種文化解碼,光有語言的對比和轉換是不夠的,還要注意在語音、詞彙、語法和段落等語篇層面上的文化。由於文化差異極可能導致旅遊文化交際的障礙。旅遊文化翻譯以傳播中國文化,吸引遊客,促進中國旅遊業發展為宗旨,旅遊文化翻譯特有的文體特點和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必須準確理解原文意圖,顧及譯文讀者的認知,選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恰當表達原作內容。對於旅遊文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應根據情況靈活處理,決不可跟著原文亦步亦趨,做到增減有度,進退中繩,嫻熟自如地對譯文靈活處理,以成功實現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

  旅遊文化翻譯應順應語言使用的語境,根據不同的任務性質,重視讀者與譯文,在透徹消化、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考慮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化詞彙和資訊要有很強的文化敏感性,動態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方式,本著以文化翻譯為取向,以譯文為重點的翻譯原則,弄清楚譯文的目的、意圖與效果。譯者可以發揮譯語優勢,靈活變通,採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例如全譯、摘譯、改譯、提要增刪、解釋、增加、類比、刪減、釋義、改寫,也可以是直譯、意譯,或歸化、異化,或是這些翻譯手段的綜合,因事制宜,以增加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使譯文在傳播文化的同時,使外國讀者和遊客得到身心的愉悅和美的享受,以期達到傳達旅遊文化資訊、宣傳中國文化的翻譯目的:傳遞文化,發展吸引遊客,發展經濟,儘可能傳遞旅遊“呼喚功能”的意境美、詼諧美、簡約美、形式美等審美效果。

  旅遊文化翻譯不但要逾越語言的障礙,還要跨越文化的鴻溝。中外文化有著天壤之別,各民族人民的歷史、文化、風情絢麗多彩,在翻譯過程中,讓外國遊客在欣賞我國名山大川之餘,更能領略到悠久的歷史文化,加深他們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認知和了解,是每一位翻譯工作者應為之努力的。在傳達原文資訊的前提下,注意譯文的可接受性,營造一個和諧的、易於溝通的旅遊環境,使旅遊翻譯更好地為宣傳中華民族、弘揚中華文化服務。隨著中國與各國的交往的增加,商務旅遊、會議旅遊、出境旅遊等的市場更為廣闊,這種跨文化旅遊要求旅遊業加速培養熟悉國際慣例、國際規則的複合型人才,不斷地提高綜合素質,提高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以適應國際旅遊市場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賴餘. 健談旅遊資料的英譯〔J〕. 中國翻譯, 1986,***1***:23-25。

  2、陳普. 也旅遊資料的翻譯。中國翻譯,1987,***3***: 36

  3、馮慶華. 使用翻譯教程***增訂本***〔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陳剛. 跨文化意思-導遊詞譯者必備〔J〕. 中國翻譯。2002,***2***,38-40

  5、劉慧敏,楊壽康. 從文化角度看旅遊資料的英譯〔J〕.中國翻譯, 1996,***5***: 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