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智慧論文

  從大範圍上說“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國古典哲學對待生態的最有力的總結,是從古至今哲學的基本觀念即人與自然的統一思想。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中國哲學視閾下的生態智慧

  當今全球都被生態破壞這一問題所困擾,相應的更多的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如何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生態問題上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生態的問題在態度和解決方式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對生態所造成的破壞也在加劇,對如何解決生態問題,哲學學者對此也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早在幾千年以前,我國的古代哲人就已經對生態問題有過認識,所以無論是如今的法律構建還是哲學思考都應當重新審視古典哲學對生態的觀點,繼而引領現代走向未來,為我們的生態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一、古典哲學對生態的表達

  我國的古典哲學以儒家、道家最具有代表性,兩家都對生態有著自己的觀點和理念,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的特點,對此筆者做如下介紹: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對生態最為有影響力也是最能表達儒家思想的觀念,從大範圍上說“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國古典哲學對待生態的最有力的總結,是從古至今哲學的基本觀念即人與自然的統一思想。筆者在此對“天人合一”思想作如下理解:

  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對生態的認識,即對天的認識與西方的上帝觀點大為不同,生態是指自然界的所有,是真實存在的,而其形而上的才是超乎現實存在的天道、天德,這兩方面在傳統的儒家看來是統一不可分的。儒家對人的認識是與自然緊緊相連的,認為人來源於自然,依靠自然而生存,也即為天人合一的主張所在,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北宋哲學家提出:“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無與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稱,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人世間所有認識和知識的來源都是自然,天、地、人三者混合。

  而漢代的董仲舒認為人在生理上與自然也是統一的,這種學說在如今看來似有不科學之處,但是從人來源於自然,與自然同生發展的角度來看,似乎這樣的理論有其合理之處,可能在未來這一觀點會得到相應的驗證。明代的哲學家王陽明有過“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的表達,是說世間萬物都是人生存發展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身體的一部分。首先人的生活物質來源離不開自然界,人的衣食住行依靠從自然界中所獲得;其次人的思想意識也是由對自然界的認識發展而來;再次,“天道”“天德”思想體系也是對自然生態的體悟。人對天的認識實際上體現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只有人在認識行動上與自然的發展規律相適應,才能夠從自然中得到物質支援,才能發展人類自身,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說中國古代儒家認為的“天人合一”明確體現了人與生態相依相存的特點,儒家的先哲們也從中總結出了天即自然生態是人內心思想的源泉,只有人心與自然生態相伴發展、互為體現時才能進步,只有人善待生態才能在自然界不斷的繁衍發展。

  ***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家與儒家在生態觀點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都存在著哲學上的認識差異,傳統道家認為宇宙是由太極發展而來,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組合而成,《老子》中最經典的表述是這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所說的“一”代表了生態的整體性觀點,“二”“三”則體現的是人的動態發展及與自然發展的和諧性,萬物是我們在發展中所產生的、遇到的各種新層次的事物,體現了生態的多樣性。“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是最為有價值的,也是現今所提倡的和諧理念。

  道家哲學思想對生態的觀點重在“以天和人”,認為生態在其演化發展中對人具有包容性,而這一觀點的弊端也正在於此,對人的主體性和獨立性認識不到位,相對於儒家哲學思想對人的重視存有不足。但是關於人與生態的地位認識上道家哲學思想卻有其先進性,道家認為人與生態萬物都是平等的。

  從道家哲學總體上看,強調生態的價值多於儒家,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生態的關係上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和諧的關係要不斷維護,人的發展要放到整個自然生態大環境之下,尊重生態的發展規律。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的哲學都是認為人與自然應當共生髮展的,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關係,都是一種生成論的世界觀,是不可分的整體,但是兩家在觀點理念上還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異。總而言之對生態的關注要注重和諧,要善待我們的源泉,要走雙贏的發展道路。

  二、生態哲學中的宗教問題

  上文中已經提到過在有形的物質世界的自然生態視野之外,還存在著形而上觀點的“天道”“天德”思想體系,這是我國古典哲學與西方哲學最為明顯的區別所在。這裡所說的形而上,並不是超乎現實的空想理論,而是與生態自然統一的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新體現,它來源於自然,也為自然的發展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功能。“天道”“天德”對人而言強調的是自然的主宰作用,在整個自然界孕育生命的大背景下,“天道”“天德”是依附於自然界而存在的,但是在功能作用上又是有主宰作用的,從而使人們對自然界,對“天道”“天德”有了敬畏之心,即儒家“敬畏天命”的宗教精神。這一哲學精神對生態的意義非同凡響,從中可以領悟自然生態並不是單純的認識領域,自然界與人的關係也不是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構建的,是需要人們認真、理性的去對待的,敬畏天命就是要求人們在與自然相處時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儘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才能繼續的生存發展下去。相反,如果肆意破壞自然生態,上天會對人有所懲罰,從現今來看我們人類已經越來越多的受到了自然對我們的懲罰。過去在工業化發展建設中對生態的破壞已經超乎了必要的限度,對生態毫無剋制的掠奪和汙染、破壞,使現在的生態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人類本身。

  中國 哲學的宗教精神,除了上述“敬畏天命”,還體現在人們對自然生態的回饋這一方面,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的先哲,都認為天地是人的父母,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所以要對自然生態報答恩德,要有仁愛之心和敬愛之情,這是度人的內心宗教情感的反映,這種積極的宗教情感對人們保護自然生態 環境是有益的,對今天的哲學和生態 發展都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三、傳統哲學思想對當代生態問題的啟示以及侷限性

  以儒家典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例,其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一的思想,對我們解決目前所面臨的生態問題,重新使生態迴歸良性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儒家哲學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萬物中比較人並不比其他物種在價值上更高,人高於其他物種的只是在德行方面,儒家稱這種德行為“仁”,在生態上的體現就是要求與生態和諧相處,這種認識觀念值得我們今天來弘揚,因為過去對生態的破壞急需我們來修復這段不和諧的關係,審視我們自身的德行,到底該如何發展。對比現今的主流生態價值觀,儒家哲學早就對此做出了指導,所以對我們今天和未來的生態發展是有很深刻的價值可借鑑的,是對待生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但是 社會發展至今,原來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社會 經濟結構也由原來的 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完成過渡,並逐步向著資訊社會發展,“天人合一”的基礎土壤也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生態環境受到的也是深層次的破壞,傳統的觀念已經不能根本改變這一現狀,所以對傳統的哲學生態觀應當取其精華,不斷豐富發展其內涵,與現代科學和哲學價值觀相結合來解決現今全球性和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才能奏效。

  第一,儒家哲學對倫理秩序的維護重在人際關係方面,而忽視對自然生態的規範和調節,對整體以及深層次的生態缺乏深刻的認識,時代發展至今,需要我們對傳統思想繼承、弘揚和發展創新,對儒家的哲學生態觀結合當今的科學技術知識和新的發展觀念加以改造,解決自然生態與人在發展上的矛盾,克服傳統哲學思想的片面性。

  第二,對人的 教育感化以人自身參悟為主,使思想的指導作用侷限於道德層面,而對 實踐中踐行和諧發展觀沒有重視,所以在解決問題方面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對推動和解決實際的生態問題還沒有系統科學的論證。所以我們對此要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結合科學,運用於調節人與生態關係上。

  第三,仁的思想給生態觀冠以了神學色彩,儒家“天人合一”是以仁作為理論基礎的,在此基礎上對自然生態也賦予了仁的色彩,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思想使得神學的色彩更加濃厚。我們對此在理解時應當從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角度來看清兩者之間存在的關係,用這樣的密切關係來指導我們看待生態的態度,樹立和諧共生的發展觀。

  總而言之,用古典哲學的生態觀來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嚴重的生態問題,需要對傳統的思想理念進行批判的吸收,取其精華,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造創新,與時代的特點緊密結合,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共同致力於對生態環境的恢復,實現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相處的美好願景。

  產生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生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有人們價值觀念的問題,也有制度內容的缺陷等等,環境變化體現著價值觀念的變化,也正因為此,法律生態化是對生態哲學的一種反映,是傳統的哲學生態觀逐漸發展為制度保證的一種趨勢,是指導價值觀念樹立的一種國家活動,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

  四、結語

  自然生態環境是我們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也是所有財富、意識、價值的來源和動力,人是生態中的人,這早已被我國古典哲學的先人所意識,也形成了多樣化的生態價值理論觀念。傳統的生態價值觀有其自身的優越性,也有不可忽視的不足與缺陷,對於我們今天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取其精華並不斷髮展創新,結合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指導新的和諧生態觀念的樹立,為解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釋放力量,力求實現人與生態自然地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