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學比較論文

  哲學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為直接物件的思想認識活動,是能夠從世界萬物中發現、界定、彰顯和產生人類思想認識活動這個本源事物,獲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摘要:中國從近代魏源的睜眼看世界開始就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西方在綜合國力,人口素質,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無疑已經領先了中國,而到了現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要從各個方面借鑑西方。為什麼擁有更加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中國到了近代卻大大落後於西方呢?在我看來為人們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觀和從事各種活動的方法論的哲學佔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的起源開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們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學,並與中國哲學進行橫向對比,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

  一、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為直接物件的思想認識活動,是能夠從世界萬物中發現、界定、彰顯和產生人類思想認識活動這個本源事物,獲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識,建立事物一元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人類的思想認識能力、滿足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學來源

  哲學***philosophy***是從希臘字“Φιλοσοφία”轉變而來,意思為“愛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漢語中“哲”這個詞是聰明、智慧的意思,中國古代把聰明而有智慧的人稱為哲人,所以,中國近代以來,就把關於智慧的學問稱作哲學。哲學是難以被定義的,因為有眾多分歧的觀念都被視作為哲學。皮爾金哲學辭典中定義哲學為“有關思想,行為,與實在中最基本與普遍的概念。”皮爾金百科中提到哲學與科學的差別在於,哲學問題的答案不能僅由經驗證據來得到。無論如何,這些觀點都被牛津哲學辭典所挑戰:“二十世紀晚期...偏向於將哲學思考視為對於任何一種智識探索的最好實踐”。的確,許多早期哲學家在自然哲學方面的觀察最後都形成了現代科學對於眾多課題上重要的基礎。

  希臘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搖籃,是歐洲乃至西方哲學的故鄉。 希臘哲學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學派約產生於公元前7或前6世紀,在此之前,古希臘哲學也有一個漫長的孕育時期。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古希臘哲學的前提是古希臘神話。古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話中,講到了天地的開闢、眾神的誕生、人類的起源等。在古希臘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是永生不死的,他們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著人間的禍福和命運。奧林匹斯山的12個主要的神實際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 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的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因此,哲學的任務,就是尋找光明,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學家的哲學觀點

  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誌,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

  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物件,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2—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四、西方哲學的東行腳步

  1874年日本的學者西周在《百一新論》中用漢文“哲學”翻譯從希臘文philosophia 轉換而來的英文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黃遵憲、康有為將西周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中國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並無哲學一詞,只有單獨存在的“哲”和“學”這兩個動詞。“哲”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明智、明理,哲這個詞指人們通過思想認識活動,使被遮蔽的智慧和道理顯明出來這種事情。“學”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模仿、實習、再現。學這個詞是指個人通過模仿、學習、再現事物的活動,獲得知識和能力這種事情。哲與學兩個單詞合在一起組成的哲學一詞,其詞性是動詞,其含義是指人們為了明智、明理、提高思維認識能力所進行的學習認識活動。

  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 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範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從西方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係。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也只是解釋了科學,並不是可以指導科學。哲學是人類瞭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五、中西哲學的差異

  有人說,一個蘋果,東方思想在於領會整體,而西方則一層層剖析。

  在前文中已闡述了西方哲學的起源,可以說,古希臘哲學就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哲學所關注的哲學問題也在不斷地變化。儘管在古希臘之後的西方哲

  學發展不盡相同,但其承繼的仍然是古希臘的哲學精神——都表現為對各種現象之後的原因的關注和對確定性的追求;而中國哲學的產生,並不象西方哲學那樣可以找到明確的起點,也沒有出現類似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試圖截然與傳統分開或創立新的傳統。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哲學是從《易經》開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陰陽五行等觀念,而此後中國哲學、科學的發展以及理論依據往往都來自於這些傳統觀念。縱觀整個中國哲學,各種學說的前後相繼性很明顯,各個學派所討論的問題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倫理方面,即都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和規範。總得來說中西方哲學在方向上和方法上的巨大差異。從起點和終點來看,兩種哲學出發不同結點也就不一致。西方哲學崇尚靈魂自由,重過程;中國哲學更多功利性,重結果。前者是為個體的,後者是為社會的。西方哲學更注重思辯的過程。“我重視尋求真理的過程,更甚於發現真理的本身”,萊辛的這句話就是對古希臘哲學家的最好概括。正因為這樣,希臘哲學家被稱為科學哲學家,而中國哲學家被稱為社會哲學家。

  在黑格爾看來,孔子的學說不具有思辯性,只是道德的倫理的說教。黑氏曾經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裡評論過孔子:“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孔子的書籍沒有被介紹到西方,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遺憾的是,黑格爾翻閱了孔子全部的書籍,所以,孔子就成為批判的靶子。

  古希臘哲學家對科學的熱愛就如同對生命本質的熱忱一樣。泰勒斯因為在一個圓內畫出直角三角形而宰牛歡慶,畢達哥拉斯因為發現了勾股定理而舉行百牛大祭。公元前3世紀,當羅馬戰車開進敘拉古的時候,他們看見了一個老人正在沙地裡研究一個幾何圖形***希臘哲人幾乎個個有這個愛好***,軍人要帶老人去見羅馬統帥,老人示意不要打斷他的思維。軍人拔劍把老人殺了,當劍劈來的時候,老人剛剛說完最後一句話:“不要踩壞了我的圖”,這個老人就是阿基米得。古希臘哲學家對於求知的本身和過程懷有多麼強烈的熱忱,可見一斑。

  中國古代哲學則更重視哲學對他人的引導,強調哲學的社會性。《列子》記載的“兩小兒辯日”,很說明問題。孔子東遊,碰上了兩個小兒在辯論,一個說日出時太陽近而日中遠,,因為日出時太陽大,而日中小;另一小孩則反之,認為一個反之,日出時太陽遠而日中近,因為日出時太陽涼而日中時太陽熱。小兒問孔子,孔子不能解釋。兩個孩子嘲笑道:“孰謂汝多知乎?”***誰說你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呢?***。顯然,按照孔子的智慧,這不應該是個問題,問題是:他壓根兒就對自然現象興趣索然。

  東方哲人也提出了本原是什麼,至於過程,你自己去領悟吧!一個“悟”字淡化了探究人生真諦的思辨過程。老子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至於地如何法天,天如何法道,道如何法自然,三如何生萬物?你自己去感悟好了。列子說,是我乘著風呢,還是風乘著我?莊子亦如是,是我化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變成了我?就文學而言,誠為極高的浪漫主義情懷;就哲學言,實在是一不可知論的怪圈。怪則怪矣。於是,輕鬆逃離了對具體事物的認知。

  在希臘哲人看來,求知是人的天性。作為愛智慧之人,就應窮究宇宙的來源,探索萬物

  的根本,詰問人生的目的。在不斷地探究和追問中學得知識,並獲得靈魂自由、思想奔放,享受真正的快樂。而中國先哲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熱衷於探討和改造社會,把追求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六、哲學的價值及對當代中國的借鑑作用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同時還有理性對人與自然規律的總結。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還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

  哲學不等於麵包,但是哲學相當於吃麵包時塗的蜂蜜。哲學的任務是更好的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前文中已經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注重成果,即唯結果論。這或多或少已經影響到了當代中國人的思維,但是縱觀當今世界,每當世界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所需要的科學技術往往是當年發現時看似毫無用處的技術,按中國唯結果論的觀點無疑會忽視這些技術。而當今中國已處於一個全新的歷史機遇下,若讓這種思想繼續盛行,那無疑會讓中國錯過不少機遇,所以西方哲學重視追求真理過程的觀點更值得中國的借鑑與學習。中國要實現新的飛躍,實現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中國文化的復興,就必須結合中國哲學固有的特點,同時研究,分析,借鑑西方哲學,形成中國特色的哲學體系來指導實踐,指導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