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設計論文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物件。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木結構古建築防火設計

  【摘 要】木結構古建築由於技術和年代等原因,在修建的時候並沒有太多有效的防火保護措施,作為木結構古建築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消防安全設計仍然是薄弱環節,有的地方甚至還是空白。近年來,我國就曾多次發生古木建築火災,因此必須加強對木結構古建築防火設計。

  【關鍵詞】木結構;古建築;設計

  一、木結構古建築的火災特點

  1、燃燒強度大

  木結構古建築的建築構件大多采用鬆、杉柏香樟等含油木質材料製作,木材用量多,火災荷載大,而且年代久遠,特別是寺廟建築常年香火繚繞,木構件極為乾燥,加之表面塗刷油漆,火災時,燃燒猛烈,火場中心溫度可達 1200 度以上。

  2、火勢發展快

  木結構古建築發生火災時,火焰、熱煙氣在室內向上升騰,首先沿著殿堂垂直佈置的木構件,以及懸掛的垂幔、幔帳、柱棉、飄帶、天帳等裝飾品迅速向上蔓延。火災蔓延至屋頂部位後,又會迅速沿屋頂向水平方向發展蔓延,再加上室內空氣對流條件好,極易造成全面燃燒。同時,大多數木結構古建築相互毗鄰,通廊相連,火勢一旦突破著火建築門窗會引起延燒,強烈的熱輻射也能導致毗鄰建築著火。

  3、屋頂易倒塌

  木結構古建築發生火災後,其倒塌的規律一般是屋頂首先倒塌,牆柱後塌。這是由於古木建築火災首先是垂直向上蔓延,且其屋頂的屋架、桁、檁等構件截面積較小,而柱、樑截面積較大。火災時,古木建築整體倒塌的時限持續時間較長。

  4、文物易受損

  木結構古建築不僅自身價值無法估量,而且其室內通常還珍藏有大量經典、書畫、匾額等各類古代藝術珍品。火災時,木結構古建築本身及室內文物極易受到破壞,甚至直接被大火燒燬,而且用水撲救還會使木構件加速腐朽,忌水的文獻史料、泥塑、唐卡、壁畫等也會遭受損壞。

  二、木結構古建築防火設計的原則

  1、預防火災發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古建築內用火、用電、用油、用氣劇增,火險因素隨之日趨增多,如果疏於防火管理,極易引發火災事故。通過建築防火設計工作,合理確定與古建築使用功能相匹配的建築耐火等級,嚴格控制建築內可燃、易燃物和內裝修材料,設計安全可靠的供電、供氣、供油、供熱系統,可以提高古建築本身的安全度,有效預防古建築火災發生。

  2、防控火災蔓延

  原有木結構古建築防火設計中大多沒有防火間距的概念,當古建築某一部位著火時,極易迅速蔓延。通過在建築防火設計工作中,應用防火間距和防火分割槽分隔技術.合理確定建築防火劃距,嚴格劃分防火分割槽,設定避難空間,充分利用防火牆,防火門窗、防火捲簾、防火閥、防火封堵材料等防火分隔設施,可以將火災控制在一定範圍,嚴防火勢蔓延甚至“火燒連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損失。

  3、暢通生命通道

  木結構古建築一旦起火併失控,其產生的火焰和高溫、有毒煙氣將對建築內生命造成嚴重危害。在此情況下,如果古建築缺乏必要的安全疏散措施,建築內的人員將來不及疏散逃生,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通過在古建築防火設計中工作中應用,應用安全疏散和煙氣控制技術,合理設定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應急照明裝置、疏散指示標誌等安全疏散設施和自然排煙、正壓進風、機械排煙等防煙排煙系統,可以保障人員安全疏散,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人員傷亡。

  4、創造撲救條件

  木結構古建築起火且擴大成災後,需要消防力量及時、有效處置。因此,通過在建築防火設計中應用平面佈置技術,合理設定消防水源、消防車通道、消防登高場地等建築滅火救援設施,可以確保火災時消防人員及各類消防車輛、裝備能夠順利靠近或進入古建築實施滅火救援,及時、有效的撲滅火災,搶救遇難人員。

  三、木結構古建築防火改造設計的主要內容

  木結構古建築防火設計涉及內容很多,主要包括總平面佈置、防火間距、建築結構和耐火等級、建築材料防火、防火分割槽分隔、安全疏散、防煙排煙、消防設施、建築防雷等建築防火技術方面的設計。

  1、總平面佈置

  木結構古建築的總平面佈置要滿足城市規劃和消防安全的要求。一是要根據建築物的使用性質、規模、建築高度、建築體積及火災危險性等,從周邊環境、地勢條件、主導風向等方面綜合考慮,合理選擇建築位置。二是要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劃分儲存區***包括露天儲存區***、輔助設施區、行政辦公和生活福利區等。三是為了防止火災時因輻射熱影響導破火勢向相鄰建築蔓延擴大,併為火災撲救創造有利的條件,在總平面佈置中,應合理確定古建築與各類建***構***築物、堆場、儲罐、電力設施及電力線路之間的防火間距。四是應根據各建築物的使用性質、規模、火災危險性,考慮撲救火災時必需的消防車通道、消防水源和消防撲救面。

  2、建築結構防火改造設計

  建築結構的安全是整個建築的生命線,也是建築防火設計的基礎。建築物的耐火等級是研究建築防火措施、規定不同用途建築物需採取相應建築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據。在建築防火設計中,正確選擇和確定建築物的耐火等級.是防止建築火災發生和阻止火勢蔓延擴大的一項治本措施。現存木結構古建築構件的耐火極限和燃燒效能達不到規範的要求,可採取適當的方法加以解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在木構件表面塗刷防火塗料做耐火保護層;對木結構做耐火吊頂和防火保護層包敷等等。

  3、建築材料防火改造設計

  木結構古建築中的建築材料絕大部分是可燃的,而且由於塗刷油漆,燃燒後產生大量的煙霧和有毒氣體,給火災撲救和人員疏散造成嚴重威脅。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或阻止、延緩火災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輕火災危害,必須對可燃建築材料的使用及其燃燒效能進行有效的控制。木結構古建築材料的防火改造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是:對材料進行阻燃處理;與電氣線路或發熱物體接觸的材料應採用不燃材料或進行阻燃處理;樓梯、通道和供人員疏散的走道內應採用不燃材料。   4、防火分割槽分隔設計

  木結構古建築的建築空間大,火災時燃燒面積大,蔓延擴充套件快,因此在建築內實行防火分割槽和防火分隔,可有效的控制火勢的蔓延,既利於人員疏散和撲火救災,也能達到減少火災損失的目的。防火分割槽包括水平防火分割槽和豎向防火分割槽。水平防火分割槽是指在同一水平面內,利用防火隔牆、防火捲簾、防火門及防火水幕等分隔物,將建築平面分為若干個防火分割槽、防火單元;豎向防火分割槽指上、下層分別用耐火的樓板等構件進行分隔,對建築外部採用防火挑簷、設定窗檻***間***牆等技術手段,對建築內部設定的敞開樓梯、中庭等採取防火分隔措施等。

  5、安全疏散設計

  人身安全是消防安全的重中之重,以人為本的消防工作理念必須始終貫徹於整個消防工作,從特定的角度上說,安全疏散設計是木結構古建築防火改造設計中最根本、最關鍵的技術,也是建築消防安全的核心內容。保證建築內的人員在火災情況下的安全是一個涉及建築結構、火災發展過程、建築消防設施配置和人員行為等多種基本因素的複雜問題。安全疏散設計的目標就是要保證建築內人員疏散完畢的時間必須小於火災發展到危險狀態的時間。

  木結構古建築安全疏散設計的重點是:安全出口、疏散出口、緊急出口以及安全疏散通道的數量、寬度、位置和疏散距離。基本要求是:每個防火分割槽內最好保證有兩個安全出口;疏散路線必須滿足室內最遠點到房門,多層古建築保證房門到最近樓梯的行走距離限值;疏散方向應儘量為雙向疏散;疏散寬度應保證不出現擁堵現象,並採取有效措施,在清晰的空氣高度內為人員疏散提供引導。

  6、防煙排煙設計

  煙氣是導致木結構古建築火災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的控制火災時煙氣的流動,對保證人員安全疏散以及滅火救援行動的展開起著重要作用,而且火災時,如能合理的排煙排熱,對防止建築物的轟燃、保護建築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種技術措施。煙氣控制的方法包括合理劃分防煙分割槽和選擇合理的防煙、排煙方式。劃分防煙分割槽是為了在火災初期階段將煙氣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以便有組織的將煙氣排出室外,使人員疏散、避難空間的煙氣層高度和煙氣濃度處在安全允許值之內。防排煙系統可分為防煙系統和排煙系統。防煙、排煙是煙氣控制的兩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建築防火設計中,應合理設計防煙、排煙系統。

  總之,木結構古建築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是建築易於起火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加強對木結構古建築的設計,有效預防和減少古建築火災事故的發生,最大限度降低火災事故損失。

  參考文獻:

  [1]樑思成.中國建築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5

  [2]郭白莉,劉興.現代技術下的木結構建築[J].華中建築,2006,24***7***:75―88.

  [3]翁文國,範維澄.中國古建築防火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1,9***5***:20―22.

  篇2

  淺談我國古建築的設計風格

  內容摘要:在世界建築藝術百花園中,中國古代建築是朵奇葩,它自成體系,獨立發展,綿延數千年,直至20世紀初還保持著自己的造型特徵和佈局規則,並傳播影響到東亞等鄰近國家。本文以作者多年來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視角,對我國古建築的發展歷程、建築風格、藝術特色等方面作出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字:古建築文化;中式建築;民族建築;特點;風格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物件。而要鑑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例項,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建築是人類為居住和相關社會活動而創造的一種特殊器物。建築是從本土生長出來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結晶、載體。世界文化的交融給建築刻上了外來文化的痕跡,但這種痕跡不能替代建築的本土特徵。建築是多元的,這種多元化主要表現為建築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早、中、晚五個歷史階段,在封建奴隸社會時期,木構架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主流,隨著公元5世紀左右建築技術的長足發展,建築藝術形態日漸成熟,至漢代時,中國古代建築的一些典型特徵已基本形成,而後經過500多年的發展演變,至唐宋時代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到了它的頂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時代,中國古建築在某些方面更趨完美,著名的皇家園林有圓明園、頤和園、北海、承德避暑山莊等,私家園林則以江南的蘇州、揚州等地最為興盛,名園佳作不勝列舉。此外,在明清時代,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建築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現存的著名建築有西藏的“布達拉宮”、日喀則的“札時倫布寺”,以及雲南傣族的“緬寺”、貴州侗族的“風雨橋”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築群芳吐豔、異彩紛呈的現象。

  二、關於我國古建築的特徵表述

  以漢民族木構建築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築自古以來就以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而稱頌於世。這種建築風格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體系和鮮明而一貫的特徵:它以木構架主要結構方式,並創造了與這種結構方式相適應的各種平面形式和外觀造型,常採用的是一種被稱為“抬樑式”的木構架結構體系。

  由建築單體的外部造型特徵看,中國古典建築基本上由:臺基、屋身、屋頂三大部分組面。臺基―由磚石砌成,承託著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護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氣侵蝕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與柱的側腳、牆的收分相結合增架建築物的穩定感,使其顯得莊嚴雄偉。如故宮太和殿及天壇祈年殿的臺基,前者顯示了皇宮難以企及的尊貴;後者則表現了祈天建築的高聳雲霄、與天相通的氣度。

  架設於臺基之上的屋身,一般採取明間略大,兩側面闊遞減的方式,既滿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觀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藝術效果。在較為重要的建築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頂的交接部分設定有一種稱為“斗拱”的構件,稱為中國古典建築的一個顯著特徵。所謂“斗拱”,實際上是用短木塊,木枋所組成的一種懸挑結構,主要起支撐巨大的屋頂出簷和減小室內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時期斗拱逐漸蛻化,成了柱網與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屋頂部分是中國古典建築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它不僅為建築特在美觀上增加了不少神韻,而且也對其性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屋頂的形式歸納起來有五種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和硬山頂。

  在建築色彩運用上,中國建築也是極富特色 。最突出的表現使用原色及大面積的色塊對比與烘托。以故宮太和殿為例,藍藍的天幕上映印著金黃色的琉璃瓦頂,這正是建築物與環境色調的對比,烘托出建築物壯美的屋頂輪廓。簷下運用青綠色調的彩畫,它們在深深的陰影下同陽光下暖色調的黃琉璃瓦頂、紅色柱身、牆面和門窗形式對比,使建築物的色彩效果格外的響亮奪目。素潔的玉石欄杆和臺基又與富麗堂皇的柱樑顏色形成對比,烘托出建築物的聖潔,並使其與地面有一個協調的過渡。

  中國古典建築由於主要為木結構,故單體建築的體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勢,巨大的臺基的烘托及向高層發展外,更常採用的是藉助於建築群體組合取得巨集偉壯麗的藝術效果。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緊湊的院落的遞進,富有層次和秩序的將空間畫卷隨時間順序展開,強化了古建築的藝術感染力。

  三、我國古建築的風格特點小議

  風格就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一個人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特點。不同時代的特徵和文化背景反應在建築裝飾中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藝可以形成建築裝飾的獨特風格,甚至是不同的地域環境、氣候條件也可以形成建築裝飾的不同的風格等等。

  中國建築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藝術,在城市規劃、建築組群、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輝煌的成就。傳統建築中的各種屋頂造型、飛簷翼角、鬥供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築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後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並有四合院佈局。春秋戰國時期更有建築圖傳世。京邑臺榭宮室內外樑柱、鬥供上均作裝飾,牆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築日趨成熟,建築巨集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美,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築組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了鴟吻飾件。

  隋唐時期建築採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築興盛,商業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儲存至今者尚多,建築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

  具體而言,中式風格主要包括的內容: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背景下的演繹;一是在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礎上的當代設計。中式風格並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提煉,將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相結合,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空間,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以體現。中式風格在設計上繼承了唐代、明清時期家居理念的精華,將其中的經典元素提煉並加以豐富,同時摒棄原有空間佈局中等級、尊卑等封建思想,給傳統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氣息。

  要把握好現代中式風格的設計,與設計者本身的文化修養和設計功底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多方位的知識累積,需要對傳統中國文化的瞭解及對當代社會時尚元素的敏感有效結合在一起,並使之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方可。兩者細入後都是一門甚至數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前者包括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古典建築、儒家、佛家、道家、繪畫書法、園林、風水……等等知識的融會貫通;後者包括現代及西方建築、美術,對生活的理解和現代生活各項流程的熟知、對流行元素的敏銳和理解,近現代中國建築藝術在繼承優秀傳統,吸收當今世上建築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髮展,有所創新。

  四、結束語

  在世界建築藝術百花園中,中國古代建築是朵奇葩,它自成體系,獨立發展,綿延數千年,直至20世紀初還保持著自己的造型特徵和佈局規則,並傳播影響到東亞等鄰近國家。中華民族是歷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築傳統文化非常豐厚的民族,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建築文化,是中國建築師和文物建築保護工作者光榮的歷史責任。

  參考資料:

  [1] 姜曉萍;中國傳統建築的歷史文化意蘊[J];重慶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王貴祥;;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群基址規模問題探討[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2012年

  [3] 趙德舉;歷代中國古建築造型藝術探索[J];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學報;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