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小組合作學習論文參考

  小組合作學習在當今世界的教育理論中是比較受重視的理論之一。我國新課程改革提出之後,小組合作學習便普遍開展起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技能的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技能指導與訓練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技能是完成某種任務的一種活動方式,學習活動由學習技能構成,每一種學習活動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體技能。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學習技能,學習是難以進行的。要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必須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技能。

  在小學數學小組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合作規則,學會傾聽,學會討論,學會表達與交流意見,學會組織和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技能與方法,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並形成必要的合作學習技能。下面淺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熟練掌握合作規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髮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於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在小組中如何開展討論,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汲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等。

  因此,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每個成員說出各自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後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

  二、在合作中學會傾聽

  在開始合作時,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具有個人心理優勢,一節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過短,對於自己的發言比較認真,不易接納別人的意見,而對於同學的發言,卻不重視。為此,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學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位同學的發言,眼睛看著對方,要聽完整,認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聽別人的發言要點,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三是聽後須作思考,並做出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反思、評價的能力。在這樣要求下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反覆琢磨、體會,善於傾聽同學意見,不隨意打斷別人發言,提供學生髮表不同見解的空間,以達到相互啟迪、幫助的功效,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調動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能體會他人的情感,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

  語言表達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也是自己實際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瞭解對方的觀點。教師重點要對不會表達的學生有意識進行示範指導,而全班彙報展示成果時,讓更多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讓別人聽懂你的見解,不僅是優生要會表達、善表達,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也要學會表達,整體提高學生的表達技能。為此,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調動這些學生的參與慾望,培養他們敢說的勇氣,讓一些基礎較差、思維能力弱、不善言談的學生也有表現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給學生的討論提供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點,使學生逐漸學會用語言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學會討論

  討論交流是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後,意見不統一、理解不一致時,這就需要通過討論、爭辯,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教師指導時,按一定的步驟和方法進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逐步學會討論交流問題的技能。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學生討論問題後,各組由一人彙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並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後,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判斷和表達能力。

  五、在合作中學會組織

  聽、說技能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組織技能就是合作學習的重要技能。組織技能是聽、說技能和獨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也為學生今後立足於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在合作中學會評價

  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評價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也要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既要對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也要對每個同學的情感表現進行評價。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範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後,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準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通過正確地評價,使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得到保護,激發了發展的動力和創新的活力。

  篇2

  試論中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

  摘要: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它與班集體教學相比,更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

  關鍵詞:小組合作;合作學習;評價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要必須轉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係、促進學生個性健全 發展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採用這一方法。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在明確成員責任基礎上進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學習,它與班集體教學相比,更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於受傳統教學方法影響,學生缺乏與他人溝通、維持人際關係的技能,個人責任感不強,缺乏討論交流的意識。那麼如何組織學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各展所長,取長補短呢?近年來,筆者一直在進行中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已經初見成效。

  一、合作學習的形式

  由於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要求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合作學習的形式分為課前自學協作式、課內疑難問題討論式、課後研討式三種。

  1.課前自學協作式

  課前自學協作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前分工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包括準備工作***的一種合作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是把總任務分解為幾個子任務,由小組裡的成員分別承擔一個子任務,通過彙總每個成員的子任務來完成整個小組的學習任務,同一小組的成員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內完成各自的任務。比如為了學習某個內容,需要先進行社會調查,以便收集有關的資料,這時就可以將調查的內容分成若干專案,由各小組分別承擔進行調查,然後將各小組的調查結果進行彙總。

  2.課內疑難問題討論式

  課內疑難問題討論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針對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時還可以進行辯論。在每一次討論中,小組內的成員有相對明確的分工:記錄員、檢查員、組織員***組長***、 總結報告員等。這種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內容。

  3.課後研討式

  課後研討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後進行合作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學生圍繞課堂內沒有解決的問題或可以延伸的問題在課後分小組作進一步的探討;二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互幫互助,基礎差的同學主動請教基礎好的同學,基礎好的同學熱情地幫助基礎差的同學,以達到同一小組的同學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學生為了瞭解某一問題***比如課題研究***,需要進行數學實驗或調查研究,通過分工與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二、合作學習的組織

  1.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必須 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組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中資訊傳遞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進行,這樣的資訊傳遞大多是師生問答式,沒有學生之間的討論,沒有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更缺少學生自我調整、矯正的機會,從而也就無法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而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恰恰是對這種“缺陷”的彌補,它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學之間互幫互學,以優帶差;二是增加學生髮言的機會,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三是為學生創設辯論的機會,在辯論中鍛鍊思維的敏捷性;四是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因此,小組內成員的搭配就應該做到科學、合理。我認為必須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異質搭配的原則。異質是指同一個小組的學生在知識、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應該是不同層次的,這樣便於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則。就是各個小組內的成員男女比例應基本相同,這樣可以優勢互補,有效地促進組內的合作與組際的競爭。組與組之間的相對平衡,也有利於合作學習的評價。

  2.充分發揮小組內每個成員的作用

  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雖然層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應該樹立整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樹立“小組的榮譽離不開我的努力”的意識。因此小組內的成員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別是對於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習基礎比較差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更應該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為了使每個人都有鍛鍊的機會,小組內的分工應該輪流進行,而且各個組輪流的方式基本相同,這樣也利於評價的公平性,樹立每位同學的信心。

  三、合作學習的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合作學習評價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評價小組的整體情況,當然會有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不僅僅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應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僅評價發言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更應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發言的過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不僅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應關注他們在合作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度。教師通過評價機制,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學習中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1.怎樣的合作更有效

  從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合作學習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具體表現在:一是分組的隨意性比較大;二是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三是學生不知道怎麼去合作;四是缺乏群體意識。合作時熱熱鬧鬧,彙報交流時要麼無話可說,要麼沒有形式共識,只能說自己的觀點。怎樣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首先,是教師必須提高認識。認識到這次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以往學生的被動、接受式地學習方式,轉變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

  其次,是教師要精心組織好合作學習。教師只有明確了合作學習的目的、意義,才能去創設合作學習的氛圍,精心組織合作學習的內容。比如問題如何提出?要求學生做到什麼?以什麼形式組織等等。

  再次,是討論必須建立在學生的獨立思考基礎上,否則討論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最後,是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和評價。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能依賴學生自己完成,必須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逐步完成的。對於小組內的每一個角色,分別承擔什麼任務,如何組織,如何記錄,如何彙報,如何補充等應該進行指導,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習慣。要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有效地促進合作向正常的軌道 發展。

  2.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該如何定位呢?《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麼站在講臺前,要麼輪流轉幾圈,看看這組,瞧瞧那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也就不可能成為學生的學習合作伙伴。歸根到底還是教師的角色沒有發生轉變。因此要使教師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必須從轉變教師的觀念開始,必須在平常的教學中去體現,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諮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不再把自己視作為權威者,而是合作者。

  3.小組內成員的搭配應該相對固定

  由於小組內成員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據班級學生座位的安排進行就近組合,因此就必然會隨著學生座位的變動而變化。另外,不同學科的分組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給數學合作小組成員的相對固定帶來困難,一方面我們應該做好與班主任的溝通,另一方面也要堅持數學合作小組的穩定性,使合作學習成為學生學習上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4.防止兩種傾向

  ***1***把討論變成了只有少數幾個人的發言。剛開始時,大家都覺得討論這種形式比較新鮮,於是每個人都會爭先恐後地發言,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礎好的同學慢慢地成了小組內的“權威”,基礎差的同學受到了排擠,漸漸地也失去了發言的勇氣,於是小組討論就變成了某某的中心發言。

  ***2***追求表現上的熱鬧。這是目前在合作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教師為了追求課堂上學習氣氛的熱烈,以顯示教學的寬鬆、民主,任憑學生的自言自語或者大喊大叫,甚至對學生的藉機“放鬆一下”,或“吵鬧一下”,教師也會視而不見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教學走向另一個極端。

  參考 文獻:

  [1]馬忠林. 數學 教育評價[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2]馬忠林. 數學學習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