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統計學分層教學初探

  職業學校入學的門檻越來越低,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尤其是統計學這門專業課,理論性比較強,如果在統計教學中仍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顧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差異,沿用統一要求,統一教學目標,學生的求知慾得不到激發,原有的厭學情緒將會在學生中迅速蔓延。

  分層教學最早出現於美國的20世紀初,在西方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十分流行。分層教學,是指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受遺傳、家庭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個人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的生理、心理及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師在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要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區別地進行教學,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型別的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檢測、評價,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由於學生對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教師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給予不同的指導和幫助,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所提高。分層教學是一種符合因材施教原則的教學方法,它面向全體學生,有利於學生成績的提高。所以我們有必要在職業學校的統計教學中採用分層教學。

  一、對學生分層

  實施分層教學就先要對學生分層。對學生分層的目的就是讓教師充分地瞭解和掌握學情,做到有的放矢、區別對待,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在對學生分層時,應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層次進行隱性分層,隱性分層也就是教師做到心中有數,並不需要在全班同學面前宣佈。這是為了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從而把學生分為尖子生、中等生、學困生三類。對三類學生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

  要制訂可行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就是要做到三個熟悉:一是熟悉統計教材;二是熟悉教學目標;三是熟悉學生。如尖子生在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擴充套件延伸,中等生要達到課標要求,學困生要基本達到課標要求。例如,在講授“時間數列的速度指標”這節內容時,學困生應掌握髮展速度、增長速度、平均發展速度、平均增長速度的最基本公式,並能根據已知條件進行簡單計算;中等生在掌握基本計算的基礎上還能總結出速度指標之間的關係並進行計算;尖子生在中等生的基礎上能進行速度指標之間的推算。

  二、對課堂授課內容分層

  課堂授課內容分層次,即教師備課要兼顧基礎與提高要求來設計授課內容,以基礎課為主,適當滲透提高課內容。對於尖子生,在掌握全部知識點的基礎上,提問一些難點、重點問題,來展示他們的個性理解。在平時的課堂活動中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和更高的期待,使他們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積極和老師一起幫助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中等生則要掌握全部的知識點。這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尖子生差一些,因此對他們所不理解的問題,課堂上要做深入細緻的講解,使其充分領會。講解時要關注他們的領會和理解程度。對於學困生應指定一些知識點,強調必須掌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予學困生特別的“偏愛”。課堂上要時刻關注他們的注意力和課堂參與度,及時提醒他們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課堂提問中,學困生優先回答,並採用提醒、讚揚等手段,及時捕捉他們的閃光點,肯定他們點點滴滴的進步。因勢利導,在思想上讓學生找到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蘊藏的能量經過教師的點撥發揮出來。

  三、對課後練習分層

  課後練習分層次即,對於尖子生,在完成知識訓練後,還要多留一些思考性強的題,加深他們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對於中等生,做到當堂的問題當堂解決,有更多機會練習基礎題,以提高作業正確率,讓他們對所學知識能達到舉一反三的程度。對於學困生,按基礎課的內容留必做題,讓其獨立完成,作業最好採用面批的方法。

  四、對考試內容分層

  考試內容分層次,即每次考試,在試題的難易程度上加以區分,如一般基礎內容佔70%,提高內容佔30%。這樣保證了各類學生都學有所得,從而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樹立了自信。

  分層教學不是降低教學要求,而是通過探究找到適合不同型別學生學習能力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分層教學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具有保尖、促中、幫困的作用,能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