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論文
農業發展是永恆的主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具有重要貢獻。農業所生產的產品和副食是文化必需品的基本來源,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摘 要: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 經濟學原理,運用 現代 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關鍵詞: 生態農業 現代科學技術成果 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範、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 發展的障礙。
一、理論基礎尚不完備。
生態農業是一種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援。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複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瞭解,但是對於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 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自身的理論體系。
二、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複雜的關係。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型別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複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這是非常困難的,往往並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三、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援,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 中國 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於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於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四、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
因為對於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於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五、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
對於生態農業的 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資訊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於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專案實施幾年之後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 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資訊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資訊服務將十分有益於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並獲得較高的 經濟收益。
另外,儘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於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願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願並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於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六、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
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 中國的許多 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後,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七、組織建設存在著不足。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徵,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與某些狹隘決策過程密切相關。中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的不足。
八、推廣力度不夠。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 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仍然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101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縣與全國相比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從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業的面源汙染在許多地方還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汙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的生態農業試點,還只不過是“星星之火”。
但我們相信,只要大家不斷努力,生態農業這一“星火”,一定能在中華大地形成“燎原”之勢,成為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篇2
淺析文化農業發展
摘要 現代農業已經解決溫飽問題,農業呈現多樣化,並向文化方向貼近,這為文化農業的發展提供機遇。文化農業主張文化關懷,側重對人的精神需求的研究。文化農業將農業發展與第三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方式,以發展農業文化,鄉土文化,民俗風俗,科學教育為主。在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時期,立足2016年中央“一號檔案”,對中國三產業分析,對太原經濟發展進行細緻分析,更加全面把握農業與經濟發展關係,為文化農業的建設提供依據。調查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情況,並與多座城市比較,結合太原自身經濟發展、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政策因素、交通因素,立體化分析太原文化農業的發展趨勢,發展可行性。
關鍵詞 文化農業;習俗;科學教育;經濟
農業發展是永恆的主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具有重要貢獻。農業所生產的產品和副食是文化必需品的基本來源,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農業還是工業原料的基礎來源,是工業的重要市場。農業是服務業、旅遊業的重要場所。是農業是重要的出口物資,是國家資金積累的根本來源。
中國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形式下,大力發展農業,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歷經漫長時期中,不斷創新發展,農業水平不斷提高。現今,中國農業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太原正在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然而,農業缺乏與人的互動,未能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在農業現代化和在保證糧食安全背景下,發展文化農業,滿足精神需求,實現文化功能和科學教育功能,使文化農業貼近人類文化,實現大眾參與。
1 經濟發展與農業
1.1 中國經濟發展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發展階段。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高速發展,工業化已發展至中期;其中,製造業和金屬冶煉發展水平高,技術成熟,創新點高。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擴大,現階段交通運輸業實現了以海洋、航空、鐵路、公路的運輸方式,開展城際快車、地鐵等立體交通,中國高鐵技術和服務正在興起。
中國以網際網路為主導的資訊化不斷創新,服務能力提升,大資料的產生和雲端計算影響了手機應用功能,促進網路購物、網路文化、金融、保險、商業等行業興起。中國產業的轉型發展,拉動經濟發展,並提高大眾文化水平,方便大眾文化、人性化加強,為文化農業提供了發展機遇。至2013年,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為5.3∶46.5∶48.2,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43.89∶46.1,增加的產值分別為56 957億、249 684億、262 204億元***表1***。中國產業發展迅速,但第一產業農業發展的貢獻度低,農業現代化水平低,未發展至文化關懷。第二產業煤炭工業經濟不斷下滑,至2015年煤炭供需不平衡,煤價下跌,鋼鐵工業產能過剩,供需不平衡。
農業發展與第三產業結合,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機遇,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向文化型轉變,增加人文關懷,滿足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方式。自2004―2016年中央多次下發一號檔案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其中,2016年中央一號檔案《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指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資源環境的約束下,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依託農村各資源,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農業。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升工藝,振興中國傳統手工藝,扶持農業發展休閒旅遊合作社,增加資本流入農業中。
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專案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中。在政府支援下,農業現代基礎加強,農業質量和效益提高。現代農業發展動力增強,農業中對資源和生態的保護加強,文化關懷不斷提升,文化農業在產業融合中更貼近城鄉居民,農業的文化傳播和文化教育得到發展。文化農業的發展,推動城鄉發展,增加城鄉發展,促進農民的創辦熱情,滿足城市人口的精神需求。在法律的框架下發展文化農業,確保文化農業的規範管理和有效的運作。最終,促進農業轉型發展,實現文化農業的穩定發展。
1.2 太原市農業與經濟
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省會,對山西省的發展具有領頭作用。至2013年山西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結構比例為5.55∶53.27∶40.85,山西省人均GDP達34 810億元***表 2***。“高耗能、汙染強、排放大”的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下降,清潔無汙染,可持續的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農業發展與第三產業進一步優化。以煤炭和鋼鐵為主的第二產業仍然佔比例高,且2015年山西煤碳產量為9.44億t,同比增長0.6%,煤炭工業增加值增長1.5%。但從2014年7月起到2015年12月,山西煤炭行業連續下跌,山西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太原鋼鐵集團公司生產過剩,並且不斷收購和兼併多地鋼鐵企業,如臨汾鋼鐵廠,造成資金外流,期間不斷整合,造成產業單一、市場應對能力差、鋼材外銷困難、產業發展疲軟、經濟效益低。太原重型機械廠,同樣外銷困難。山西重工業發展投資過多、重複建設多、產能擴張快、生產能效低,轉型發展迫切。
立足山西經濟發展,2015年太原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0.2∶29.2∶70.6,拉動太原市生產總值增長為0.02、2.60、6.28個百分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所佔比例為1.4∶37.3∶61.3。第二產業工業增加600.48億元,增長5.7%,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提高3%,新興工業產業快速增長,佔工業投資比重的69.4%。第三產業拉動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不斷上升,其中服務業和金融業迅速發展。第一產業保持穩定發展,比例減少。
農業中,農林牧漁業持續上升,農產品加工增長迅速,太原市適應經濟狀況,建立“一元菜菜籃子工程”建設高標準設施農業示範園,但簡單商品生產使農業發展單一,經濟作物仍以大棚蔬菜和化學蔬菜發展,未發揮附加值,尚未向科學教育和文化習俗方向發展,如晉祠大米創立品牌後,仍然以傳統的糧食作物發展。且太原市的現代農業發展較晚,基礎薄,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發展未平衡,農業中的檔次低,文化和教育功能弱,文化農業發展阻力大。因此,太原市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農業開發,發展文化關懷和經濟價值高、潛力大的文化農業。依據中央對“三農”的投入,太原市對種糧補貼範圍擴大,標準提高,制度不斷完善,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農業科技研發,推動文化農業發展。將農業與第三產業結合,使文化農業在近郊農業得到發展,滿足市民的休閒和學習教育功能,拉近城鄉距離。 2 文化農業建設
中國現代化快速發展,農業也隨之進入現代化階段。文化農業在現代化農業建設中的地位日漸突出。
2.1 東部地區建設
東部地區擁有完善的配套服務,商業和農業思想觀念結合度比較高,適合選擇的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市場化機制水平高,具有強大的組織形式。其中,東部地區北京市順義區通過建立特色旅遊體系,增添特色旅遊景觀,打造各個旅遊景點。在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水上運動專案和2009年成功舉辦花博會後,順義區的形象得到明顯提升。順義區以此為契機開發獨一無二的特色生態農業,大力發展文化休閒和旅遊業,注重文化關懷,滿足城市居民精神需求,發展高質量的文化農業。順義區利用比較好的土地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採摘勞作為一體的文化農業,未來確定重點發展農業觀光和花卉種植。
2.2 中部、西部地區建設
中部地區開展建設相對晚,但現代農業發展迅速,逐步解決溫飽問題後,開始向享受型農業過渡,文化關懷與日俱增,現代農業正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中部地區武漢市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結合自身農業發展和經濟產業結構,開發家庭農場,通過對種植業家庭農場、水產業家庭農場、種養殖結合型家庭農場和迴圈農業家庭農場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組織文化農業發展,增加文化性和休閒性。重慶市萬州區試點發展微型企業模式,將家庭農場和企業形式相組織,創立微型農業公司,成都市探索家庭農場個人獨資企業模式。
2.3 太原文化農業
在2016年“中央一號”檔案下,太原市農業生產水平逐步提高。太原市現代農業正與第三產業相結合,現今以開發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的方式,文化農業發展正在興起。太原市農業除提供農副產品外,還具備一定的休閒娛樂功能。調查中,走訪了太原市多家現代農業開發區。在晉源區發展北大寺村特色農業觀光,觀光園以晉祠名勝為依託,開發蓮藕種植、水稻種植、農家文化體驗、休閒垂釣活動,是綜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在迎澤區發展潤東農業科技博覽園,園區以農業高新技術展示,採摘為主,培育多種珍奇蔬果。在杏花嶺區發展采薇莊園,以自然生態為主,結合餐飲、度假、農事體驗、採摘、遊樂園的一體生態莊園;發展長溝村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錦林百花園。
在尖草坪區發展宇文山莊,以餐飲、住宿、休閒、陶藝為一體的農業莊園,並是太原市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發展西高農家樂。在陽曲縣發展青草坡香草莊園,莊內藉助大禹治水時期晉陽湖漲潮至此的歷史文化,以農耕、餐飲、採摘、體驗鄉村古園為一體開發田園農業。經過走訪,分析了太原市農業休閒觀光,發現農業以休閒度假為目的發展綜合性農業區,提供以田園觀賞、農業體驗、自然生態遊、垂釣、餐飲的休閒農場和以採摘果實、耕作種植、賞花、享受田園樂趣的觀光農業。太原市文化農業開發水平低,文化關懷尚未形成,未實現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寄託,農業教育觀念未體現,文化功能和科學技術薄弱。
太原市現代農業發展應加大特色文化發展,提升文化農業水平,增加科學教育功能,發展風俗農事體驗。建築上,建設具有晉商文化特點的四合院和具有黃土高原鄉土氣息的窯洞。開發農事活動,發展童玩技藝的玻璃圪嘣、推鐵環等遊戲,發展麵塑、剪紙、晉劇、祭祀等民俗。利用農業科學教育功能,將傳統農業栽培種植的農作物、飼養的動物以及配備的工具作物教學器材,傳授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知識,劃分若干小區域,使城市居民體驗農田勞作,學習山西雜糧、晉祠大米、葡萄、沙棘的種植。綜合太原市文化農業的發展特點和城市居民的休閒方式,太原市文化農業應建立生態涵養區和農業文化區,並與第三產業的文化服務有機結合,建立以風俗習慣、藝術、經濟、文化為方向的文化農業。建立傳統地方文化特色園和生態區。開展民俗、節日、集市、農村習慣、農村文藝、農業傳說的文化普及,保護修建農村文物古蹟、歷史民俗建築、農村景觀,使城市居民可以體驗
***下轉第294頁***
***上接第290頁***
田間勞作、農村禮儀、節氣安排、農事祭祀、交往、休閒的太原農業特色活動。
3 結論
通過對太原市農場、農村莊園的走訪和調查,並對太原市經濟發展進行調查,在結合中國農業和經濟發展、中國文化農業發展水平的情況,總結了太原文化農業發展的情況。
3.1 機遇
太原市位於中部地區,又是山西省省會,太原市人口數量約429萬,消費量大,客源穩定。太原市經濟轉型發展在山西省速度最快,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農業發展與第三產業結合度高,文化建設水平高。太原市經濟水平比較高,城市居民的物質條件基本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欠缺。太原市對農業發展的支援度高,農業優惠政策多。太原市擁有星火創業園、高新區等科技園區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大。
3.2 挑戰
太原市現代農業發展晚,21世紀初才初具規模,農業發展未達到宴享階段。太原市農業觀光分散,統一規劃能力弱。根據哈格斯特朗的時空稜柱模式和太原市公共交通系統分析,太原市農業觀光多位於郊縣區,城市居民多位於市區,且城市發展為塊狀,可到達郊縣區的公共交通少,道路通達度差,城市居民出行能力弱。太原市為能源重工業大都,科技對製造業貢獻高,但農業科技貢獻水平低。
4 參考文獻
[1] 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0-33.
[2] 趙繼敏.2020北京城市空間格局優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199-211.
[3] 湯敏,張朋偉,邊春霖.生態城市主義[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103-105.
[4] 崔英偉.村鎮規劃[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8:197-198.
[5] 姜若愚,吳瑛.中外民俗[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16.
[6] 路明.現代生態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1-72.
[7] 張小嬌.AHP-GIS的山西省城市人居環境質量與時空分異特徵[J].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2***:86.
[8] 肖謝.家庭農場組織形式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917-922.
[9] 中國統計年鑑[EB/OL].[2016-03-20].
[10] 山西統計年鑑2015[EB/OL].[2016-03-20].
[11] 全國幹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190.
[12] 趙榮,王恩湧,張小林,等.文化地理學[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17-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