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框架的國際比較研究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國際比較 
  論文摘要:提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整體框架,並就風險管理的政策與流程、技術與系統、組織與文化進行敘述。分析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的三個層次,對國際上對銀行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進行比較研究,提出在組織架構方面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框架分析 
  ***一***風險管理政策與流程 
  國際活躍銀行的風險管理政策框架核心共同點包括:在管理信用風險方面大量使用風險度量模型,構建了比較嚴謹的內部評級法;採用VAR法等手段度量市場風險;通過嚴謹科學的內控系統控制和防範操作風險等。在政策上,通過制定科學的風險戰略和投資組合制度、風險準備金提取制度、先進的客戶和授信評級制度等,有效控制和防範風險。 


  國際活躍銀行在授信流程方面既體現出不同特點,也體現出共同性:一是對資產業務、貸款審批、放款操作進行集中控制;二是審批環節少,審批效率有高度保證;三是貸款審批和業務營銷兩個環節既互相分離和制約,又能緊密結合,確保貸款及時發放;四是貸款審批流程相對獨立;四是對個人授權***特別是金額較小的授信***,明確個人負責;五是授權清晰,根據風險程度進行許可權劃分,業務崗位一般擁有小額貸款審批權,以滿足客戶的緊急需求;六是從單筆交易審批走向對客戶授信總量的控制。 
  ***二***風險管理技術與系統 
  近年來,國際活躍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和系統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以違約率為主要工具量化風險 
  隨著風險管理理論的創新和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現代風險管理正迅速朝著被科學量化的方向發展,企業信用狀況的不同和信用狀況的變化對信用風險的影響最終通過違約率的不同和變化而被量化,不同信用狀況資產的違約率成為貫穿於商業銀行進行風險資產度量、信用定價、經濟資本配置以及信用衍生產品價格確定等全過程的核心工具之一。 
  2.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主要有如下四類: 
  ***1***信用矩陣模型***Credit M etric s***,由J.P.摩根銀行1997年開發,運用VAR框架,對貸款和非交易資產進行估價和風險計算。 
  ***2***麥肯錫模型,在C reditM e trics的基礎上,對週期性因素進行了處理,將評級轉移矩陣與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利率、匯率、政府支出等巨集觀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模型化,並通過蒙特卡羅模擬技術模擬週期性因素的“衝擊”來測定評級轉移概率的變化。 
  ***3***信用風險附加計量模型,由瑞士信貸銀行***CSFP***開發,它是一個違約模型,它在任何時期只考慮違約和不違約這兩種事件狀態,計量預期和未預期的損失。 
  ***4***KMV模型,利用B lack Schole s期權定價公式、企業的違約距離與預期違約率***EDF***之間對應關係等,求出企業的預期違約率。 
  3.高度重視客戶評級和債項評級 
  國際活躍銀行高度重視客戶評級和債項評級工作,通常對借款人的評級以外部評級資料為基礎,根據本行評級政策和方法,對借款人的信用等級進行更細緻的劃分。對每個授信客戶和每筆授信業務的評級,除作為信貸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外,還以此為依據,進行授信定價、提取呆帳準備金、配置資本金等。 
  國際活躍銀行參照外部評級機構***如Moody’s和S&P***方法,結合自身特點制訂內部評級體系,通過綜合運用各種評級工具,實現評級尺度定量化。如法國興業銀行並不是簡單地以財務報表作為評級的唯一根據,而是開發出財務分析模型、經濟模型、支援度模型和國家風險模型等四個模型,對借款人進行綜合的分析。 
  4.建立模型分析專業隊伍和資訊系統 
  部分國際活躍銀行設立了定價模型***或模型分析***團隊。由數學、統計、計算機等多名博士或專業人士為整個集團的模型進行服務。例如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有一個行業分析團隊,共由40人左右的專家構成。通過行業分析組的研究,為業務部門推薦全行業排名前5-10名的企業情況。業務部門可根據名單,對優質客戶立即著手進行跟蹤,力圖儘快建立客戶往來。 
  ***三***風險管理組織與文化 
  國際活躍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模式,可分為三個相互關聯而又相互制衡的層次:決策層***專門負責風險政策的制定、檢查***、執行層***負責具體的信貸業務***和監督層***負責監控業務執行部門的風險控制水平***。首先,在決策層,由董事會領導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信貸管理委員會等設定信貸風險管理策略。其次,在執行層和監督層,信貸業務由相對獨立而又有機結合的三個模組構成:第一模組,根據信貸政策進行信貸營銷、客戶關係管理;第二模組,對信貸業務風險進行監控;第三模組,負責信貸業務的具體發放。這種模式可以從風險控制角度來實行全面的審貸分離,又能保證內部溝通渠道的暢通,並及時、全面、系統地進行內部檢查和稽核。 
  1.決策層 
  從國際活躍銀行來看,由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董事會對全行的風險控制負最終責任,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等相關機構,負責制定風險管理策略***包括業務指引、額度設定、績效考核目標等***。 
  瑞士銀行集團***UBS***高層管理架構分為集團董事會和集團執行董事會***執行層面***。董事會負責公司風險管理基本原則、方針等,下設的執行董事會具體貫徹執行,包括批准核心政策、分拆風險限額給各業務部門、全面管理全集團的風險。 
  花旗集團設有風險視窗委員會,作為審議本行風險承受能力與風險政策的最高機構,檢查和評價本行的所有風險。該委員會的工作包括三大部分:在全球範圍內評估花旗集團所處的外部環境;評估公司各類風險視窗;議定公司期望的風險視窗水平並隨之決定相應措施進行調整。 
  2.執行層 
  國際活躍銀行的執行層有如下特點: 
***  1***緊密貼近市場 
  風險管理執行人員***機構***與業務部門聯絡緊密或本身就設定在業務部門內部,保證了風險管理不會脫離市場。比如,RBS在每個業務板塊均設有風險官,通過他們直接審批自己許可權內的貸款申請,並可根據公司的年經營額及所申請貸款的金額不同,在自己許可權內進行審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證風險部門的人員與前線業務部門儘可能相靠近,有利於其對客戶、業務、貸款背景最直接、最客觀的瞭解,從而保證對各風險因素最有利的控制。 
  ***2***全口徑的風險控制集中化 
  國際活躍銀行最基本的共同點是對各類風險都實行了集中、統一的管理。例如UBS對集團內部的風險分類,根據業務風險和內部風險的不同特性,將所有風險劃分成為業務風險和內部風險。集團的首席風險官***CRO***對市場、操作和信用三大風險進行總負責。 
  再如美洲銀行,風險管理部門在四大業務線設立風險執行官,負責各自業務線中風險的監控職責。同時風險管理部也委任上述風險執行官監控全集團範圍內的信用、市場和操作風險。 
  ***3***強調風險管理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風險管理體系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風險管理在銀行內部處於較高層次和地位是其保持獨立性的重要保障。德意志銀行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保持風險控制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主要表現在風險管理的職能、人員和機構、報告路線等方面。 
  國際活躍銀行的風險管理人員的任命、考核、調動等一般在風險管理系統中決定,派出到各地區總部或分行的風險管理人員也不受當地領導的制約。這就從人事制度上保證了風險管理的獨立性。風險管理工作,包括資訊的傳遞、風險管理方針政策的施行、授信專案的審批等,一般都在風險管理系統內進行,不受分行或業務部門負責人的干預。 
  ***4***貫徹“明確個人責任”的原則 
  花旗銀行對產品風險經理、地區風險經理等制定了具體的責任和義務,如:產品風險經理要設定風險限額和進行限額控制,履行風險分析責任、政策和流程控制責任;地區風險經理負責貫穿於這一地區所有產品的市場風險管理;作為當地風險管理委員會的市場風險管理方面的代表,在所在地區充當風險管理協調人。在這種明確的個人責任制度下,審批過程變得簡潔、高效,不會出現推諉扯皮現象,也不會出現形式上集體負責,事實上無人負責的問題。 
  3.監督層 
  在監督層面,國際活躍銀行有的通過董事會領導下的稽核委員會進行監督,也有的通過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領導下設的監督檢查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能。一般都與業務部門、風險管理部門保持獨立。 
  例如UBS集團,集團內部稽核部門的設定是獨立於集團內其它任何部門的。該部門主管直接向集團董事會主席報告,同時協助董事會對執行層面的內部控制事項進行及時的掌握和監控,特別是在評估集團內控機制有效性方面。該部門還為風險管理、控制流程、法律法規、以及是否符合監管當局的規定方面提供獨立的評估體系,負責向董事會和公司治理委員會遞交年度審計報告和半年經營報告。該部門通過和主席辦公室以及稽核委員會成員的密切溝通,向他們提供集團內控方面的重要事項動態及有關解決方案,同時還和瑞士聯邦國家委員會或其它銀行監管部門保持良好的往來。 
  二、我國銀行風險管理框架建設的原則 
  在風險管理流程方面,應結合國際通行經驗和中國的實際國情,制定行之有效、監控到位,包括授信發起、授信審批、授信發放、貸後管理、授信收回在內的風險管理流程。在授信發起環節,通過“專案庫”和客戶信用評級嚴格授信准入管理;在授信審批環節,通過獨立的盡責審查、民主的授信評審、嚴格的決策紀律和問責制有機結合,保證授信決策的科學有效;在授信發放環節,由獨立的授信執行部門負責放款稽核;在授信收回環節,由專業的資產保全隊伍進行催收、核銷。對於零售授信客戶,區別不同產品實施不同的審批模式。對於風險相對較低的個人消費類貸款和小金額個人經營類貸款,可由零售貸款中心進行審批;對於大金額的個人經營類貸款和全部法人類零售貸款,按照公司客戶授信審批程式執行。 
  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應建立內部客戶信用評級體系,設定信用等級及評價標準,根據企業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經營管理、履約記錄、發展能力和潛力等方面的指標,確定客戶的綜合評分,修正、確定客戶信用等級,通過線上評級系統實現客戶評級。根據監管要求,建立風險資產分類體系,儘可能增加量化因素,準確評價資產分類。授信資產風險分類應涵蓋全部資產,包括表內及表外,信貸及非信貸資產。可借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方法,嘗試採用貼現現金流、遷移矩陣方法等進一步完善風險資產分類方法。在信貸組合管理方面,應按照風險分散、風險預警和風險調整後的資本回報率最佳原則,探索實行信貸組合管理,開發組合管理模型,建立組合管理系統,應用於實際的信貸決策、資產結構調整中。 
  隨著市場化、股份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改造勢在必行,框架設計和機制改革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遠。在建立風險管理框架的基礎上,按照全流程的理念,構建信用風險管理各組成機制,包括准入退出機制、風險評價機制、授信決策機制、監控預警機制、組合管理機制、資產證券化與信用衍生機制,如圖1所示。 
   
  三、我國銀行風險管理框架建設的內涵 
  1.明確風險管理戰略 
  應制定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綱要,明確提出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戰略,並通過宣傳培訓,使其深入人心。要按照風險管理戰略,推動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確定風險偏好、風險管理框架、風險管理執行機制、風險管理目標等核心問題,建立KRI***關鍵風險管理指標***體系,推進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建設。 
  2.建立風險管理架構 
  建立風險管理最高決策機構,確立大風險管理體系。按照商業銀行良好公司治理機制的要求,健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如,可在董事會下設立風險政策委員會。董事會及下設的該專業委員會是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核心,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各類風險管理。建立風險管理模組,分類指導,差別運作。強化對海內外分支機構的垂直式管理。由總行對全球風險管理進行總體規劃,區分海內外機構特點,加強系統管理。通過資格認定、績效考核、政策制定、授信審批、業務指導、專項檢查和調研等方式,加強對海內外分支機構的垂直式管理,強化風險管理的獨立性。

 3.完善風險管理政策 
  提出風險管理政策、制度目標框架及其實施規劃,啟動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庫和政策制度電子平臺的建設。制定政策分層方案,推進各層面的政策制度建設。 
  對風險管理規章制度進行全面梳理,初步形成完整、明確的政策制度體系,增強制度的完整性、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支援授信業務發展,適時調整、規範、創新政策制度。對已有的政策制度不適應業務發展的,及時進行調整;對業務創新需要相應的制度,及時予以規範;對業務發展需要在監管政策制度方面有所突破的,及時研究。 
  4.改造風險管理流程 
  按照集中化、專業化、扁平化、垂直化的原則,逐步推進授信全流程各環節的改革。解決授信全流程各環節的職責劃分,兼顧決策程式的完整與審批效率,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加強對決策各環節的後評價。 
  結合不良資產的分佈情況和形成原因,可考慮調整授信決策程式,實施授信決策的集中化。調整授權管理模式,實施客戶總量授權,推行總量審批方式,加強授信總量風險控制、提高審批效率。對公司客戶授信可實行邏輯集中審批,建立專業審批人授權管理體制。 
  作為授信流程整合的配套工程,可改革授信評審委員會制度,對授信評審委員實行專職化,對授信評審資源進行統籌調配。制定授信審批材料的格式化、規範化要求,完善業務部門評估報告和風險部門審查報告的標準格式,明確授信審批標準。 
   
  除了授信決策環節外,對貸前、貸中、貸後的全流程進行梳理,從授信發起、授信審批、授信發放、貸後管理、資產保全、授信收回各授信環節進行細分,實施前、中、後臺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的改革,有效降低授信業務的操作風險。全流程信用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如圖2所示。 
  5.創新風險管理技術 
  調整細化客戶評級指標體系。開發線上客戶信用評級系統,將所有客戶評級資訊在總行集中。調整風險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標準。儘快實現如下轉變:由五級分類向實行內部撥備轉變,由內部撥備向按照銀監會要求實際計提撥備轉變,並進一步向按照國際會計準則計提準備金轉變。細化公司貸款五級分類標準,擴大五級分類範圍,將表外資產納入五級分類管理,制定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標準,對各項墊款、貿易融資、票據融資***貼現押匯***和信用卡透支業務進行五級分類,制定統一的分類指引,加強對基層機構的培訓、調研和指導。研發風險分類評估模板,提高風險分類量化水平。 
  可考慮與外部機構合作研發組合管理模型,試行信貸組合監測管理,按季對公司信貸組合的歷史違約率和風險調整後監管資本收益率進行監測,從行業和地區兩個維度進行風險預警和評估報告,在此基礎上制定行業和地區風險監測指標,提高總行層面組合管理工具的速度和效率。深入研究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和資產組合管理等基礎理論,逐漸縮短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 
  6.嚴密風險資產監控 
  建立監控系統,完善監控機制。在監控手段上,從依賴手工報表進行靜態監控,轉變為通過系統進行動態監控,確定監控指引,明確監控重點。在全面監控的基礎上,按不同標識分類,重點監控大額貸款、集團客戶貸款、關注類貸款和借新還舊貸款,特別對以上幾個屬性都有的貸款進行重點監控和分析。建立潛在不良專案庫、不良大戶監控庫等。定期對新發生不良進行分析,建立新發生不良專案庫,及時掌握新發生不良授信情況。 
  不斷增加監控深度。明確分支機構風險管理部分績效考核指標,對授信發展情況、新發生不良情況、大客戶授信情況進行定期監控,加強對不良貸款的成因分析,對資產質量真實性進行檢查。推進客戶風險預警機制建設。建立負面資訊網和經濟情報預警平臺,提高風險預警和提示的水平。 
  7.建設風險資訊系統 
  應制定風險資訊系統的建設規劃,整理提出全口徑風險管理的資料需求,推進資訊電子化程序。提出授信業務資料庫建設的需求和具體方案、預算,推進資料庫的建設,建立資產質量監控系統和全流程的授信處理系統。針對風險管理資訊科技存在的薄弱環節,制定風險管理技術實施計劃,並按計劃推進各項工作,包括資料差異分析和構建風險管理資訊資料平臺,基於法定資本的資產組合管理,開展違約率測算、信貸系統資料清理、風險預警系統的開發及專業統計軟體的引入等。 
  8.培養風險管理專業隊伍 
  完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建設。建立一支風險管理專業隊伍,通過多種方式不斷提高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建立風險管理專業序列。加強對分支機構的管理,制定風險管理負責人資格認定辦法,強化監管責任。加大法規宣傳教育等。充實專業人才,優化風險管理人員結構。培養一批授信決策專業人員,包括盡責審查人員、授信評審人員、專業審批人員隊伍的建設。增強授信評審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為問責審批人提供更加充分的專業支援。通過考試選撥、統一培訓,建立評級人員專業隊伍。。 
  9.傳播風險管理文化 
  倡導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培養全員的風險理念,提高風險管理的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結合績效考核,建立風險管理考核體系和後評價體系,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更新觀念,平衡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的矛盾,由重審批向重全程管理轉變,由重單筆業務、單個客戶的管理逐步向重資產組合層面的管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