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愛和自由》這本書,我也只能先淺談關於如何愛,如何給孩子自由的部分了。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所發生的內心力量的變化,智力的發展等真的是一言難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愛和自由》,讓我感觸頗多。這本書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在這裡,希望推薦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啟迪。

  《愛和自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她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後,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著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來自於實踐。她說,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現在很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著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心裡愛他。”是的,不頂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著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裡來人時,你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為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著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上低聲交談,花叢裡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裡高談闊論……這一切並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託在兒童身上要比寄託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於內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於獎懲,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強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學而有成。作為成人,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在的動機不受干擾和破壞。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自尊。我們暫且把“內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問題過於複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說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並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地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於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說:“看看,我早給你說過”,“你怎麼這麼笨”等等。但大多數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於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現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覆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並順利做完為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複,他會專注地反覆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度使兒童有挫敗感。

  學會觀察、學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篇2

  愛是恆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他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

  對於“愛和自由”這個話題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話要說,可是這個話題太大太大又讓我不知從何說起,不是一一媽的督促,還不知道這個作業什麼時候能交呢,呵呵。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域又是不同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

  一、《愛和自由》裡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很多觀念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著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應該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為人父母,應該清楚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著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直告訴她“寶貝,你一定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直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積極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一定會是美好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今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間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為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篇3

  我們知道兒童喜歡重複做一件事。反覆聽一個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煩。他從故事裡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後是情景,最後是概念。一定要仔細為兒童選書,要讓他吸收好東西。

  兒童的感覺、思維、智力、思想的最初發展需要的時間比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覆。蒙特梭利說:“如果反覆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反覆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她又說:“指導教師必須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從具體到抽象,到概念之間的聯絡。”有過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觸過孩子的人也知道,兒童喜歡重複進行一件事。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給孩子講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覆讓成人生厭。但是兒童不這樣,兒童是今天聽這個故事,明天也聽,後天也聽,十天半個月他老聽這個故事,不讓換新的。兒童從故事裡的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後是情景,然後是準確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為兒童選書,最好你先讀一讀。因為很多書邏輯上有錯。如果你沒有自信心,最好選名著,或是名家譯的,名家配畫的,好出版社出的,這樣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覺訓練也經常是這樣。如果他今天摸這個瓶子,他會不斷地反覆地摸,摸呀摸,然後你告訴他:“這個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腦內的感覺配上對。當你把瓶子拿起來讓孩子觸控的時候,他感覺到的就是一個具體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們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紙上,再讓兒童看,它就是一個半具體半抽象的東西,甚至是純抽象的。如果這個時候用文字告訴孩子“瓶子”,這時候它已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兒童對世界的認識必是從感覺開始,當他不斷觸控、感知後,他會對他所感知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後產生一個概念。這個過程和機會要把握好。教育兒童要從現實出發,從具體出發,從事實出發,從生活出發,儘量避免想像,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則。這個原則使現實充滿了意義,使概念生成過程是完整的,從而使概念密切結合於現實,這個原則使兒童發展起駕馭現實的能力,而不是去“神遊”。

  一旦掌握了某個概念,兒童就會使這個概念普遍化並把所有的概念聯絡起來。比如說兒童今天經驗了“瓶子”,又經驗了“圓”,有了這兩個概念,兒童就會把這兩者之間聯絡起來,這種聯絡不用人教。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兒童剛剛開始說“媽媽,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長串一長串句子說出來。這就是因為他已經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這些概念連線起來,由他自己來組織,不依靠成人。

  老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有時當我說“給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說:“那照你這麼說,農村的孩子應該發展得很好,因為沒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灘野地裡玩!”這裡的問題在於語詞表達的學習和正確概念的建立。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幼兒院來了一個孩子,他在農村長到四歲。他見了牛說“肉肉”,見了雞說“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塗。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這個東西叫牛,他叫牛“肉肉”。我當時感到很驚訝,就跟老師說:“他在農村,他本來應該知道這些概念的。”實際不是這樣,因為他在農村接觸過這些東西,也有感覺,但沒有人給他概念正確表達的語詞,他的精神從未得到過提升和發展。那麼這個人的心智就不會發得很好。

  在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說的:“應該用一種方法來隔離孩子的內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覺上。”比如一個老師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訴孩子“這是紅色”,那麼這個老師就沒有做到“用一種方法把孩子的內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個事物上”。因為她同時給孩子指示了很多東西:衣服、顏色、穿衣服的這個人……

  如果你用色板給孩子解釋顏色就不同了,那是一個隔離出來的實物。兒童看色板的時候,他的視覺能排除任何其他顏色的干擾、刺激和引誘,而單獨感覺這一個色,並建立一個概念。你問:“這是什麼顏色?紫色,它的準確名字叫紫色。”如果你是用色板給孩子這樣說紫色,孩子可能就會對你說:“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們幼兒院開的什麼花也是紫色的,還有我們那個教具也是紫色的……”這個過程顯然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的過程。兒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並未概念化,這一概念一旦建立,兒童就會把這個顏色使用在任何一個物品上。如果你用花教的話,兒童會認為花是紅色,紅色是個花。

  蒙特梭利給教師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點要求是:教師教學時說的話必須要簡單,只引起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或抽象概念之間的聯想。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之間的概念的聯絡。也就是說?我拿出這個三角形的時候,我會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不再說別的。

  與此同時重要的是,如果要讓兒童概念掌握得準確、快捷和徹底,你還必須準備兩三件供兒童對比抽象的東西,比如色板,你要在兩三個不同色板中指示顏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狀中對比,比如在圓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話,兒童會把語詞暫時存在記憶中,等待抽象的機會。這個過程可能很長。

  兒童可以通過名稱建構他的意識活動。比如,兒童對球體的認識可能來自於皮球,也可能來自於球體***教具的一種***,也可能來自於圓月等,當成人說到球體或圓時,兒童可以通過記憶,在思想中把名稱和物體聯絡起來。這是從普遍意義來講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個準確而具體的概念,當兒童不能指給我們這一物體,我們就可以從中發現兒童還沒有將名稱和物體產生聯絡的能力。讓我們學著等待兒童的這種心智狀態的來臨吧。

  蒙特梭利說:“如果孩子沒有犯什麼錯誤,老師便可以喚起和這一物體概念相關的活動。”這個“錯誤”指的是,兒童是否準確、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前不久,我對六歲的兒子說:“你一生追求什麼?”他說:“玩!”我說:“我指崇高的理想。”他問:“你說什麼?”我說:“真、善、美怎樣!”他說:“打針的針嗎?”我心想:“我不能說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說:“真實的真!”他哈哈大笑說:“你為什麼不說真理的真呢!”“真實”、“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發展。也就是兒童完全掌握了這個東西的時候,你才能加入另一個內容。

  當我們給孩子講生物鏈時,我們講到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腐爛之後的動物如何滋養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會馬上說:“噢,這是一個迴圈的過程……”大孩子會說迴圈。甚至一個小孩子,他不斷用手比劃著,想表達什麼,畫了一圈又回到起點。這時我們只說“迴圈”。把這一詞彙同他的大腦的概念配上對就足夠了。

  蒙特梭利說:“關於將孩子所學的概念一般化的問題,即把這些概念應用於他所處的環境中,我並不主張在一定時間,甚至在幾個月內上這樣的課。”兒童如果將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對環境的自發的探索過程中一般化,這是一個內在機制轉換的過程,也是兒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時間,有的兒童可以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長的時間。這是個認知的延遲問題,不僅兒童,成人也有。當你告訴兒童這些內容的時候,可能兒童一年都不使用這個概念。但是一年以後,孩子遇到相同環境的時候,他可能突然就說出來了,並領悟了它全部的意義。有的孩子是當時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後才用;有的時候你以為孩子沒有掌握,其實他已經接受了,只是他還沒有使用而已。

  我兒子四歲時,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對色基本上認識了,但從不對我談起,似乎對色一無所知。前不久,我孩子突然開始對我說:“媽媽,你看,這個顏色是淺粉色的。這個顏色比這個淺色深一點,是深粉色的。”一天到晚總給我說,我也沒在意。說多了我才感覺到,邏輯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組是三元色,第二組是間色,第三組是從深到淺,有七塊深淺不同的色***他已經掌握得很好,並能自由使用了。也就是說,他已經將概念一般化了。

  關於蒙特梭利教具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小故事。我們的色板大都是木頭做的,中間一塊板子,兩邊是白色的。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頭在感覺上不一樣,塑料的很輕,你拿一下木頭和塑料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塊很漂亮的木頭,一塊像方磚一樣大小的木頭,你一定會撿起來。如果是一個塑料塊你很可能不去撿起來。到底什麼原因我不知道,我們做了成人,我們已經不太能說清我們更原始的感覺了。但我認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質可能跟自然的東西相通。兒童喜歡摸木頭的東西,確實,就我們感覺,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話,它有可能給孩子產生一種玩具的感覺,非常有可能。有的木頭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來是很有重量的。有時候孩子抱不不動,貼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來抱。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個感覺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劉老師拿了一塊木頭,像書那麼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我兒子看見以後就要了來。結果那塊木頭在那一週就“吃香”得不得了。幼兒院的孩子一般不強制拿別人的東西,但那塊方木塊例外。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兒,一回頭方木塊準就不在了,立刻被另一個孩子拿走了。那個孩子一不留神,又被另一個孩子拿走了。晚上辛辛站在門口大哭,說:“我的木頭讓琪琪拿回家了。”我說:“什麼木頭?媽媽再給你找一塊。”“不!就那塊木頭,就那塊木頭!”後來我問劉老師,他說:“是我們工廠的一塊木頭,我覺得特別好,摸著特別好,我就給辛辛了。”我對兒子說:“你不要著急,媽媽明天給你拿來。”

  第二天,那個木塊又出現在幼兒院裡,一個傳一個。後來我就問:“這個木塊到底有什麼祕密呢?”劉老師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說:“木頭很奇怪,尤其那種‘言林術’,拿在手裡的感覺妙不可言。”至於這個“妙不可言”妙到什麼地步我說不出來,但是我們的老師都有感覺,劉老師說他“極喜歡摸”。這就讓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說,一個小孩子摸葫蘆,上課摸,睡覺也摸,幹什麼都摸,最後別人把他那個葫蘆硬是給砸了。這當然就破壞了孩子對這個葫蘆的感覺能力。

  這個木頭塊那段時間成為孩子們的黃金塊,它傳了很久,我兒子為它哭過好多次,一個月後,它神祕地消失了。

  篇4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是金融學,我的專業和我現任工作沒有一點聯絡。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瞭解,知道的只是簡單的,很淺的傳統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方式都不太瞭解的我,現在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麼?自由是什麼?大多數人認為的愛是在長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漸堆積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許範圍之內不受限制和約束。蒙特梭利說:“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幼兒園裡,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揮。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麼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間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間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瞭解到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著內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說話太多或者複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單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經歷轉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著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穫,能更寬容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裡,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篇5

  從走進愛如是的那一天起,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受著衝擊。有些是來自這個團隊彼此間用愛來相互信任、相互支援的精神,但更多的是因為那些可愛的寶貝們!

  剛進園,我只是一名陌生人。我對愛如是和愛如是的寶貝們感到陌生,有好奇,但也有一種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我相信寶貝們對我同樣有著這樣的陌生感和其他感覺,而這些感覺應該還會比較強烈吧。所以,我不敢太靠近他們,怕一不小心就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他們。但由於人員需要,某些地方需要我,我就只好保持一定距離的觀察著寶貝們的自主工作,看著他們完全的享受著一切資源,我腦海裡浮現出了我在杭州工作的情景。在杭一年,很多規則和操作都與愛如是有所不同,甚至是完全相悖的,但有一個大規則是相同的: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本著這樣的其實在我內心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去注意著寶貝們的行動,然後我看到一位大寶貝踩到工作架上向窗戶口探身,我直覺的反應上前抱住寶貝的身體往下拉,並說著這樣很危險之類的話,當然,寶貝很抗拒我這樣的行為。她對我說的話的意思是請不要隨意動我的身體。聽到這話,我當下也明白了,我越界了。肢體的接觸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我此刻和寶貝們還是如此的陌生,還沒有走到能隨意碰觸彼此身體的那一步;寶貝的清晰表達讓我一下就看到了她內心的力量,也讓我瞭解了她自己內心是很清楚的,她並不需要我這樣的方式去提醒她。我的反射性行為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但在這樣的一個互動中,我也看到了作為成人的我們的強勢,在面對孩子時,我們太習慣於一種給予的姿態,總是在扮演“我才是正確的”,孩子必須去改正一些我們成人不能接受的行為,太多太多的限制被放在了孩子身上,也有太多太多的限制放在了我們自己身上。

  走上愛如是二樓就是手工區,我一眼看到一位寶貝正用幾張白紙在製作小書冊!她的工作狀態是那樣的平穩,不因我的出現有任何變化,看著她,有種寧靜的感覺從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讓我覺得寧靜。而給我衝擊的是她正在製作的小冊子。她是怎麼想到的呢?這個想法一直一直在我腦海徘徊。後來瞭解到這真的是寶貝們自己的想法,我又一次感嘆了。雖說寶貝製作過程中各種動作還不能算是靈活,但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清晰,摺紙、拉膠帶、黏上膠帶,最後,給“書”添上內容,給“書”取個名字……我還在想,她是怎麼做到的呢!給孩子資源選擇上的自由,可以使孩子在無限的空間中暢想並實踐,這是寶貝們能付諸行動的第一要點。足夠的資源,自由的選擇。直到現在,每次看到寶貝們做手工書,我的心都還有著深深的觸動,他們在使用膠水或膠帶時從不是很連貫到一氣呵成,他們的“書”從各路縱橫到有點書的樣子,從空白到每頁都添上了圖畫,每一個步驟都連線著他們動作及智力的發展,而這些發展,因為有著行動的自由,是會多麼深刻的印在他們的身體上,我又如何能知!

  每天,寶貝們最喜歡在手工區流連,早上,中午,傍晚,無時無刻不見孩子們的身影,在這裡,給我的另一個巨大的衝擊是寶貝們的繪畫。一節傳統的美術課會從塗色、添畫、著色、佈局等各個方面來向孩子講解如何作畫,當孩子們拿起畫筆便被要求開始畫直線、遠、曲線等,如此深的概念,如何跟一個三歲的寶貝清晰的講解畫圓呢?他們的手部動作發展可能才剛發展到能拿穩一支筆而已!沒有的自由的環境,孩子們不能想畫就畫,更不可能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看到愛如是寶貝們的畫作,我真的無比的感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在自由中寶貝們的各種發展成果,什麼著色,什麼色彩,什麼佈局,我覺得都應該由寶貝們來教我們才是!看寶貝們畫畫也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每個寶貝的發展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們使用同一的標準去衡量寶貝們的發展進度,那隻會讓更多的寶貝受到傷害。每一個孩子,在每一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喜歡做的,會做的,能做的都是不一樣的。孩子繪畫過程的發展從隨意畫線段開始,再是畫曲線,再是閉合曲線,然後才會慢慢的開始有形象出現。但太多傳統的東西要求我們的孩子們在還未能達到某個層面便要去學習,這使得寶貝們原本所有的無限想象力被固定思維化了,本應該有的我們意想不到的發展被禁錮了。由此我發現給孩子全然的愛和全部的自由,由著孩子順從他內在的發展規律去發展,尊重並守望著他們成長的每一個印跡,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

  接下來我想分享的是寶貝們對教具操作所帶給我的感觸。曾經一年的蒙氏助教工作也讓我有很多的固定思維。曾經,未經過示範的工作,孩子是不可以隨意動的。因為怕孩子以遊戲的態度對待教具而影響他真正能操作此教具時的操作態度,也因為害怕孩子能力不足時所造成了混亂***包括不能自己取放教具,不能有序操作等***。在我瞭解後知道,愛如是教室裡的所有教具寶貝們都是可以操作的。自由便顯現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操作自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整個環境所帶給他的自由,他是自由的,他內心便多了一份安全感,他便能更深的融入這個環境之中。而在操作教具的時候,他能從中得到什麼,我們誰也無法預知。只要寶貝們不是在遊戲,一切都是被允許的。正是這份允許,使得孩子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話語去做一份他想做的工作,又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所以他便更容易有探索的意思,當他不停的去探索時,專注便產生了,當寶貝專注於工作時,便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與獲得成就感。

  曾有的工作經驗是老師每天都在計劃著引導孩子做哪些工作,想著哪些工作時這個孩子年齡發展階段所需的,也會根據對孩子發展的觀察不停的計劃著,但是,卻總不見孩子們真正的投入工作之中。每天的工作時間裡,真正全然投入工作的總是很極少數的孩子,更多的孩子是迷茫的,雖然我們也說給孩子自由,但這裡的自由更像是在孩子身上拉了一根線,在這根線的範圍之內你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想到超過這根線的地方去,那是不被允許的。孩子的身和心都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不能真正自由的所謂自由之中,孩子們很茫然,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去工作,不願意去看到並體驗眼前的工作,他們開始討厭工作,開始厭惡,直到遇到他們想要做的那個,但是,又由於各方面可能出現的干擾,孩子的工作總不能完善的做完,使得他們無法在工作中獲取任何資訊。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其實連真正的喜歡工作都是很困難的。

  在愛如是的教室裡,孩子自由工作的狀態是那麼的自然而不受打擾。他們可以一個又一個的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而他們每一次換工作的狀態都是平靜的!看著他們工作一個小時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即使我們成人工作一個小時也是會疲憊的,但是孩子們卻不,他們很專注的工作,一直到他們覺得滿足為止!看著他們工作時內心所呈現出的那一份平靜最使我感動,即使是再好動、再有情緒的寶貝,在工作中,他們都能如此平靜,他們不會因為一次不成功就甩手走人,不會因為積木的倒塌而哭鬧,他們臉上的表情是一種從工作中得到了滿足的微笑。專注的形成,我最終從他們身上體驗到了,因為他們有選擇的自由,所以他們的內心不會因他人的期待而產生焦慮,恐懼或其他情緒;因為自由,他們的內心是安全的,他們不用花心思去為保障自己而做防備,他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他們自己選擇的工作中去。寶貝們帶著對自我,對工作的感知進行工作,他們與工作連線交融,發自內心對工作的喜愛,在工作中得到滿足而產生專注不是誰可以訓練出來的。

  戶外活動更是寶貝們自由選擇的重要顯現了。一直以來我所經歷的模式都是集體進出,雖然我們老師們在說蒙氏教育的時候也有說過孩子不想上課就可以不上課,但是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之中,更多時候會因為師資不足沒辦法對不想上課的寶貝照顧到位而讓所有的孩子集中在一起,一起上課,一起遊戲。在一般的傳統園裡,一個小小的操場就是孩子們的戶外遊戲場所了,而在這小小的操場上孩子們還被要求不能隨意的奔跑,因為要參加到班級的集體遊戲中去。操場周邊的花草,樹下的落葉,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請孩子遠離。當初我並不瞭解孩子們為什麼那麼喜歡那些小草,當請他們扔掉時,他們是那麼的捨不得。當我在愛如是看到寶貝用撿來的樹葉和小花做手工黏貼成畫時,我終於明白了,孩子的生命,與一切事物都有著超乎我們想象的連結,他們內心的純真帶引著他們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他們的心與萬事萬物連結在一起,那麼的自由,那麼的快樂,那麼的輕鬆!而那些被限制了的孩子們,他們被逐漸的拉離了與自然的連結,他們的活動每天都是跑、跳、滑滑梯,自由好像不曾存在。

  在愛如是,真切的體會到了自由。愛如是大廳裡有一張大沙發,寶貝們每天都會在沙發上不停地爬上跳下,在沙發的兩邊是書架,其中一個是很漂亮古董架,有寶貝就會從沙發上爬到古董架的格子裡躺著,看到這一幕,我的心有被衝擊到了。原來可以這樣玩!如果可能,我也好想把自己的身體擠進那漂亮的古董架格子裡去,去真真實實的感受身體、感受空間,感受那些格子給我帶來的各種阻礙,感受各種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被允許而不被幹預!

  孩子對規則其實是有很強的遵守意識的,但曾經一年的教學裡,規則總是被打亂。時而好些時而又是亂糟糟,在規則這一塊,就是反反覆覆很不穩定。到最後,遵守常規都成了一件難以做到的事情***這可能有待商議,因為從全域性來看,成人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這也就說我們從根本上的做法就已經不正確了,又如何能期待孩子們去遵守呢。***,孩子又怎能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呢。在愛如是,規則也是必須要遵守的,但我發現,寶貝們更容易順從這些規則。寶貝們很自由,他們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在規則面前,他們很願意配合。這就是自由與紀律,因為他們在自由中做自己,有了自己內在的規則,所以外在的規則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形成一種自發的紀律。

  曾對自由中的規則的理解是,在一個圈中允許孩子做任何事情。也就是說給孩子的自由就是這個圈內的範圍,給孩子的規則就是你不要超過這個圈。現在慢慢的瞭解到,自由中的規則是不能那樣去理解的,因為那個圈上規則實在太多太多了,那不是真正的自由,那只是我們成人所能接受的空間而已,那也不是真正的規則,那只是我們成人的害怕、恐懼與焦慮。是的,對在自由中遵守規則是比較難理解的,但其實也沒那麼難。孩子的內心對規則有著天性的敏感,要想孩子真正的遵守規則,就必須先給孩子自由,讓他能做他自己。試想,如果你的全身都被鐵鏈鎖著,你的身軀,你的四肢都不能自如的行動,而這時,有人要求你快走或者要你去取一份報紙,請問這時的你會遵循這個人的話語嗎?答案當然是不會。當你被束縛時你唯一想做的就是掙脫束縛,唯一會做就是不停的掙扎,帶著全身心的傷痛掙扎不停。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自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不能遵照自己內心的發展規律去成長,他的內心必定是痛苦的。而這痛苦,更容易激出孩子的叛逆心理,當你對他有要求時,他反而會向你要求的反方向去做事情。我們常說孩子的叛逆,卻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叛逆,原來孩子的叛逆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他們必須通過叛逆來保有自我,彰顯自我。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還有所有跟孩子親密接觸的人,請給孩子全然的自由吧,讓他們真正的自由!我們的內心有太多太多的東西被禁錮,而這些禁錮就這樣被我們對映在了孩子們的身上,從此禁錮了他們的自由,使他們在自我的路上走得異常的艱難。就讓痛留在我們自己身上吧,還給孩子他們本有的自由,做他們自己,而不是我們所期望的那個人。

  我知道,給孩子愛和自由,如果只是說說那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要真正的做到卻不是那麼輕鬆的。傳統的教育,傳統的文化,傳統的風俗,好多好多的傳統限制著我們今天的精神活動和行為。而孩子天性使然的各種活動及需求是不會因著這如此多的傳統而停止的。當我們覺得孩子應該要這樣子的時候,他們呈現的卻總是另一個樣子;我們給他的他偏不要,我相信父母們此時一定在想,我都把最好的給他了,他總是不要,我有給他愛啊,我是如此的愛他,為什麼他還是不如我的意呢?要做到真正的給孩子愛和自由,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痛,面對不能控制孩子所產生的焦慮、恐懼,面對即使孩子是從你身上掉下來的肉,但他是他你是你的這個事實。

  愛你如是,非我所願!愛你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所期待你成為的樣子。要真正的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對父母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即使我只是一名教師,也是需要面對這痛的,因為我內心也會投射,所以我要面對自己內心期待落空的痛,我明白的告訴自己,我的期待是我的,如果將其投射到寶貝們的身上,那便是在禁錮他們的自我發展,是在壓抑他們的自我,會使寶貝產生焦慮不安等情緒。***

  給孩子愛和自由,這個過程真的會經歷很多痛。一天傍晚,三個大寶貝二樓土豆班的娃娃家玩得很開心,他們爬到教具架上,鑽到桌子底下,看他們那麼開心的玩著我便轉身進了教室,也就這短短一點時間裡,我聽到娃娃家傳來了哭聲,我馬上轉身來到娃娃家直覺反應時想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不是寶貝們之間產生了什麼矛盾,但這時映入我眼球的是寶貝頭上流出了點血。啊!受傷了!趕緊帶寶貝下樓處理,還好只是破了點皮。處理完傷口,牽著寶貝的手請他喝點水平復一下情緒。

  當我從廚房出來,看到幾個寶貝在沙發上蹦蹦跳跳,他們也看到我了,笑著跟我打招呼。這個時候,其中一位寶貝從沙發靠背上跳下來,腳踩到了抱枕上滑了一下,頭就朝下碰到了地板。衝過去將寶貝抱起來一看,額頭上已經有了一個大青包。寶貝大哭起來,其他老師聽到哭聲趕出來,趕緊幫寶貝進行冰敷處理,並陪伴寶貝,讓她把情緒釋放完,讓傷痛慢慢過去。看著別的老師處理這些事情時,我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一連經歷兩個寶貝受傷的場景,我的心真的很難受。我責備自己為什麼當時反應那麼慢,不能及時的抱住寶貝,我的內心滿是對自己的責備。然後頭腦裡出現的念頭就是,能不能以後別讓他們爬了,這麼危險,孩子們受傷了這麼的痛,如果不讓他們爬,他們就不會有受傷的機會了。

  晚上和同事討論我白天一連經驗兩位寶貝的受傷的事,也告訴自己以後必須在每一個時間裡保持我的警覺去盡我最大的努力保證孩子們的安全,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看到孩子受傷,爸爸媽媽們肯定會很心疼,我相信他們也會有跟我一樣的想法,那就是阻止孩子去冒險。但是在那個念頭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如果阻止寶貝的探險,那自由又沒了。我想,就像我要經驗不能保護寶貝的痛一樣,寶貝也只能經驗在探索中成長的痛,經由這痛來告訴他們,在攀爬時、在跳躍時、在任何時候都要關注自己所處的環境,照顧自己的安全。我們討論著,這些爬、跳等動作,本就是屬於孩子生命中的東西,我們如果因為害怕他們受傷而阻止他們,這就不是在保護他們,反而成了一種傷害。我們要將所有的自由還給孩子,包括他們的受傷之後所要承受的痛。曾聽到這樣一句話,真正的保護不是讓他此時此刻不受到傷害,而是可以讓他一輩子都不被傷害威脅。是的,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所能明白的東西是可以使其終身受用的,如果因為我們自己的恐懼而阻止了孩子的行為,那麼他們可能在成年之後因為缺少了對空間的感知而發生危險,這其中的微妙關係你我都不可能知道。

  我們在喝水吃飯的時候也有被嗆到的經歷,但我們不可能因為被嗆過就不喝水不吃飯了。所以我們沒有權利因為自己的恐懼***害怕寶貝受傷***而剝奪他們自由探索的權利。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更多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