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網際網路加教育的論文怎麼寫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需求變化,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東風下,“網際網路+教育”應運而生,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育活動的需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網際網路加教育的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網際網路加教育的論文篇一:《淺談“網際網路+教育”》

  摘要:適應社會經濟需求變化,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東風下,“網際網路+教育”應運而生。它滿足了層次教育的需求,給教育界帶來了新的生機。筆者作為一名計算機專業教師,面對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教育”勢頭,對網際網路技術與教育界的結合和應用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教育”;融合

  隨著“網際網路+”在年初兩會上被納入國家戰略,“網際網路+”概念著實火了一把。“網際網路+”滲透入各行各業,筆者作為計算機教師,對“網際網路+”對教育的影響和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粗淺的看法。

  隨著“網際網路+”在年初兩會上被納入國家戰略,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並從口中說出來,“網際網路+”概念著實火了一把,目前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各行各業莫能避之。

  什麼是“網際網路+”呢?我們知道,網際網路+傳統集市,淘寶出現了;網際網路+傳統銀行,支付寶出現了;網際網路+傳統交通,滴滴打車出現了……也就是說,“網際網路+”是用網際網路思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改造的結果是新行業形態的出現。

  面對火熱的“網際網路+”,教育界當然不能缺位,那麼“網際網路+教育”,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

  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網際網路+教育”。

  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這就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應用。筆者作為一名計算機專業教師,面對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教育”勢頭,對網際網路技術與教育界的結合和應用做了如下粗淺研究。

  一、“網際網路+教育”的內涵和外延

  “網際網路+教育=?”是現在的校校通、班班通嗎?是電子書包、電子白板進課堂嗎?是把實體課堂教學錄影放到網際網路上讓大家看嗎?網際網路時代,教師還能像從前那樣一成不變地進行教學嗎?教師職業還會永遠是鐵飯碗嗎?如果你是學生,你還會認為只有在課堂上才是學習嗎?你走在路上、乘車、遊戲、看手機,是不是學習?你還會認為只有考試得高分才意味著學習好嗎?你還會認為只有書本里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網上的那些看上去零散的資訊與知識都是無意義的嗎?答案是又不是。

  “網際網路+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相加,加完之後一切都會發生改變。網際網路是刀、是斧、是鋸,將原來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後再以網際網路為中心重新組建起來,成為新的體系、新的結構。“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就是知識的碎片與重構![1]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到教學內容,乃至教育觀念和教育目的都會發生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未來,整個社會將被網際網路連線為一個整體,一切事物或多或少都要經歷一個從碎片化到重構的過程,這大概就是“網際網路+”的全部內涵吧。如果你不懂得將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有用的知識體系,你將會落後時代一大截!

  “網際網路+教育”的結果,將會使未來的教與學活動圍繞網際網路進行,老師在網際網路上教,學生在網際網路上學,資訊在網際網路上流動,知識在網際網路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

  未來的教育是線上、線下大融合,不存在網際網路教育和非網際網路教育之分,未來兩者都是高度融合的。最終目的是為教育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尊重教育規律,堅持教育本質,擁抱互聯時代,專注服務學生,只要做到這四點,教育的新時代一定會來臨。

  二、“網際網路+”對教育的影響

  “網際網路+”可能對教育產生深入骨髓的影響,會促進新教育生態的重建。

  1.“網際網路+”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在資訊時代,知識和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知識本身的激增、劇變、更新,頻率加快,週期縮短,同時知識本身的高度綜合和學科滲透、交叉,使得人類的一切領域都受到廣泛的衝擊和影響。“網際網路+”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

  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網際網路連線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我們可以在網上獲得國外大學免費的優質講座視訊,可以看到介面簡潔但是通俗易懂的可汗學院教學內容,我們獲取知識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途徑增多,獲取成本大幅降低。

  大勢所趨,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是資訊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網際網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迎合了時代的要求,在培養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上,有獨到工夫。這種整合,使學生具有主動吸取知識的要求和願望,並能付諸日常生活實踐,能夠獨立自主學習,自我組織、制定並實施學習計劃,調控學習過程,能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估。這無疑是學習方法上的一種革命變革。

  2.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也不再涇渭分明[2]。在傳統的教育生態中,教師、教材是知識的權威來源,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因其擁有知識量的優勢而獲得課堂控制權。可在“網際網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已變得非常快捷,師生間知識量的天平並不必然偏向教師。此時,教師必須調整自身定位,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導者。所以未來的教師很可能分為兩種:一種是線上講公開課的明星教師,一種是線下的輔導教師。

  3.“網際網路+”對教育資源重新配置和整合。一方面,網際網路極大地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從傳統一個優秀老師只能服務幾十個學生擴大到能服務幾千個甚至數萬個學生。另一方面,網際網路“聯通一切”的特性讓跨區域、跨行業、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低水平的重複,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傳統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

  三、“網際網路+教育”面臨的問題

  網際網路帶給我們的教育很多優勢,但不可否認如果過度使用和依賴網際網路技術,也會導致一些問題的產生。

  1.教育的育人功能面臨被弱化的危險。與傳統的學校教育方式相比,網路教育的最大優點在於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網路在一種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交流。在這種“虛擬學校”裡,學生只需要一臺連網的電腦,便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教育。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教書育人。傳統教育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討論與溝通,有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有心靈火花的撞擊,有由於相處而產生的師生情誼。教師可以給孩子德、藝、社會規範等多層面的薰陶感染。然而網際網路教育可能會削弱教師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從而動搖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2.學習的碎片化讓學習者專注度下降,學習深度下降。網際網路降低了人們學習的門檻,學習的廣度大大增加,人們可以涉獵學習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各領域知識。然而,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卻嚴重碎片化,學習者會利用乘坐公交車、課間休息、睡前十分鐘等等零碎時間,學習瞭解一些零碎知識。學習時間的碎片化會導致學習者養成懶於思考和知識加工的壞習慣,學習內容的碎片化會使得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難以建立,從而學習者學習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點,而難以加工成為有意義的知識網路。如此,學習者的學習深度很難保證。

  資訊無法替代知識。在網際網路上,資訊可能已經代替了判斷力。學生們學習檢索,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複製網上資訊,不再學習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們雖然擁有大量的資訊,但卻知識貧乏,分析能力低下,知識碎片化,難以形成知識的完整體系。網際網路雖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

  面對“網際網路+”時代給教育帶來的這些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冷靜應對。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我們要始終牢記教育是核心目標,網際網路只是用來提升和變革教育的技術手段。因此,我們要堅持“教育為體、網際網路為用”的指導原則,從教育的核心需求出發合理使用網際網路。我們要積極防止不良資訊、網路犯罪、網路沉迷等現象對教育造成的負面影響,要及時通過健全法律、加強監管等方式淨化網際網路環境,讓網際網路更好地為教育所用。

  總之,適應社會經濟需求變化,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東風下,“網際網路+教育”應運而生。它滿足了層次教育的需求,給教育界帶來了新的生機。面對機遇和挑戰,讓我們抓住時代脈搏,將網際網路技術和教育有效融合,培養出符合資訊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竹立.“網際網路+教育”意味著什麼?[EB/OL].

  [2]趙國慶.“網際網路+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EB/OL].光明日報・教育週刊・教育時空,2015-06-09.

  網際網路加教育的論文篇二:《“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模式的探討》

  【摘 要】教育網際網路是決定未來一代思考模式和工作模式的重要領域。網際網路+理念提出以後,很多行業都在用網際網路+理念來重新思考,雲端計算走進教育領域。科技還可以幫助教育在――提供新的教具和學習課件上。校園裡面安裝了虹膜識別的裝置進行安全控制,只要學生在虹膜攝像頭之前經過,他們的位置,身份便被系統識別出來,所有外來的人員都必須進行虹膜資料的登入才能進入到校園中。考勤軟體功能強大,操作簡便,採用電腦統計,計算十分方便,幾分鐘內可以輕鬆完成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考勤統計工作。

  【關鍵詞】網際網路;線上教育;雲端計算;生物識別

  教育網際網路是最近幾年被大量投資追捧的領域,教育連線下一代,是決定未來一代思考模式和工作模式的重要領域。網際網路+理念提出以後,很多行業都在用網際網路+理念來重新思考,而當我們用網際網路+思考線上教育的時候,我們要連線課堂、連線教師、連線學生、連線校園,這一切在過去我們都曾經嘗試過,然而技術卻一直不成熟,效果並不理想,直到雲端計算走進教育領域。

  1 線上教育

  在報告中表示,會繼續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其中包括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等政策,據稱僅2015年教育部就將為教育資訊化投入700億元。在過去的2014年,K12線上教育、線上外語培訓、線上職業教育等細分領域成為中國線上教育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很多傳統教育機構,例如新東方也正在從線下向線上教育轉型,而一些在移動網際網路平臺上掌握了高黏性人群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在轉型線上教育,例如網易旗下的有道詞典,就在英語垂直應用領域掌握了4億的高價值使用者,這部分使用者對於線上學習英語的需求非常強烈,因此,有道詞典推出了類似線上學英語、口語大師等產品和服務,將使用者需求深度挖掘,而通過大資料技術,可以實現個性化推薦,而基於移動終端的特性,使用者可以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沉浸式學習,讓線上教育切中了傳統教育的一些痛點和盲區。

  當線上教育的大潮興起後,一大波高質量的線上學習課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然而,和許多課堂教學很相似的地方是,線上學習的學生也有明顯的“走神”問題。在一項報告中顯示,有74% 的線上教育學生認為網際網路讓他們分心,並極大地影響了線上學習的專注度。那麼,如何使線上學習課程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更專心投入,教學者通過建構網路學習環境的方法嘗試給出解決方案。以下是被認為有效的幾種方式:

  現在已有很多線上學習分析工具***比如分析儀表盤***可以讓教學者考察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包括學生與同學互動的頻率,哪些型別的網路教材會讓他們更願意閱讀等。通過了解什麼樣形式的學習、資源和課程結構可以激發學生最大程度的參與,教學者可以設計出更加個性化的課程計劃,並建立針對每個學習者學習能力、需求和進度的個人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資料,教學者可以設計出不同的課程任務以吸引不同程度的學生參與。一些可以在線上課堂上採用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有:給予學生充分靈活性讓他們可以在課程任務中自主選擇小組合作或獨立完成。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能夠很好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決定什麼時候需要小組參與、什麼時候可以自己處理。虛擬遊戲、同伴互助學習小組和講座等多樣化形式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線上課堂。讓學生可以較為靈活地進入課堂,例如設計一個靈活的上課時間,又或者是將課程資源錄播後放在網上,這都可以讓晚來者和早到者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到其中。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人均擁有一部手機,每天在智慧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超過4 小時。因此,鼓勵學生利用手機進行學習和小組合作是一種能夠切入到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手段。

  學生可以視訊直播小組討論,可以在討論中參與投票和測驗,可以閱讀電子教材以及進行相關線下研究調查等,從而增強他們以學科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能力。

  除了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外,讓學生可以有足夠時間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實踐所學到的知識,這對學生的教育成長也同樣重要。互動性、合作化教育方式和體驗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並探索未知的能力。根據2013 EDUCAUSE研究發現,與老師同學的實時交流討論、參與線上問卷調查、閱讀電子教材和參加視訊會議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專注於線上學習。

  連線課堂是我們教育網際網路的使命所達,而連線並非簡單的口舌之快,是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大學、中學、小學等各自的教育系統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又都同樣需要安全、快速、海量的雲端計算服務作為基礎支撐,在此之上的SaaS、PaaS才能發揮威力。而隨著教育對雲端計算需求的強度越來越升級,“教育雲”這個名詞誕生了,專注服務教育行業的雲端計算服務已經成為重要的分支領域。

  目前國內主流雲服務商中,大多數聚焦在企業層面,聯想雲在教育雲方面重點出擊,可以算是差異化競爭,也可以算是目光獨具。連線課堂意味著在多個維度、多個層次、多個學科就發生眾多創新應用和產品,背後的雲端儲存、雲資料庫、雲安全等都是底層核心工程,用聯想雲的說法叫做教育雲解決方案。

  教育雲的普及對於大中小學的資訊化換代非常重要,讓學校能夠早一點上雲,就會讓學校的教學質量和運營質量都提到提升,科技創新改變世界,學生們的大學歷程都應該全面完整地給他們儲存好,這樣才能讓大學永遠連線著她的孩子們。

  2 家校溝通平臺

  以下介紹一個來自矽谷的明星專案―― Remind,一個家校溝通平臺,高效地幫助老師給學生和家長群發信息,同時讓家長更多地參與教學。建立者Stavors 說這是他喜歡的科技幫助教育的方式,增強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同時他提到科技可以幫助教育的另一點――讓教育內容在傳遞載體上更加多元化,不僅僅侷限於實體的書本形式,電子化的傳播方式讓知識的傳遞變得更加高效。這裡的例子來自WISE孵化的專案,在2014年,WISE Accelerator 孵化了Kytabu,一家提供電子版教科書訂閱式服務的創業公司,他們將市面上大多數版本的教科書電子化,然後通過移動支付按小時、按天、按月、按單本靈活租給使用者,讓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裝置上通過其App檢視。而這個例子,同時也展示了科技幫助教育第三個點――提供額外的學習材料到之前沒有辦法獲取這些資料的地區。

  科技還可以幫助教育在――提供新的教具和學習課件上。而這點恰恰是現在並沒有深度去發覺的一點,但也許是真正地利用科技的效率性去幫助教育路子。那些在網路中重複線下教學過程中的行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使用科技的效率性幫助教學,它並沒有從本質上幫助教育。雖然那確實解決了目前教育領域的不少問題――例如教學資源分配不均。事實上,人們目前最為熟知的知識獲取方式――textbooks***教科書***,並不是知識最為有效的接受方式。人類是一個視覺生物,人腦接受的資訊中有60%是通過視覺。從這個角度去審視目前知識的傳播和接受方式,在網路上照搬教科書,顯然是正在浪費科技的意義。既然目前的教科書不是按照大腦處理資訊方式去設計的,科技來了,這讓我們更有理由去用新的方式去設計更好的教具,例如關於知識的小電影甚至是一些電子遊戲。或者也許我們可以使用3D投影技術,使用虛擬教師或者教學相關人物事物來提高學習樂趣,加深學習印象。

  3 學生在校管理

  校園指紋識別系統的建設有待研發,指紋識別用於各種應用,包括電子門禁系統、智慧卡、車輛點火開關控制系統、帶指紋控制存取功能的USB記憶棒及許多其它應用。指紋掃描器中的數字訊號處理元件可執行濾波、轉換、特徵提取、匹配運算及其它演算法等複雜的DSP功能。指紋感測器可以運用電容、光學、壓力或熱感技術來獲取手指特徵的影象。最常用的指紋感測器解決方案首先使用鐳射或LED燈照亮指紋,然後使用CCD或價格較為低廉的CMOS感測器進行影象採集。指紋感測器通常為自包含模組,其包括可將模擬資訊轉換成數字化資料流的模數轉換器。解析度、動態範圍和畫素密度均是決定影象質量並影響感測器精確度的因素。

  一旦採集到影象,數字資訊將被傳輸到數字訊號處理器以生成匹配。匹配過程的第一步即調節掃描的指紋。指紋閱讀器很少將完整指紋用於識別。而是DSP使用演算法提取每個指紋的特徵和樣式,以生成獨特的數字程式碼。軟體流中的第二步是讀取從掃描的影象中生成的程式碼,然後將其與資料庫的潛在匹配項進行比較。比較步驟將需要系統訪問聯網資料庫或非易失性儲存器中的指紋資訊。

  當下虹膜識別仍被公認為是識別精度最高的生物識別系統。生物測定學是一種技術,這種技術是將獨特的人體特徵***諸如面部特徵、聲音,指紋特徵等***翻譯成數字編碼,這種編碼可以識別、檢驗身份。而虹膜識別技術通過人體獨一無二眼睛虹膜的特徵來識別身份,虹膜特徵匹配的準確性甚至超過了DNA匹配。這種技術在生物測定行業已經被廣泛認為是目前精確度、穩定性、可升級性最高的身份識別系統。登記時獲得影象,以及身份識別都是很容易完成的,最重要的是這種技術的抗干擾性。

  目前國內這些技術還僅應用於一些辨識要求高的部門或消費層次高的小區,資金投入多,隨著各種技術的普及以及各級院校對安全要求的提高,相信不久將投入大批實踐應用。美國新澤西州的Plumsted,學校已經在校園裡面安裝了虹膜識別的裝置進行安全控制,任何學校的學生以及員工都不再使用任何形式的卡片與證件,只要他們在虹膜攝像頭之前經過,他們的位置,身份便被系統識別出來,所有外來的人員都必須進行虹膜資料的登入才能進入到校園中。同時,通過中央登入與許可權控制系統對進入這個活動範圍進行控制。

  在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曠課等問題變的日趨嚴重,由於很多課程選修的同學數量眾多,點名耗時耗力,頂替答到現象屢禁不止。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考勤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管理確實有一定的實際困難。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自主研發考勤APP外加一些感應裝置進行互動。考勤軟體功能強大,操作簡便,採用電腦統計,計算十分方便,幾分鐘內可以輕鬆完成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考勤統計工作,由電腦打印出考勤報表。考勤軟體內有大家的上課資訊,只要大家上課時攜帶,在教室範圍之內即可得到準確的資料,節省師生大量的寶貴時間。

  只要人類存在,教育事業便不會停止。科技的進步,資訊產業的發展,必將把這一重要事業變得更加多樣化人性化趣味化,人類文明也將以空前的方式大幅上升。

  【參考文獻】

  [1]36氪網[OL].

  [2]中國創新方法網[OL].

  [3]中國萃智網[OL].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網際網路加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