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二課數星星的孩子預習教案

  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描述什麼樣的狀態的孩子的文章?小學的孩子們最好提前預習一下這篇文章,以便跟上老師的進度。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學文,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界奧祕,培養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匯入

  1、交流課前查詢的相關資料,瞭解張衡,激發學生積極探究。

  師:同學們,昨天佈置大家查詢張衡的資料,大家有收穫嗎?

  生:有!

  師: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彼此的收穫。讓我們在交流中更多的瞭解張衡。

  生:張衡是距今1800多年前漢朝一位著名科學家。他對天文有特殊的愛好和才能,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定天好象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象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1800多年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佩服。

  師:介紹的很清楚。如果能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就更好了。

  生:***出示“渾天儀”的圖片***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利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

  師:還有這麼清楚的圖片,真好!你怎麼得到的?

  生:我是去圖書館查到的。

  師:你還會去圖書館這一知識的海洋尋找答案,看來你很會學習。

  生: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塌,還死傷許多人畜。張衡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地動儀”。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象一個酒罈,四周刻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製的蛤蟆,對準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這些是媽媽幫我從網上查到的。

  師:是啊,網路走進了千家萬戶,它是個資訊量非常豐富的資料庫。相信以後我們會經常通過這個渠道獲取資訊。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一個小故事: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裡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這才信服了。

  師:我們通過上網、查書、向大人請教蒐集了許多的資料。現在,我迫不及待的想學習這篇寫張衡的文章了。***

  [設計意圖:首先把學生置於資訊網路的大背景下,學生通過查詢資料,瞭解了時代背景,瞭解到張衡傑出的貢獻,由此產生積極探究的心理,學生在極度興奮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書題學字

  ***1***多媒體一筆一筆出示課題,請大家一起書寫。***數星星的孩子***

  ***2***齊讀課題,採用引讀方式,引導學生把“數星星”讀出語感。***注意眼神、動作***

  [設計意圖:多媒體一筆一筆醒目的出示,指導寫字要領,學生跟著寫,使寫字訓練落到實處;引讀、齊讀,使字音訓練紮實深入

  第二課時

  二、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讀

  同學們自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學生讀,教師巡視***

  2、同桌互讀

  同桌互相當小老師,認真聽對方讀課文,如果他完全讀對又完全通順,就給他打100分,如果他有不對或不通順的地方就幫助他。

  3、教師檢查

  你的同桌可以得“100”分的,請舉手;你的同桌在你的幫助下,讀對、讀通順了的請舉手。

  [設計意圖:讀的準確是朗讀的基本要求。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字音問題,讀中學,聽中學,互幫互助中學,學習會變的積極主動,既達到初讀要求,又使學習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