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學發展的新趨向

  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我國的博物館發展,研究工作呈現出新的特點。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一、 從傳統博物館學研究轉向新的博物館學理論思維

  理論思維的高度標誌著一門學科發展的水平,欲建立適應我國發展的科學的博物館學理論體系,博物館學的研究就不能停留在傳統的博物館學研究水平線上。隨著社會的發展,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都會有一個新的發展,縱觀我國博物館學理論的研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停留在對博物館實踐活動的現象、存在狀態及發展過程的簡單描述和實踐歸納、整理和總結上,而在對博物館的性質、社會存在價值等基本理論問題上的探討,一直沒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

  博物館學研究者意識到了研究、建立新時期適應博物館發展的博物館學理論的重要性,同時也注意到要借用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來經營博物館,這都表明20世紀末博物館學的研究開始跳出傳統博物館學研究的圈子,開始步入適應博物館發展的新博物館學理論思維的軌道。

  二

  二、 博物館學的研究開始向多學科綜合研究發展

  博物館學的研究範圍包括博物館學的一般原理以及博物館與經濟基礎和其他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史和發展方向,博物館的性質、作用、特徵、社會功能,博物館展品的徵集、鑑定、保管、陳列等業務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博物館的建築裝置及其他設施,博物館的機構設定、組織管理和人才培養。

  早在17世紀,英國就出版過一些博物館藏品目錄。從18世紀開始,在德國等國出版有關博物館藏品分類和管理以及陳列、教育功能的專著。19世紀上半葉,德國出現了研究博物館史的論著;下半葉,美國、英國等出現了全面闡述博物館功能的著作。20世紀30年代,博物館學研究範圍漸趨擴大,國際聯盟學術合作委員會舉行萬國博物館專家會議,並由國際博物館事務局出版了兩卷本《博物館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博物館學研究呈現新的繁榮,西歐、北美、日本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問世。聯邦德國出版了《未來的博物館》,美國出版了《尋求有用的未來博物館》、《危機中的博物館》,日本出版了《博物館學綱要》,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都建立了社會主義博物館學體系,出版了《蘇聯博物館學基礎》等有影響的專著。20世紀70年代後,博物館學各分支學科的建設方興未艾,博物館的藏品收藏和科學保護、陳列、教育、管理、建築、安全等諸多方面均出現了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英國人肯尼斯•赫德森所著《八十年代的博物館――世界趨勢綜覽》,197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倫敦麥克米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86年中國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中譯本。該書從博物館資源、藏品保護、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及其觀眾、人員的選擇與訓練、博物館管理等方面,對當代世界博物館及未來博物館可能呈現的情景進行了評論式透視,在世界博物館產生了很大影響。

  博物館是知識的寶庫,它的特點是綜合的、立體的,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諸多領域。要研究博物館的諸多問題,僅僅靠某一學科或依靠某一理論,還遠遠不夠。現代科學迅速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的交叉,滲透和結合發展的趨勢,為博物館學研究方法的變革提供了條件。科學史證明,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有賴於其他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藉助和補充。

  因此,新時期博物館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多元化和綜合性的,在堅持馬克思廣義方法的前提下,還必須引入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博物館諸多問題進行立體的、綜合的考察研究,這樣才能求得對博物館諸多問題較全面的、本質的認識。

  過去,在傳統的博物館學研究方法上,往往忽視甚至排斥其他相關學科理論和方法的引入,與社會學、教育學和管理學等具體學科及方法對立起來,忽視博物館學同其他學科的聯絡,忽視從多學科角度對博物館諸多問題進行多維透視和綜合考察。而過多對器物學的研究,使展覽物學的研究陷入器物的羅列之中。

  近幾年來,博物館學研究者在經過對“門庭冷落”現象的反思之後,認識到過去的不足,大膽地引進其他社會學科、管理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和理論。

  如開始從美學和色彩學角度研究陳列設計,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視角研究博物館的觀眾,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博物館的管理,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博物館藏品的修復和保護,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博物館教育工作等,從單向研究轉向多學科綜合研究,這一研究雖然在大部分地區才剛剛起步,但已迎來了博物館的春天,使博物館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三

  在博物館學的研究中,人們往往把博物館的理論分成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部分。所謂博物館的基礎理論是指博物館的性質、特徵、社會功能、型別,博物館發展史及其發展規律,博物館發展的歷史環境和現實環境,博物館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等等。所謂應用理論是指博物院徵集和保管研究、展覽、教育、管理等一系列具體活動的工作原則和工作方法等。應該說,基礎理論是整個博物館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也是博物館學應用理論的基礎所在,是博物館應用理論的依據和指導。

  而應用理論則是對基礎理論的具體實踐和闡發。因此,博物館學基礎理論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到整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影響到博物館的工作目的、方向、原則和質量,而且影響到博物館學應用理論研究的深入提高。同時,基礎理論水平高低也是衡量博物館學學科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在博物館學研究中,固然要重視博物館學應用理論研究,但也決不能忽視對基礎理論的研究。

  回顧我國幾十年來博物館學研究,可以說主要側重的是應用理論研究,而對影響整個博物館事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卻相對較少。20世紀50代末,博物館界曾對博物館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博物館的性質和基本任務***即“三性兩務”***、服務物件,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方針、原則、指導思想等有過初步的研究,但遠遠沒有深入探討。

  由於在理論上不能正確地把握性質、任務、工作目的等,以至在博物館的發展程序中出現了一些失誤,甚至改變了博物館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務,嚴重影響了博物館事業的正常發展。

  近幾年,許多博物館工作者回顧所走過的路程,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要使我國博物館事業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必須加強對博物館學基礎理論的研究。當前,在這方面僅限於探討性的研究,但已說明博物館工作者已經開始重視博物館基礎理論的研究,這無疑對新時期博物館學基礎理論體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

  四、博物館學科管理的研究將是新時期熱門課題

  博物館工作是由不同學科、不同部門、不同工種共同參與的集體勞動。要協調博物館的各項工作,就需要進行科學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工作人員和職能機構的作用,保證博物館各項業務工作高效率、高質量地展開,實現博物館工作的最大社會效益。因此,對博物館管理的研究,應該是博物館學理論體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影響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博物館經營管理水平、社會效益,習慣於落後的手工業式的管理方法,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低,部門之間互相扯皮,人浮於事,工作方法墨守陳規,工作作風鬆散拖沓,人治大於法治,制度不健全,職責不明確,人員結構不合理,人員素質差等問題,這種現象嚴重束縛和阻礙了博物館事業的正常發展。

  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在博物館研究中忽視了對博物館經營管理的研究,缺乏一套較成熟的適合博物館實際情況的科學管理理論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