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學的基礎理論

  現代的博物館學一般都和考古學專業或歷史學專業設定在一起。那麼,有關的基礎理論你知道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是關於博物館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

  對博物館的認識,最終將成為對其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在這些認識中,關於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是根本的,是認識的基礎,因為,基本要素是決定博物館能否存在的構成要素,其它要素及相互關係都根源於此,因此,對於博物館的非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哪怕是基本認識,也不能算作基本理論。

  二、是基本認識

  對於基本要素的認識,並不必然屬於基本理論,因為有些認識是非基本的,只是一些表面的、膚淺的認識,對於博物館來說,沒有根本性意義,甚至,即使失卻了這些認識,也不會影響我們對博物館的理解,基本認識針對研究性質而言,反映的是認識的深度,基本認識揭示的是博物館的核心和本質屬性,不是簡單的現象收集和整理,而是博物館本質的挖掘。

  三、以概念或原理為表達形式

  以概念或原理的形式,表達對博物館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因為,我們的認識物件和方式儘管是基本的,但我們的表達卻可能是經驗的,以日常語言和體系表達我們的認識結果,無論如何不能算作理論,更不用說算作基本理論,因為理論是系統化的理性認識,是體系化的思想,基本理論只能是概念或原理的系統化體系。

  四,反映基本要素的存在特徵及執行規則。

  基本理論,以概念或原理,通過基本認識,反映的不是基本要素的枝節或皮毛,應該是基本要素的存在特徵及執行規則,基本要素的存在特徵反映了基本要素的本質,決定了博物館的屬性。

  博物館學的特點介紹

  中國的博物館學研究  中國博物館學研究有自己的特點。中國古代的文物收藏與研究是中國博物館學的歷史淵源。宋代形成、清代乾隆、嘉慶時期得到發展的金石學,對後來博物館藏品的鑑定研究、分類編目、保管修復,提供了可貴的傳統經驗,對中國的博物館藏品學和普通博物館學有著深刻的影響。

  19世紀中葉,西方的博物館和科學文化一起介紹到中國。1849年刊行,由徐繼畲所著的 《瀛環志略》 一書,即記載有西歐諸國博物館的狀況。近代最早倡導建立博物館和論及博物館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實業家張謇。1905年張謇的《上南皮相國***張之洞***請京師建設帝室博覽館議》和《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提出博物館是政治和學術參考的重要部門、學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對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性質、徵集、保管、陳列、行政管理、人員選配及館舍規劃等都作了闡述。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認為:教育並不專在學校,學校以外,還有圖書館、博物館。這些論述集中表達了中國對博物館的早期見解。20世紀30年代,中國博物館學研究開始發展。1935年中國博物館協會成立,協會以“研究博物館學術”為宗旨,博物館的學術研究開始有了自己的組織。協會出版“會報”,刊登博物館學論文,介紹有關博物館學的論著。

  1936年,中國第一部博物館學著作《博物館學通論》在上海出版,作者是陳端志。1943年曾昭燏、李濟的《博物館》出版,書中提出博物館具有儲存有價值之物品、輔助研究工作、實施實物和精神教育四大功能。這是博物館收藏、研究和教育三重性質或三大職能的最早論述,代表了當時博物館學研究的水平。

  博物館學的歷史和現狀

  起源

  博物館學和許多學科一樣是從描述開始的。博物館志 ***Museogrophy***一詞在西方語言中的出現早於博物館學 ***Museology***。17世紀出版了一批博物館藏品目錄,其中最著名的是1656年在倫敦出版的《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館目錄》。1727年第一部以博物館方法學命名的著作在萊比錫出版,作者是C.D.F.尼克利烏斯。該書主要探討藏品的分類、管理和補充來源。他認為博物館應該根據便於學習的原則展出藏品。自然標本必須與人工製品分開。

  開始

  自然標本應從人體解剖開始,人工製品則應按時間順序排列。1837年 G.F.克萊姆發表了第一部關於博物館史的論著《論德國科學和藝術藏品的歷史》。19世紀中葉,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注意。美國史密森學會的第一任會長J.亨利十分注意博物館普及科學知識的功能。在他的影響下,G.B.古德於1888年起發表了《博物館歷史和歷史博物館》、《未來的博物館》和《博物館管理原則》,系統地論述了博物館在傳播科學知識、提高人們知識水平、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1904年英國博物館學者D.默裡發表了三卷本的《博物館的歷史及其利用》,系統地論述了歐洲博物館的歷史和現狀,肯定了博物館傳播知識、普及教育、娛樂公眾的功能,也強調了為研究服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