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的傳統美德故事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韓文救荒

  【韓文救荒】

  韓文請餉。生死為輕。負罪發廩。米價以平。

  【原文】

  明韓文、宋韓琦後也。生時。父夢紫衣人抱送文彥博至其家。故名曰文。歷官南京兵部尚書。歲祲。米價翔踴。文請預發軍餉三月。戶部難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當之。乃發廩十六萬。米價為平。

  人當凶歲。米穀歉收。鉅富奸商。若居奇貨。以待高價。不義孰甚。韓文請發軍餉三月。戶部難之。則自願受罪。竟發廩十六萬。米價因是以平。其真心救荒如是。宜其享耄耋之年。親見諸子貴顯也。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一個姓韓單名叫一個文字的人。就是宋朝有名宰相韓琦的後代。他生下來的時候。他的父親做夢。看見一個著了紫色衣服的人。抱了文彥博到他家裡來。所以替他取個名字叫做文。後來累次做官升到南京的兵部尚書。逢著那一年陰陽兩氣不和調。年成荒歉。米價飛漲得很高的時候。韓文就要請求預先發三個月軍餉。去壓平米價。戶部裡的人不肯。韓文說道。救荒如救火一樣。是急不可緩的。假使有了罪。我就一個人承當好了。於是即刻發了倉米十六萬。果然米價頃刻平了。

  :孝基還財

  【孝基還財】

  宋張孝基。受岳家貲。屢試其子。悉以歸之。

  【原文】

  宋張孝基、娶同裡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死。悉以家財付孝基。後其子為丐。孝基見之。問曰。汝能灌園乎。曰。能。因使灌園。頗自力。復問曰。能管庫乎。曰。能。更覺淳謹。孝基遂以其父財產悉歸之。

  富人因子不肖。以家財付孝基。但望其能治後事。保遺產。歲時致祭、足矣。孝基乃召其子。試以灌園。再試以管庫。審其能承父業。悉以歸之。後其子卒為善士。行義若此。此其所以得為嵩山之神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的張孝基。娶了同裡富人家的女兒做妻子。那個富翁只有一個兒子。卻是品行很不好。那個富翁就把兒子趕出了家。富翁死的時候。把全部份的家中財產。都付給了張孝基。後來富翁的兒子流落了。做了叫化子。有一回、張孝基遇見了。就問他道。你能夠不能夠耕種園地呢。他回答道。能夠的。張孝基就叫他去耕種園地。見他很勤力的耕作。張孝基就再問他道。你能夠不能夠管理庫房呢。他又回答道。能夠的。張孝基就叫他管了庫房。以後他越加淳厚謹慎。很勤儉的可靠了。張孝基就把他父親所有的傢俬。統統還給他了。

  :元振濟窆

  【元振濟窆】

  元振博濟。縗者乞資。不問姓氏。盡數與之。

  【原文】

  唐郭元振、年十六。為太學生。適其家寄資錢四十萬。有縗服者叩門雲。五世未葬。各在一方今欲遷窆。乏於資財。求相濟。元振不問姓氏。悉與之。無少吝。及長為官。善撫御。夷夏畏慕。後封代國公。

  元振賢乎哉。年僅十六耳。且其家所送之資錢有四十萬之多。雖縗服者五世未葬。各在一方同時遷窆。亦不需如此之多。且縗服者亦不冀其全助也。而竟如數與之。且不問其姓氏。尤為人所難能。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郭元振。年紀十六歲的時候。在太學裡讀書。這時候剛巧他的家裡帶來了四十萬文錢。給他做零碎用度。有一個穿了喪服的人。到郭元振的門口請求著道。我家裡五代的靈柩。都沒有安葬好。散處在各地方。現在要想遷來安葬。可是沒有錢。所以特地向先生來請求救濟。郭元振也不問他姓甚名誰。就把家裡寄出來的四十萬文錢。盡數給了這個穿喪服的人。一些兒也沒有吝惜的臉色。等到後來郭元振年紀長大了。做了官。善於撫卹人民、和駕御下屬。所以無論本國人、外國人。都畏懼他羨慕他。後來封到了代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