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傳統美德故事
中華美德,在我們發展與進步中漸散發出光芒,於是中國有了‘禮儀之邦’這樣的美稱。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李勉埋金
天寶年間,有個書生住在宗州的一個旅店。當時李勉少年貧苦,與書生住同一個店中。
沒過十天,書生得了病,甚至發展到不治的地步。臨死時,對李勉說:“我家在洪州,想要北上首都去求官,在這裡得了病,而且快要死了,這是命呀!”於是拿出自己袋中的一百兩黃金送給李勉,並說:“我的奴僕們沒有一個知道我還有這個,請你幫我料理完後事。剩下的金子就送給你了。”
李勉答應為他辦完了喪事,但是剩下的金兩,卻祕密地放在墓中和書生一起埋葬了。
又過了幾年,李勉做了開封縣尉,那位書生的兄弟們,拿著洪州的文書來,沿路尋找那個書生的行蹤。到了宋州,瞭解到當時是李勉給主辦的喪事,他們又專程來到開封去找李勉,問起可能還有剩餘金子的事。
李勉告了假,與幾位來人,一起到書生的墳地,挖出了金子,全部交給了書生的兄弟。
:甄彬歸還金子
齊朝有個甄彬,有才器和事業心。曾經有一次拿著一束蓖麻到長沙西庫***當鋪***去當錢。
後來,甄彬把蓖麻贖回來時,發現在蓖麻裡得有一條大毛巾,毛巾裡面包有五兩黃金。
甄彬趕快拿著這包金子,送還給了西庫。管庫的負責人,非常吃驚地說:“前些時,有人拿金子來當錢,時間倉促,我們沒有記住那個人。施主您能把它還回來,這恐怕是古今沒有的事!”
於是,管庫的負責人,就拿出金子的一半相贈,你推我辭的十來次,甄彬堅決不接受,又詠歎道:“五月份披羊皮襖背柴禾,難道是撿破爛的嗎?”
後來他做了郫縣的縣令,要去上任的時候,去向太祖告辭。當時一起去的有五個人,皇上告誡他們:“要廉潔謹慎。”唯獨到了甄彬的面前,說:“過去就聽說:你有過還金的美德。所以這回,我就不再告誡你了。”
:孔子學琴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學習一首樂曲一段時間後,師襄子對孔子說:“我雖然是以擊磬做的樂官,但我還是擅長於彈琴。如今,你已學會了這首琴曲,可以進一步學點別的了。”孔子聽了,並不急於學其他,回答說:“我還沒有學到它彈奏的技巧啊。”
孔子用心投入,練習一段時間後,很快學會了技巧。於是,師襄子便對孔子說:“你現在已經學會技巧了,那麼可以學點別的了。”孔子回答說:“可我還沒有了解曲子表達的意趣啊。”
孔子繼續專心練習一段時間,瞭解了曲子的意趣。此時,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瞭解了它的意趣,現在可以進一步再學點別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繼續深入,回答說:“我還不曉得它是歌頌誰的啊。”
於是,孔子專心一致,每天彈奏,用心領會曲中歌頌的人物。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孔子有所深思,高高地站在一個高處,向著遠方眺望說:
“我已經知道它是歌頌誰的了,他長得有點黑,身材修長,有著廣闊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他眼光遼闊,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誰能如此啊!”
師襄子聽了,十分驚訝,立刻離開坐席來到夫子面前,兩手交叉於胸前,表示敬意地說:“君子,真是無所不通的聖人啊,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孔子學琴,鍥而不捨,學習一首琴曲,不單會彈,還要深入到更深的層次裡。縱然師襄子說可以了,要進一步教夫子別的,但對夫子而言,還不算真正學會。於是,夫子不斷深入,從會彈,到掌握技巧,又進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進而,再去領會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夫子如此專心一致、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與那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時,真令我們深受感動。
學習,的確需要我們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得到更大的收穫,也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徹底,便難於領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學習也不是為別人學,是為我們自己學,為更好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
現今,我們學習聖賢教誨也同樣如此,單單會背、會寫、會說,只是學個表面,還當更加深入,用心領會聖賢的存心,並將道理用於生活中,實踐出來,親自體證。如此,則會有更深、更廣、更入微的體會,也會有更加堅定的信心。
當我們能抱持這樣好學、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還有什麼是學不會、學不懂的呢?《中庸》有云:“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一段話,意思是說有未學的東西,要學會,沒學會是絕不放棄的。有不懂的,必須問明白,問了還不曉得,也是不會捨棄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罷休。有未辨別之義,必須辨明,辨不明也絕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樣要切實奉行,行不切實也不放棄。他人學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學百次而後成。他人學十次則能,我不妨千次而後成。真能如此去修學,雖然愚笨也會變得聰明睿智,雖然柔弱也能自強自立。
《中庸》這段話,實在可以說是為學最有益之言啊!想孔夫子為聖人尚且還好學不倦,我們又怎麼能悠悠放任,不加刻苦勤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