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靈山民間故事

  靈山是一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好地方。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靈山縣城南面約二十公里處,有一座橋叫仙人橋。為什麼叫仙人橋呢?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朝廷巡按要從靈山打道去廉州府。來到現在仙人橋這個地方,發現此處原有的一座橋樑已被洪水沖垮,且急無法通過。廉州知府急了,下令靈山的地方官在三日之內把橋修好,違者殺頭。地方官不得不務工加緊修橋,但因時逢雨季,剛架起橋架就被一陣山洪衝個樁木全無,如此接二連三,眼看限期已到,地方官急得蹲在前面空空的橋頭上撻地痛哭。這時,一陣輕風吹過,地方官抬起頭來,看見一位衣衫襤縷的老太婆正站在跟前。老太婆問:“你何故哭得如此傷心?”地方官說:“此橋修不起來,明天就被殺頭了,我死不足惜,往後我夫人、我兒子怎麼過啊?”地方官說著又嚎哭起來。老太婆說:“你怎麼不多拿出些銀兩多僱些人工修橋啊!”地方官說:“此橋修了三次,又被洪水衝了三次,府上的銀兩早就用完了。”老太婆說:“你家裡的銀兩呢?”地方官說:“我家裡哪有銀兩哦!”老太婆說:“咳,哪有當官不發財的!原來你也是個要財不要命的官。”地方官聽了,感到十分委屈,驀地站起來抓住老太婆的手說:“走,到我家看看去”。老太婆卻笑笑說:“不必,我早就知道你是個勤政清廉的官。”說著撩起裙褲說:“我腳上有一個膿瘡,你肯用嘴舌幫我把膿汁舔乾淨,我就幫你把橋修好。”地方官聽她這樣說,正要發作,看見老太婆也實在可憐,心想死期都到了,還有什麼臉面可顧,事已至此,也只好死馬當活馬騎。他俯下身正要為老太婆舔膿瘡,可是老太婆腳上的膿瘡卻不見了。只聽老太婆說:“橋修好啦!”地方官抬頭一看,一條結結實實的泥橋正出現在他的眼前。地方官又驚又喜又激動,噗聲跪拜在老太婆跟前,可轉眼間,老太婆卻不知去向了。事情不知過了多少年,這座泥橋不但不被洪水沖垮過,還會自然地長高增寬。後人說那老太婆是位仙人,於是就把這座橋叫仙人橋了。據說在仙人原來站的地方,每逢下雨時總有一雙雨水淋不溼的仙人腳印呢。

   篇【2】

  “靈邑西巖古洞天,我來方信海為田。無名不入州圖載,有路空聞野老傳。此日登山人採蚌,當時飲馬客留錢。顏公曾記****說,三變滄桑是果然。”洞幽石奇的三海巖自明慶曆年間湘人陶弼開掘後,不僅吸引了歷代無數文人騷客前來觀光遊覽,而且過去還建有一廟。曾幾何時,廟宇雕樑畫棟,僧侶成群,香客川流不息。

  有一年,三海巖廟中來了一位僧人,常給人們講授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如董永賣身葬父、王禾羊臥冰求鯉、孟宗哭竹、郭運埋兒、關羽奉忠、敬德承義等,還以自身歷遇告誡世人,推崇孝義,教化民眾。一時間,慕名前來聽經參聖者甚眾。這位高僧來自何處,有何親身經歷值得向世人道說?

  原來老僧人是靈山縣煙墩陳姓人氏,曾擁良田數千畝,牛羊遍山崗,是富甲一方的大鄉紳。他膝下已有九子二女,但想討個十足齊全之數,於是又撿養一子。轉眼間,十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已成家立室。一年元宵佳節,陳老倌便召齊子媳兒孫共歡,席間,陳老倌宣佈:“為了大家能各自發揮專長,業有所成,由明天起,開始各家另理,家產不分,糧食由老父分派,十子各給一百兩銀子作安家費,年終按人口適當分配租息。”眾兄弟高興地各幹各事業去。

  幾個月後,親生的九個兒子幾乎花盡那一百兩銀子,卻一事無成,倒是撿養的老十學會殺豬賣肉掙得些錢。陳老倌除了有時到各地收租外,幾乎每天遊街逛市自得其樂。

  不久年關已到,年卅日,陳老倌一早就坐在書房,等待兒孫們前來請吃年夜飯。他等啊等,總算聽到老二那邊呼喚兒子:“去叫爺爺過來吃飯。”但又聽到老二妻子說:“好像大哥早已請過去吃了”。於是老二又說:“那就別去了”。陳老倌聽後覺得很心酸。過了一會兒,老大那裡也做好飯,也是喚兒去請爺爺過來用餐。大嫂卻說:“老二早請去了,還去什麼?”老大家也就沒人來請老父。其餘兄弟個個如此,都認為吃得早飯的兄弟肯定已請過老父,所以九個親生子家家都未見人過來請他吃飯,陳老倌這時真的傷心致極了。等啊等,等到天黑了下來,無奈之下他只好點燈回房和衣而睡,越想越氣,越想越惱。

  不知過了多久,房門被打開了,進來的是老十。“阿爹,起來到我家去吃飯吧。這麼遲才來叫您,真對不起。因行情不好,到天黑都未賣完肉,這不,回來晚了,煮熟飯菜天已很黑了。”老十對父親說。陳老倌見老十來叫吃飯,心中湧出一陣暖意。飢腸轆轆的他想起床馬上就過去,但轉念一想,這個時候才來叫吃飯,不知是否誠心誠意,便有意試他一試:“阿十,老父我早已吃過了,不用客氣,你回去吃吧。”老十從旁邊拿過大衣說:“別說了!阿爹,快穿上衣服,年卅夜,你在哥哥們家裡吃得早,再吃一餐亦無妨。”說著半拉半扶著老父到家同吃團圓飯。

  陳老倌吃著、吃著,不覺淚流滿面問老十:“阿十,你說年卅夜會有人沒飯吃,抵肚飢嗎?”老十不以為然地說:“不會,就算街邊乞兒也會有人給食,哪有人這時捱餓的?”陳老倌激動地說:“沒有?如果不是你執著叫你老父我,也許明天你就沒有父親叫了。”便將事情原委向老十細說一番。老十聽說後亦覺得眾兄長太過份。陳老倌吃過飯便對老十說:“阿十,明天一早,你別去 豬了,牽牛裝上犁到家裡的每塊田裡各犁上一犁,回來見我。”老十不懂老父何意,但也答應父親。

  大年初一早,老十牽牛裝好犁就到家中最遠的田去犁地。他想,近家的田讓哥哥們去犁好了,省得他們多走路。他犁了一上午才犁了差不多一畝地,便收工回家。他犁也不脫地順著田邊一路犁回到村邊。這樣被他犁過的田總共有數十畝。陳老倌問明情況,便回到房裡將老十犁過的田地的地契交給老十。老十接過地契也不問是何意,拿回家隨便一丟,自去料理他事。陳老倌見狀暗自嘆道:“天意!天意!”就轉回書房,一會兒拿起個包袱,牽上一匹白馬,獨自往東圩方向而去。

  一路上,想起小女兒嫁在三角垌村,心想何不去見見她?走到天將黑才來到小女兒家。碰巧村裡當晚有采茶戲,小女兒全家早早吃了晚飯準備去看戲。見老父來到,小女兒問:“阿爹要去哪裡?”陳老倌本來負氣走出,去向未定,聽女兒這樣問似無留他之意,滿腹怨氣,但又不便發作。女兒見他面色不對,接著說:“阿爹先坐一坐,我這就去煮飯給你吃。”知到女兒家人全已吃了飯,又急於看戲,陳老倌負氣地說:“不用,爹剛吃過飯才出來,不麻煩了,喝口水就走。”說著放下水杯,騎上白馬,又往東圩方向而去。小女兒直送他出村外,陳老倌說:“回去吧,別送了。”小女兒覺得他滿腹心事,想開口探問,但欲言又止,聽到老父叫她不要送了,便停了腳步說:“阿爹,回來時再過來住幾天吧。”老倌心情沉重,走幾步又回頭見小女兒站在原地揮手道別,眼淚不覺漱漱直流,他勒馬招手叫小女兒上前,說:“我袋裡有幾張紙,你隨意抽幾張拿回去吧,但須過三天後才打開看。”見老父那麼嚴肅吩咐,小女兒便不敢多問,伸手去抽出幾張,拿回家去。

  三天後,小女兒拿出這幾張紙,見是十多畝地契,才發覺不對勁,馬上趕回孃家。 見到哥嫂們安然無恙,才放下心來,向大家說出來龍去脈。十兄弟這才發覺父親不見了。可是找來找去,不見老爹身影,才又慌張起來。問遍親朋戚友,也無音信。大家只好順著東圩方向尋找而來。來到雙鏡坡的一座橋頭時,見樹下正縛著老爹的白馬***後人將此橋叫白馬橋***,大家忙在橋周圍亂找一通,也不見蹤跡。忽然,三海巖廟傳來陣陣鐘聲,其中一人說:“寺廟”。大家又直奔三海巖廟而去。然而,當他們來到廟裡時,老父已剃度完畢,並將所持地契屋證充入寺廟,大家無奈,怏怏歸去。

  看破紅塵的陳老倌,潛心向佛,以孝義之道教化眾人,從此,三海巖廟香火更旺。

  到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三海巖廟被鬼子的飛機炸燬,廟宇被連燒幾天,最後僅剩下殘垣瓦礫,如今,廟址上仍有一個被炸的大坑就是見證。

  正是:九龍運水天大旱,十子齊全父抵飢。

   篇【3】

  在靈山縣城朝東南方向眺望,約十公里處有一座形狀如“乳房”山頂有“乳頭”的大山,就是具有神奇色彩傳說的“文筆山”。說起文筆山,靈城附近幾個鄉鎮老一輩的人,無人不曉,但真正知道“文筆山”傳奇故事的人不多。本佬不厭孤陋寡聞,願將孩提時候從老一輩人那裡聽來的故事作一引言,讓見多識廣,滿肚古仔的網友陸續補充,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民間故事。

  靈城位於六峰山腳下,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歷朝歷代隸屬廣東省管轄,是一塊物華天寶,人才輩出,風調雨順的風水寶地。1965年6月出於抗美援越需要,韋國清建議國務院將合浦、浦北、靈山、欽州、北海、東興、上思等從廣東省湛江專區劃出歸入廣西管轄。

  清朝歷經康乾盛世後,從道光起,國運衰微,列強入侵,割地賠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851年在廣西暴發了太平天國起義,撼動了清庭半壁江山,隸屬廣東省廉州府管轄的靈山地區反清暗流湧動,康太府從廉州出發到靈山縣巡視,瞭解民情,攜帶有“國師”***風水先生***等一班人同行,鳴鑼開道,好不氣派。行到新圩鎮堯家、官屯一帶,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康大府大驚失色,呆如木雞,疑是山民襲擊。狂風驟雨過後,鑼不能鳴***敲鑼棍丟了***,鼓不能響***鼓皮潮溼了***,國師從轎中探頭外望看到文筆山,大驚失色叫道:“好一個飛天燕,橫衝直撞,無法無天!若不懲治你這個孹種,靈山將要出一位比洪秀全更厲害的人物,對我天朝將是滅頂之災啊!”康太府驚問國師:“怎麼辦?”國師答:“奏請朝庭,下撥銀兩,在文筆山頂打一童釘,建一座鎮堆,重重壓在飛天燕的頭上,讓它不能興風作浪,可保清庭江山永固!”儘管清朝財政困難,只要是有利於鎮壓農民起義運動,財政再困難,也從軍餉中撥付了100多兩白銀,在文筆山頂“打童釘,建鎮堆”。所謂打童釘,就在山頂挖一個3尺深的坑,將一個活生生的7歲兒童顛倒往下放,雙腳朝天,然後填泥活埋,再在童釘上面構築炭砂混凝土,每層一尺高,逐層縮小,共築十八層,象徵十八層地獄,讓桀驁不馴的飛天燕永遠不能翻身。為了防止當地村民破壞“鎮堆”,請來法師詛咒:“誰人敢破壞鎮堆,將遭遇天災雷打!”村民懼怕遭到報應,沒有人敢破壞鎮堆。據當地老人講:“民國年間,鎮堆遭遇雷電闢打,崩塌了三分一,仍有三分二完整。”

  鎮堆遭到部分破壞後,被禁閉了一百多年的靈氣有所釋放,靈山人漸露頭角,陸續成為國家有用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