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三個小故事

  《史記》這本書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明生動非常得吸引人。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顯赫家族

  蒙恬的祖先是齊國人。蒙恬的祖父蒙驁,在齊國沒有出路,就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莊襄王時,蒙驁擔任秦國的將領,他率兵向東攻打韓國、趙國、魏國,戰功卓越。蒙驁的兒子叫蒙武,蒙武有兩個兒子分別叫蒙恬和蒙毅。蒙恬曾做過獄訟記錄工作,並負責掌管有關檔案和獄訟檔案。公元前224年,蒙武作為秦軍偏將,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燕。公元前223年,蒙武又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立下了赫赫戰功。

  公元前221年,蒙恬由於出身將門,正式做了秦國的,他率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蒙恬趕上了統一戰爭這趟末班車,從而積累了功勳,有了飛黃騰達的資本。成了王氏家族外另一重要力量。王翦功勳卓著,但也功高震主。從對楚戰役中就可見始皇已有打壓之心。蒙恬的出世,正好給了始皇一個平衡力量的機會。後來秦王授給他內史的官職。

  秦國兼併天下後,就派蒙恬帶領三十萬人大軍,向北驅逐戎狄,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土地。蒙恬又利用地理形勢,設定要塞,修築了長城。長城東起遼東郡,西至臨洮,延綿萬餘里,即今日倘存的“萬里長城”。蒙恬帶兵守疆十餘年,不顧烈日寒霜,風風雨雨,任勞任怨,威震匈奴,北疆國防堅固,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因此深得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特別尊重推崇蒙氏家族,賞識他們的才能,對他們表示了充分的信任。蒙毅官至上卿,外出陪同秦始皇時,與始皇坐同一輛車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國君跟前,皇帝的寵愛簡直可以說是到了過分的地步了。蒙恬在外擔當著軍事重任,蒙毅經常在朝廷出謀劃策,一文一武成為朝廷內外的中流砥柱,二人更是對秦始皇忠心耿耿,受到的皇恩也是沒的比,其他的將相們沒有敢和他們爭寵的,蒙氏家族可謂是盛極一時。

  :能逃脫不是偶然的

  田單是齊國田氏王族的遠親。齊湣王時,田單擔任臨淄地區管理市政的小官,並不被齊王重用。後來,燕國派遣大將樂毅攻破齊國,齊湣王被迫棄城逃跑,不久又退守莒城***今山東莒縣***。在燕國軍隊長驅直入,征討齊國之時,田單也離開都城,逃到安平***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他讓他的同族人把車軸兩端突出的部位全部鋸下,安上鐵箍。不久,燕軍攻打安平,城池被攻破,齊國人紛紛奪路而逃,結果因為車軸互相撞擊而撞斷,車子癱瘓動彈不得,被燕軍俘虜。只有田單和同族人用鐵箍包住了車軸,得以逃脫,向東退守即墨。這時,燕國軍隊已經全部降服了齊國大小城市,只有莒和即墨兩城未被攻下。燕軍聽說齊湣王在莒城,就調集軍隊,全力攻打。齊湣王的所作所為早就惹得國憤民怨,大臣淖齒就殺死了他,堅守城池,抗擊燕軍,燕軍幾年都不能攻破該城。迫不得已,燕將帶兵東行,圍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員出城與燕軍交戰,戰敗被殺。即墨城中軍民都推舉田單當首領,他們說:“安平一戰,田單和同族人因用鐵箍包住車軸才得以安然脫險,可見他很有遠見會用兵。”於是,大家就擁立田單為,堅守即墨,抗擊燕軍。

  :誓死忠君

  當初,燕軍開始攻入齊國的時候,聽說畫邑人王蠋賢德有名,就命令軍隊說:“畫邑周圍三十里之內不許進入。”不久,燕國又派人對王蠋說:“齊國有許多人,都稱頌您的高尚品德,我們要任用您為,還會封賞給您一萬戶的食邑。”王蠋堅決推辭,不肯接受。燕國人說:“您若不肯接受的話,我們就要帶領大軍,屠平畫邑!”王蠋說:“盡忠的臣子不能侍奉兩個君主,貞烈的女子不能再嫁第二個丈夫。齊王不聽從我的勸諫,所以我才隱居在鄉間種田。齊國已經破亡,我沒有能力重新復國,已經是羞愧萬分了,現在你們又用武力劫持我當你們的將領,我若是答應了,就是幫助壞人幹壞事。與其活著幹這不義之事,還不如受刑死了更好!”他把自己的脖子掛在樹枝上,奮力掙扎,扭斷脖子自殺了。齊國那些四散奔逃的官員們聽到這件事,說:“王蠋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尚且能堅守節操,不向燕人屈服稱臣,更何況我們這些享受國家俸祿的官員了!”於是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趕赴莒城,尋求齊湣王的兒子,擁立他為齊襄王,以他為旗幟,號召人民反抗燕國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