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司馬遷史記裡的故事

  《史記》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另立旗幟

  到達邯鄲以後,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軍隊進入關中以後,到了戲水便被打敗退了回來;同時又得知替陳王攻城掠地的各路將領,大多因為受到讒言的誹謗遭到陳王的誅殺,內心便產生了恐懼。另外,二人怨恨當初陳王沒有采納他們的計策,又不用他們做,而只是任命為校尉。他們認為陳勝的大業不會長久,便勸說武臣道:“陳王從大澤鄉起義,到了陳縣就稱王,可見,他不一定會確立六國諸侯的後代。現在率領三千兵馬攻佔了趙地的幾十個城邑,單獨駐守在黃河以北,如果不稱王,恐怕無法守住這些地方。再者,陳王容易聽信讒言,回去覆命,恐怕會有不測,這都是有前車之鑑的。所以,不如擁立自己的兄弟為王,要麼就擁立趙王的後代,號令燕趙大地,這才是長久之計。希望不要失去時機,此事刻不容緩。”武臣聽從了他們的意見,自立為趙王。他任命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並且派人通報陳王。

  :圖謀弒君

  漢七年,劉邦從平城回京,途經趙國,到了女婿家自然要住下休息了。趙王張敖早晚脫下外衣,戴上袖套,親自為漢高祖進獻食物,態度十分謙卑,頗有女婿的禮貌。然而劉邦他出身就是一個社會混混,可能隨便慣了,就喜歡兩腳前伸,兩膝微曲岔開腿坐著。這是個較隨便也比較舒服的坐姿。可是在古代卻是不允許在公開場合如此的,會被認為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禮記》就有一條規定,正確的坐姿應該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靠在腳後跟上,和現在跪著差不多。儘管有禮教的要求,可是劉邦一時卻改不過來,而且好擺老丈人的架子,動輒就對趙王破口大罵,態度極其傲慢。趙國的相國貫高以及大臣趙午等人都已經是六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是張耳從前的門客,他們生性豪氣,看到這種情況,便惱怒地說:“我王真是懦弱啊!現在,天下豪傑並起,有才能的就率先稱王。如今,大王對劉邦非常恭敬,而他卻傲慢無禮。我們都看不下去了,請讓我們為您殺了他吧!”張敖聽了這話,很是不高興,他把自己的手指咬出了血,以此表明自己對漢家的忠心,並且告誡臣下說:“你們的話是錯誤的!先王亡國以後,完全是依靠著高祖才得以復國的。先王的德澤能流傳給子孫們,點滴之間都是高祖的恩賜。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再提及此事。”退朝以後,貫高、趙午等人私下裡議論說:“這件事實在是我們的不對!我王為人忠厚,不肯背棄恩德。再者,我等為人的原則是不受他人的侮辱,如今,我等怨恨劉邦侮辱我們的大王,所以想要把他殺掉,這又何必玷汙我等的大王呢?如果我等殺死了劉邦,那麼便歸功於大王;如果刺殺行動失敗,我等就單獨受罪罷了。”

  漢八年,劉邦從東垣回京,途經趙國。貫高等人就在柏人縣館舍的夾壁中隱藏了武士,準備刺殺劉邦。劉邦到了柏人,打算留宿,但是忽然之間感到心慌,便問隨從:“這個縣叫什麼名字?”有人回答說是柏人。於是,劉邦說:“柏人,意思就是受制於人!”結果,他沒有在這裡留宿,連夜離開了。武士們苦守了一夜也沒有等到,只好作罷!沒想到劉邦的第六感這麼厲害,竟然讓貫高天衣無縫的計劃付之東流了,可見人算不如天算!

  :水淹楚軍

  齊王田廣和龍且兩支部隊合兵準備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拼死作戰,其鋒芒銳不可當。齊楚兩軍在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撫已經淪陷的城池,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客居兩千裡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龍且不以為然地說:“我一向瞭解韓信的為人,不過是個膽小怕事的人,真打起仗來,很容易就可以解決了。而且援救齊國,不打仗就讓韓信投降了,我還有什麼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麼不打?”齊楚聯軍於是與漢軍隔著濰水擺開陣勢。韓信下令軍士連夜趕做一萬多個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逃跑。龍且不知是計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韓信膽小怕事。”於是率軍渡過濰水追趕韓信。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至,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楚軍,見狀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只得逃跑。韓信一直追至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齊王田廣也被抓住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