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相關資訊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一項堪與長城並稱的巨集偉工程,也是世界上修建最早、里程最長、工程量最大的運河之一。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有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相關資訊,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相關資訊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至清代運河古建築。京杭大運河從北京起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至浙江杭州。全長1794公里,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有很高的航運、灌溉、排澇價值,為歷代糟運要道,對我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工程,是中國古代文明重要標誌。通州運河城市段作為京杭古運河的終點和新北京城市發展重地,其景觀設計直接影響城市區域發展,"大景觀"的理念在此專案中得到實踐和體現,景觀設計師通過運河兩岸濱水空間的景觀規劃與設計直接參與主導了城市的區域規劃設計,並運用了尊重地方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的設計手法。

  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絕不是某個地方和部門的事。政協委員們建議,應從戰略高度,立即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岸政府參加並鼎力支援的研究機構,摸清大運河“家底”,儘快制定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專案。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歷史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資訊。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上的歷史遺蹟

  京杭大運河已於2014年公佈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在北京的一段通稱為通惠河,今年恰逢郭守敬開鑿京杭大運河“最後一公里”通惠河750週年。據《元史》記載,通惠河正式批准開工日期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命令“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倡工”,仿效漢武帝塞瓠子決河的儀式,參加通惠河開鑿的共有兩萬多人。因工程浩大,“通惠河道所都事”全權由“鹹待公***郭守敬***指授而後行事”。通惠河工程經一年施工,於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天竣工,漕船可直接駛入城內的積水潭,實現了京杭運河的全線通航。郭守敬在長約80公里的通惠河河道上,共建有11處24座橋閘,使漕運船舶逆流而上,為都城輸送了糧食物資,也留下了很多鄉愁軼事和歷史遺蹟……

  郭守敬巧引“十泉水”

  《元史》記載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開導神山泉”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稱為通惠河,《元史》記載,總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零四步。“自昌平縣白浮村開導神山泉,西南轉,循山麓,與一畝泉、榆河、玉泉諸水合,自西水門入都,經積水潭為停淵,南出文明門,東過通州至高麗莊入白河。”這條河由十泉、二湖、五河段組成。十泉是上游的十處水源,二湖是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和積水潭***又名海子***,五河段是甕山泊以上的白浮堰渠、甕山泊至紫竹院的長河、紫竹院至積水潭的高梁河、城中的玉河和大通橋至通州李二寺進入北運河***白河***的通惠河。

  提到通惠河,一定要說郭守敬,他是京杭大運河“最後一公里”的設計師和開創者。郭守敬於1231年出生於順德府邢臺縣***今河北邢臺市邢臺縣***,他師從元大都規劃者劉秉忠,精通天文、歷算和水利工程,曾被忽必烈任命為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侯仁之教授稱他是“天文歷算及水利工程一代宗師”。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元大都建成後,面臨著調運南方糧食物資入都的大量需求,循運河北上運輸是最便捷經濟的通道,而源頭供水則是必須解決的關鍵。之前雖然嘗試過從永定河引水的金口河和由溫榆河引水築壩的壩河調水入都,但都不能保證上源供水需求。郭守敬經過20年的反覆勘察測量,終於確定了由白浮泉為引水起點,修築堰渠,中間擷取十大泉流注入甕山泊為運河補水的方案。

  白浮泉在今昌平以北白浮村的龍山下,又名神山泉。為了擷取泉水,堰渠先反向由東而西,再折而南下,最後截取了玉泉之水注入甕山泊,共長約32公里,地形高差僅7米餘,必須藉助精準的測量技術才能保證渠水通暢。但是這條堰渠在明代即已湮毀乾涸。於是,當地人在泉水源頭修築了一處紀念地,有九個並列石刻龍首口中噴水入池,號稱“九龍噴玉”,又在對面龍山上建了一座龍王廟,但後來也都荒蕪。直至***,北京市第一商業局投資對這裡進行環境治理,以九龍池為核心建成一座園林景觀。九龍池上建仿元式碑亭,中立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撰寫的《白浮泉遺址整修記》石碑,給運河之源留下了真實的記憶。

  雖然通惠河是郭守敬的業績,可是在《元史》中卻把功勞記在一個名叫高源的高官名下。因為他的官位是“都水監”***水利部長***,而郭守敬只是他的副手“少監”。好在歷史是由後人寫的,如今在什剎海西海北岸的匯通祠建有郭守敬紀念館,可以通過大量歷史資料看到郭守敬的巨大貢獻。

  清乾隆時期甕山泊更名為昆明湖

  慈禧太后在高梁河岸邊建起西洋樓“暢觀樓”

  甕山泊成為運河的補水源頭後,在清乾隆時進行了整修,興建了萬壽山清漪園,甕山泊更名為昆明湖。接著於湖東築壩,在繡漪橋下設閘控制水量。由此引水向東,其中至紫竹院的一段後來稱為長河,在其下游建造廣源上、下閘,形成了一處調節水流的湖泊。臨河有萬壽寺,旁為行宮,前設碼頭。明代在湖泊周邊已有一些寺廟酒肆茶樓,乾隆時從長河引水建造了一處仿蘇州水鄉式樣的“蘇州街”;又改造了明代古剎“紫竹院”,在其西側建了一座行宮,蘇州街、紫竹院、萬壽寺成了皇家遊覽勝地,長河成了皇帝獨享的遊覽河。紫竹院往東通稱高梁河,利用蜿蜒曲折的河道,建了一座皇家御園,名“樂善園”,慈禧太后循河遊覽,在主河道邊建造了一座名為“暢觀樓”的西洋樓。1906年樂善園改為“農事試驗場”,後來叫萬牲園,就是今天的北京動物園,園內房屋全部仿洋,大門磚雕更是精美別緻,成為京師一景。而當年皇家專用的遊覽河高梁河,今天仍是一條可以行船的遊覽河。

  積水潭的繁華與玉河的恥辱

  《大都賦》稱積水潭“百廛懸旌,萬貨別區”

  通惠河修成後,南方糧食、貨物源源進入大都,貨船都停泊在積水潭碼頭,一時百舸雲集,在其南岸專門闢出一個豐儲坊為倉儲之地。沿岸開設了許多酒肆、茶樓、勾欄***劇場***、妓寮,燈紅酒綠,徹夜笙歌。元代黃文仲曾寫過《大都賦》形容當時元大都商業之盛:“華區錦市,聚四海之珍異,歌棚舞榭,造九州之穠芬”; 與黃文仲同時代的李洧孫也作《大都賦》稱:“鑿會通之河,百廛懸旌,萬貨別區”。在興盛的商業中,大都又出現了蜚聲全國、流芳百代的戲曲名家,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和王實甫的《西廂記》等名劇都產生在大都。表演藝術家珠簾秀、順時秀、忠都秀等不僅在大都演出名劇,還組班赴外地演出,在山西洪洞縣元代水神廟中就留下了一幅橫額為“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壁畫。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拆平了元宮,縮入了北城。從此運河不再入城,積水潭北部一片水域被隔至城外,成為一潭死水***即後世的太平湖***。明正統三年***1438年***,在後來的東便門外修建了大通橋,成為漕運終點,城內河道閘橋淤塞廢棄,近年經過考古發掘,才使得個別河段重見天日。海子的大部分水分流進入皇宮西苑三海,所餘湖面被分隔成積水潭、什剎海前海和後海三部分。河渠雖泯,但什剎海周邊依舊延續了昔日風光。明代以來,沿湖興建了不少寺廟和酒肆茶樓,延續至今天仍是餐飲人流麇集之地,環境擁擠不堪,以致不得不進行疏解整治。

  應該銘記的是,京城“運河”還曾經歷過一場巨大的國恥。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次年與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以玉河故道為縱軸,東江米巷為橫軸,劃出一塊外國人佔據的禁地,名“使館區”。這條玉河開始被外國人稱為“玉石運河”***Jade Canal***,沿岸建造了英國、日本、義大利使館,兩側街道命名為“運河街”***Canal Street***,但只是一條終年乾涸的汙水溝。後來禁地開放,改名為“御河橋”街,上世紀50年代填平改為綠地,街道命名為“正義路”。

  發生在這段運河上的八里橋之戰也是應該永遠銘記的一段歷史。運河從東便門外大通橋至通州李二寺進入北運河,清代仍能通航,在通州城以西八里,跨河建有三券石橋永通橋,俗名八里莊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自大沽口登陸直逼京師,在經過張家灣血戰後,侵略軍進至通州。這時駐防的是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人數遠不敵侵略軍。倉促間又從京城和圓明園駐軍中招募了五千八旗步兵。這些士兵只有少數落後的火炮和火繩抬槍,多數還是冷兵器。9月21日清晨兩軍開戰,戰至中午異常激烈。戰鬥中三位主帥兩逃一傷,五千士兵在八里橋拼死抵抗,直至全部戰死。五千壯士沒有留下姓名,至今骸骨不知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