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距今多少年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京杭大運河開鑿至今多少年

  從開鑿至今,京杭大運河已經流過了2400多年曆史。從歷史深處流出來的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也是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她北起北京,南達杭州,從北到南依次連線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長達1794公里。

  京杭大運河簡史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建了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這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

  公元587年,在邗溝的基礎上,隋文帝開山陽瀆,對邗溝裁彎取直。

  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永濟渠。

  公元610年,隋煬帝重開江南運河。至此,南北大運河形成。

  公元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濟州河開鑿成功。

  公元12******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會通河開鑿成功。

  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通惠河竣工。杭州的漕船直通北京城,京杭運河全線貫通。

  公元1567年***明隆慶元年***,南陽新河竣工。

  公元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氵加河竣工。

  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中運河竣工。

  公元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在蘭考的銅瓦廂決口,京杭大運河南北斷流。

  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漕糧折銀,漕運完全廢止。

  大運河千年日記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京杭大運河的路線也是幾度變遷。

  翻開大運河的千年日記,第一頁為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所寫。公元前486年,夫差打敗越國之後,意欲北進伐齊,以實現稱霸中原的夢想。為了運送軍隊和輜重,夫差決定開掘運河,溝通江淮。這項任務落在了首輔大臣伍子胥的身上。伍子胥自揚州向北綴連湖泊洲渚,用一年的時間開鑿了一條長約150千米的運河,它因流經邗城***今揚州***而得名邗溝。也許是一個黃昏,夫差站在河堤上,意氣風發地說道:“運河一旦修成,我吳國的舟師不出七日,即可安抵淮水,則中原各國,指日可待。”藉助邗溝之力,夫差的確如願擊敗了齊國。從揚州直通淮安的邗溝,就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然而對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京杭大運河,邗溝只能說是剛剛萌出的芽。

  大運河能夠縱貫南北,如果把這中間的一半功勞歸於隋煬帝,也許並不過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們習慣上所稱的“大運河”指的是京杭大運河,而非南北大運河***也稱隋朝大運河***。

  公元604年,楊廣殺父弒兄,登上帝位。這位新皇在登基的第二年即下令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並著手修建運河。隋煬帝先後開鑿、修復了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運河四條運河,形成了一個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河北大地,南達太湖流域,流經現今的京、津、陝、豫、冀、魯、皖、蘇、浙九省市的龐大運河體系,即南北大運河。南北大運河全長2700多公里,網路佈局合理,腹地寬闊,渠道深廣,是世界水利史上一項空前偉大的工程。當時的隋煬帝要求大運河全程渠寬可以通行龍船。工程時間緊、任務大,隋煬帝遂“發天下男丁,年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都去修河。許多老百姓為逃避沉重的勞役、兵役,不惜自殘肢體,稱為“福手福足”。

  隋煬帝之後,唐、宋兩朝對大運河進行了一些疏浚整修,但基本上沒動土,而是享受著大運河之利。公元13世紀末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運河的千年日記又翻開了新的一頁。運河可以把南方的物產運到北京,然而,繞道洛陽的隋朝大運河長達5000餘里,要從杭州運一趟糧食到北京,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十分不易。公元1292年,水利專家郭守敬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開水源以濟漕運,使京杭大運河可以直抵大都城下***今積水潭***。其路線是:由北京通州往南經天津、滄州進入山東,過德州、臨清、聊城、濟寧、臺兒莊入徐州,再經過江蘇省達到杭州。這一路線棄“弓”走“弦”,比之隋朝大運河縮短了900多公里,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京杭大運河。

  明朝永樂年間,在元朝的基礎上,運河又得到了一番改進,京杭大運河迎來了鼎盛時期。然而,此後不久,黃河連連決口,給大運河帶來了諸多麻煩。遇上黃河暴漲,為保全運道,往往會開閘洩洪,這樣又導致下游大片田地被淹。“治黃”與“保運”難以兩全。歷經風霜的大運河始見疲態。1855年,黃河在蘭考銅瓦廂決口,京杭大運河從此南北斷流。後來雖然幾度出現治理運河的倡議,但均未付諸實施。隨著火車的滾滾濃煙和飛機的陣陣轟鳴,大運河的身影漸漸遠去。

  大運河,“其為利也博哉!”

  遠去了身影,但大運河曾經的貢獻卻不能抹去。

  聊城大學教授王雲說:“她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而且全國只有這麼一條南北的高速公路。大運河對國家來說太重要了。在古代,她的作用你怎麼估量都不過分。”“運河水長長,滿河裡走皇糧,兩岸買賣鋪,吃飽喝足了有地兒住,四通八達都是路。”通州民謠《運河水長長》形象地說出了京杭大運河的重要作用。“走皇糧”指的就是大運河的漕運功能。漕運,即中國古代政府將所徵收財物***主要為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組織和管理。漕運的暢通,有時甚至成為王朝的經濟命脈,因而歷朝帝王都十分重視,康熙帝還將其列為治國三大要務之一。大運河即為溝通南北漕運的水網,所謂“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就從“北京城是漂來的”說起吧。這句老話指的是北京城的皇家宮殿所用的建築材料大都是從全國各地通過運河運到北京的。比如木料主要來自湖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來自蘇州,砌牆的磚則來自山東臨清,即所謂“北京的城,臨清的磚”。留意北京城的衚衕名,也可以看出北京與大運河割不斷的聯絡。如“南河沿兒”、“騎河樓”、“緞庫”、“瓷器庫”、“祿米倉”等,不是當年運河流經之處,就是綢緞、陶瓷等江南貢品卸船入庫之地。大運河源源不斷地將南方的貨物和技術運到北方,以至“船皆尾相銜進,數十里不絕。”唐代文學家皮日休在《皮子文藪·汴河銘》寫道:***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運河的暢通,也推動了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孕育出了杭州、蘇州、揚州、天津、北京等二十幾座繁華的沿線城市。大運河還是南北思想溝通交往最重要的橋樑,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紐帶。聊城的山陝會館,德州的蘇祿王墓,夾著安徽方言的天津話等都是有力的證明。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大江大河幾乎都是由西向東流。大運河的出現,打通了南北交通動脈,有學者評價說,在很大程度上,大運河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程序。想象一下,現在你正生活在沒有火車飛機的唐朝長安,你打算去餘杭遊玩順便買點絲綢和茶葉,走旱路肯定不是你的第一選擇,而是要坐船走大運河。因為當年的運河上“船舶往來,商旅輻輳”,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猜你感興趣:

1.世界上最長的古運河叫什麼

2.京杭大運河附近有什麼美食

3.浙江烏鎮西柵導遊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