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死的啟示

  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蹟,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現在隨小編來看看範文吧!

  

  韓信、張良這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均為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倆功成名就之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一個是心高氣傲、好大喜功、貪圖富貴,隨被誅滅三族,演繹出一場極其慘烈的悲劇;一個是心懷坦誠、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後歸隱山林博得善終,給世人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公元前206年,韓信投奔劉邦,不為重用,遂棄漢東歸,行至寒溪,突遇河水猛漲,擋住了去路。蕭何趁著月夜追至河邊,將韓信力勸回到漢中。於是,劉邦築壇拜將,韓信遂統帥三軍,全力輔佐劉邦,名修棧道,暗渡陳倉,後一舉平定三秦,擊敗項羽,建立了輝煌四百年的漢家基業。

  不可否認,韓信為西漢王朝立下了卓越功勳,拜將壇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歷史見證。然而劉邦當年“擇良日,設壇場,拜大將”,但結果呢?“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空月劍光寒”,拜將壇石碑上鐫刻的這句詩,無情地向世人揭示了大將韓信的悲慘結局。

  想當年,韓信擁兵十萬,叱吒疆場,屢出奇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卓越軍事指揮才能。尤為垓下一戰,一舉擊敗楚霸王項羽,更是威震海內,名揚天下。儘管韓信曾說過“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足見他頭腦清醒,完全預見到了自己的下場,然而他卻為何不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解甲歸田,以避免自己的滅頂之災呢?

  韓信曾在劉邦拜將時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致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玩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他貪圖富貴之心充分暴露在劉邦面前。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動機,也就對自己已預見的結局心存僥倖、無所謂了。也正是他的言行不檢點,禍從口出,才引火燒身,使得劉邦心中積下了怨恨,從而為他的悲劇人生種下了苦果、埋下了伏筆。

  試想,這種赤裸裸的言行舉止,又怎能使劉邦放心?故垓下之戰一結束,劉邦就立即封韓信為楚王,以滿足他那顆貪婪的心。然而,好景不長,劉邦就藉口遊雲夢澤大會諸侯,一舉將韓信拿下,後貶為淮陰侯。但他卻仍不知悔悟、自省,反而對漢高祖怨恨更深,以致稱病不朝,終於落得個被誅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再說張良是秦漢之際最出色的謀略家,也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終的人。他雖身居亂世,卻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毅然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張良精心輔佐漢高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使劉邦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奪得天下。張良雖被漢高祖稱為“人傑”,但他卻沒居功自傲,而視功名利祿為鴻毛;他也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及後果。漢高祖曾以齊地三萬戶封賞張良,都被他婉言謝絕,表示只願被封為不毛之地的留侯。他隨即以體弱多病、假託神道為由向高祖告假,表示從此不問時世,願從赤松子遊,修煉導引辟穀之術。從此,他歸隱山林閉門不出,始終遵守了不再過問政治的諾言。

  由此可見,張良不愧為最出色的謀略家。儘管他胸藏韜略,足智多謀,卻心懷坦蕩,光明磊落,不圖回報,淡薄名利,甘心寂寞,急流勇退,歸隱山林,與世無爭。因此,漢高祖對他毫無戒備之心,始終把他當作可信賴的人。這正是韓信身上最為缺乏的,也是張良能夠博得善終的理由吧。

  而韓信實乃一介有勇無謀之武夫!他功成名就卻不懂得急流勇退,而自恃功高,膽敢虎口奪食,居然夢想與劉邦共享“安樂”!更為錯誤的是,他竟然稱病不朝,試圖與劉邦“較量”到底,無疑於雞蛋碰石頭,其結果可想而知。這幾乎也是歷代功臣們前仆後繼、不斷繼續演繹出悲劇人生的共性。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縱觀二十四史,大凡開國元勳,其結局大都十分悲慘。例如春秋末年,吳王賜劍給功臣伍子胥令其自殺。而具有戲劇性的是,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經過臥薪嚐膽之後,一舉滅掉了吳國。然而越王卻用當年吳王賜伍子胥那把劍,賞賜與文種。文種隨以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還有,諸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等等,無不折射出封建君王極其虛偽與殘暴的一面。

  封建帝王之所以那樣做,一方面是由於封建君主要竭力維護其統治地位,確保皇權不受絲毫威脅。於是,便想方設法對付功臣,甚至不惜採取極端手段將其全部消滅。二是那些功臣們自己一點也不“自覺”,沒有充分認識到“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歡樂”的道理;更不該自恃功高,得意忘形,甚至在君王已發出警告的情況下,還繼續“頑抗”到底。

  儘管有“敵國破,謀臣亡”的慘痛教訓,有韓信等人血的事例,但歷朝歷代的賢能志士依然能夠前赴後繼,為國謀劃,為民擔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對個人得意失望、沉浮安危於不顧,這種精神是很值得讚揚和倡導的。彰顯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所共同具備和演繹的高風亮節,也是中華民族能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之所在!

  張良的做法是正確的,為後人樹立了典範,很值得人們深思和學習。其實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們又何必要去苦苦追求呢?高處不勝寒!那些真正做得人上人的,滋味到底又如何呢?

  從睡夢中驚醒吧,那些一生追求名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