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天魔舞的基本介紹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十六天魔舞百科名片

  十六天魔舞《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創作於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順帝本紀》載:順帝怠於政事,荒於遊樂,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其服飾化妝是:戴象牙佛冠,身披瓔珞,大紅綃金長短裙,金絲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手執法器 ── 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執鈴杵奏樂。另外還有由十一個宮女組成的伴奏樂隊。由宦官長安疊不花率領。遇宮中做佛事時才進行表演。

  十六天魔舞的歷史起源

  元順帝躲在深宮怠政,一開始也許是不得已,以此避免和權臣衝突,免得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後來就慢慢覺得把朝廷大事託付給大臣,自己專門遊玩的日子也不錯,故而樂此不疲了。只是,光像後來明朝的天啟皇帝一樣天天在宮裡做木工活,時間長了總會厭煩。那個天啟只做了七年皇帝,而元順帝卻做了三十五年,自然不會只滿足於多做幾個建築模型,造幾條龍舟之類。於是他就給自己找到了更為刺激的玩法,這種玩法,與元代著名的“十六天魔舞”,還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十六天魔舞的風格特色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很有名的舞蹈,一般提到元代的歌舞藝術,總要把它拉出來做代表。這種舞的具體表演方式,根據《元史》的記載,是十六個宮女,把頭髮梳成若干小辮,帶著象牙作的佛冠,身披若隱若現的纓絡,下著大紅色鑲金邊的超短裙,上穿金絲小襖,肩上有云霞般的披肩,妖豔致極,性感逼人。她們每人手執法器,其中一個執鈴杵領舞,姿態各異,誘人眼目。另有十一位宮女著白色透明絲衣,頭上繫著白色絲帶,做出各種性感的動作作為伴舞。宮中一有佛事,或順帝寂寞了,就讓他們載歌載舞,祝興歡樂。其中,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三個宮女的舞姿尤為曼妙,為此常常可以得到順帝賞賜的夜明珠、新款式的錦緞之類。

  後來皇帝如此胡鬧,國事自然不用再問。後來元朝滅亡之後,很多人就把這原因歸咎到十六天魔舞上頭。“憑誰為問天魔女,唱得陳宮玉樹聲”,“自古國亡緣女禍,天魔直舞到天涯”把它比作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同屬亡國之音。而元順帝在丟下大都,逃往漠北之際,還不忘帶上自己心愛的天魔舞隊,“氈車盡載天魔法,唯有鶯銜御苑花”,繼續“大喜樂”去了。

  

  原來規定,這美麗迷人的娛佛舞蹈,只有宮官中受過祕密戒者才能觀看,其他人不準觀看,後來卻悄然流入民間。

  元人張昱在《輦下曲》詩中贊《天魔舞》:

  「西天法曲曼聲長,瓔珞垂衣稱絕裝。

  大宴殿中歌舞上,華嚴海會慶君王。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宮聽。」

  周憲王宮詞有:

  「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華年賽月娥。

  本是西河參佛曲,來把宮苑席前歌。……」

  敦煌465窟元代舞蹈壁畫,風格獨特,舞蹈造型,技巧高,難度大。可能與元代名舞《十六天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