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男子服飾特點

  晉朝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晉朝男性服飾的特點,供大家閱讀!

  晉朝男性服飾的特點

  晉朝男子服裝以長衫為尚。衫與袍的區別在於袍有祛,而衫為寬大敞袖。衫有單、夾二式,質料有紗、絹、布等,顏色多喜用白,喜慶婚禮亦服白,《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縠、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看來看來,白衫不僅用作常服,也可權當禮服。 由於不受衣祛限制,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晉書·五行志》雲:“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臺成俗。”《宋書周郎傳》記:“凡一袖之大,足斷為兩,一裾之長,可分為二。”一時,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寬衣大袖為尚,只是耕于田間或從事重體力勞動者仍為短衣長褲,下纏裹腿。

  褒衣博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服飾風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為喜好。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不僅喜著此裝,還以蔑視朝廷、不入仕途為瀟灑超脫之舉。表現在裝束上,則是袒胸露臂,披髮跣足,以示不拘禮法。《抱朴子·刺驕篇》稱:“世人聞戴叔鸞、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或濯腳於稠眾。”《晉記》載:“謝鯤與王澄之徒,摹竹林諸人,散首披髮,裸袒箕踞,謂之八達。”《搜神記》寫:“晉元康中,貴遊子弟,相與為散發裸身之飲。”《世說新語·任誕》載:“劉伶嘗著袒服而乘鹿車,縱酒放蕩。”《顏氏家訓》也講樑世士大夫均好褒衣博帶,大冠高履。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著袍、襦、褲、裙等。《周書·長孫儉傳》記:“日晚,儉乃著裙襦紗帽,引客宴於別齋。”當時的裙子也較為寬廣,下長曳地,可穿內,也可穿於衫襦之外,腰以絲綢寬頻系扎。

  晉朝男性服飾的型別

  晉朝的男子服飾有分為首服和衣衫等;而首服又分為有各種巾、冠、帽等,衣衫也是以寬鬆為主;以下是晉朝首服和衣衫的介紹。

  幅巾:更加普遍流行於士庶之間。

  綸巾:原為幅巾中一種,傳說為“諸葛巾”。《三才圖會·衣服一》記:“諸葛巾,一名綸巾。諸葛武侯***亮***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綸巾”之服。

  小冠:前低後高,中空如橋,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級皆可服用。

  高冠:繼小冠流行之後興起,常配寬衣大袖。

  漆紗籠冠:是集巾、冠之長而形成的一種首服,在魏晉時期最為流行。它的製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經緯稀疏而輕薄的黑色絲紗,上面塗漆水,使之高高立起,裡面的冠頂隱約可見。東晉畫家顧愷之《洛神賦圖》中人物多著漆紗籠冠。

  晉朝漢族的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影象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