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男子服飾是怎樣的

  傳統服裝的變化和發展作為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大家喜歡。

  宋代男子服裝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襉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長到腳,有單和夾,本來有棉絮的稱袍,又叫長襦,後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種材料粗且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襲其制,但在式樣和名稱上都略有差異,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樣不同的宋代是圓領,右衽,且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為它身狹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屬於綾羅錦一類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織成的,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種、衣式很多,如有涼衫,紫衫,白衫襉衫、毛衫、葛衫等。涼衫披在外面,因為是淺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後來及作為弔慰凶喪時的服裝,其它場合不穿,紫衫本來是戒裝,因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後開衩以便於騎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織成的衫,襉衫,衫下加一條橫襉,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員也有很多人穿的;還有一種叫帽衫,是因頭戴烏紗帽,身穿黑色羅制圓領衫而得名。

  延伸閱讀

  蓑衣***suō yī***是指用棕櫚皮編成的雨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個部分。純手工製作一件蓑衣要2天左右的時間。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出自宋·陸游《八月九日晚賦》:“薄晚悠然下草堂,綸巾鶴氅弄秋光。”

  道教產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鶖鳥羽毛***拈絨,然後編織而成,稱鶴氅。其製法早見於漢武帝時方士欒大穿著的羽衣,無袖披用,展如鳥翼,取神仙飛昇之意。南朝宋代陸修靜定道服有披、褐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