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服飾有哪些特點
由於元朝是蒙古族政權,它在服飾上與漢族朝代有所不同,蒙古人有著自己的特色,也沒有要求漢人“剃髮易服”。那麼元朝統治者的服飾是什麼樣的?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元朝皇帝服飾特點
鐵穆耳皇帝是一副典型的蒙古面相,臉盤寬大,和父親忽必烈比起來,脣須和下頜的鬍子都不長,從笠帽底下垂出的一綹額發來看,留的也是蒙古人的“婆焦”頭。不過你細看人家那打扮,雍容華貴啊:皇帝頭上戴的也是流行的“鈸笠冠”,不過比起普通貴族來就值錢得多了,帽子尖端上不是金屬紐,而是一顆巨大的珍珠,還有好多珠、翠、寶石,在那大珍珠的底下聚了一嘟嚕,頂上還豎著長長的羽毛,夠威風!身上穿的呢,那絲綢縫製的衣服兩肩突出,象T恤似的包住了上臂,只是袖子跟T恤不同,腋下直接與身體相連,所以把衣袖拉平開來不是方形而是三角的;到了腰下面就完全不同T恤了,長得拖到地面,整個兒就是長袍的樣子;至於色彩,則是五顏六色,中裡透著點點閃光--那是金玉翡翠寶石,除了漢地產品,還有中亞來的“回回石頭”,圖案嘛,是在金錦上繡著飛舞的鳳凰,周圍紅日、白雲繚繞。這是元代最華貴的衣服,叫“質孫”,蒙語意思是“顏色”,除了自己穿,皇帝還經常賞賜給臣僚,被賜的人也以此為榮,就象清朝的“黃馬褂”。
華貴是華貴了,可為啥他不象中原皇帝似的,穿個明黃龍袍?你問我,我問誰?許是人家蒙古人和漢人不一樣,沒那麼多講究,覺著五彩的好看,啥圖案漂亮就繡啥罷,要不咋叫“顏色”呢。不過說來,這“質孫”服品種還真不少,皇帝自個兒光是夏天穿的就有十五種,冬天的也有十一種,花色和圖案都不相同。
和冕配套的衣服,也是中原式的寬袍大袖,緋色羅綢製成,上面繡著五爪袞龍,並裝飾有星、日、月、山、火、華蟲、虎蜼章紋,腰間扎一條用紅白兩色羅綢合縫的長帶。在元朝,五爪龍,也就是五個手指頭的龍已經成為皇帝的象徵,臣民一律不得使用。
元朝官員服飾
文官戴襆頭,也就是隋唐宋明時期那種前低後高、好象兩級臺階,腦袋後面再橫著長出兩條“翅膀”的帽子,和故宋還有後來的明朝一樣,元朝官員戴的襆頭通體用黑紗製成,也就是所說的“烏紗帽”。衣服也學宋朝榜樣,按顏色區分品級,分成紫、緋、綠三級,一到五品的官穿紫色羅袍,六、七品緋袍,也就是紅色的,八、九品則是綠袍。在此之外,不同官品還有圖案和腰帶材質的區別:一品繡五寸直徑的大獨斜花,二品三寸小獨斜花,三品是二寸無枝葉的散答花,四、五品為一寸五分的小雜花,六、七品一寸小雜花,八、九品則沒有圖案;玉質腰帶最貴重,給一品大官專用,二品用花犀帶,三、四品荔枝金帶,五品以下都是烏犀角帶,等級忒是森嚴,後來明朝發明的鳥獸補子、清朝搞出的頂戴花翎,更將這等級體系越玩越變態了。不過仔細觀察這元朝官員的袍服,和宋、明還是有所不同,那就是袖口窄小,帶了些北族氣息,而沒有漢家傳統的那種寬大袖子了。
除了窄袖,文官的服飾大體上還是中原味較濃,但再回頭去瞧武官,就跟文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了--鈸笠冠加“答忽”,也有人願意穿中原官袍,但頭上頂著的仍是笠帽。這倒也不奇怪,由於元代漢人多文官,蒙古人多武官,自然而然便形成了這種格局。
元朝皇帝的護衛軍,蒙古話叫“怯薛”,意思是輪值宿衛,這支軍隊裡的士兵,就是“怯薛歹”。話說這是當年成吉思汗建立的隊伍,有傳統的老部隊了啊,都是從各部落中精選來出類拔萃的人,平日分成四班,三天一班,輪流保衛大汗,打起仗來就是中軍精銳!不僅如此,當上怯薛歹之後身份也就提高了,地位和待遇如同官員一般,而士兵一退役,就可以直接到地方上去當官,想飛黃騰達容易得很;不僅如此,這元朝的怯薛除了護衛之外,還要參加管理宮廷事務,皇帝在裡面選擇能幹的人去分管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卜祝之事[注];而到了朝廷上,四班怯薛中輪值到的部隊長,不僅掌管怯薛衛士,還可以參與當天的朝政討論。
那麼,這些不管事務、真正當衛士的“怯薛歹”們,在朝堂之上又穿些啥呢?別看這裡頭多半是蒙古人,可頭上戴的卻是漢式襆頭,或者唐巾--就是襆頭的一種,旁邊並無硬的“翅膀”,而是在後頭垂下兩根軟布條的那種,也有的人戴頭盔,蒙式漢式的都有;衣服有絲袍,也有皮襖,外面罩著副皮甲;腿上纏著絲絹做的綁腿,腳穿高腰皮靴。真叫個蒙漢合壁,南北混雜。
元朝服飾簡介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