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簡介

  約翰·洛克是英國有名的哲學家,傑出的教育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約翰洛克簡介

  約翰·洛克是十七世紀英國著名資產階級教育家。他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從新興資產階級的階級立場出發,提出了德、智、體和諧發展的新教育體系,寫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他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全的精神","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

  洛克認為,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性格,鍛鍊意志,養成高尚的道德和嚴守紀律的習慣,在教育方法上,他非常重視兒童的年齡特點,強調示範和環境的教育作用,反對單純的說教。他說:"無論給兒童什麼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麼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監護人的行動的榜樣?;他主張一定要用溫存的語言,耐心熱情的態度,和顏悅色的勸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兒童的習慣,切記不可聲色俱厲、簡單粗暴地責備和訓斥他們,以免傷害兒童脆弱幼嫩的心靈和正在成長中的自尊心。習慣的培養不能急於求成;而且只有當一種良好的習慣已經形成之後,才能再培養另一種習慣。幾種習慣同時培養,會造成夾生飯,反而給以後的教育帶來困難。對兒童的不合理要求,懶惰和任性,教師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姑息、遷就。

  對智育,洛克主張: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通過教育發展學生的獨立思維,發展論證概括的能力和系統思考的能力。他認為正確的思考,比多知道一些更有價值"。值得重視的是洛克關於設定手工勞動課的意見。他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木工、園藝、農業等實際操作本領。

  約翰洛克的著作

  洛克的著作主要有三本,本別是《論寬容》、《人類理解論》和《政府論》。

  《論寬容》一書是洛克以不具名的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發表的,在這本書裡,洛克區分了一個教會與民間政府的差異,政府存在是為了維護和平,並且達到這個目的必須需要武力,但是教會是自願組成的群體,存在是為了提供靈魂救贖才。

  《人類理解論》一書裡,洛克批評了宣稱人一生下來便帶有內在思想的哲學理論,他主張的是人的思想來源需要經過感覺和經驗才能被形塑。洛克因為這方面的理論,被歸類為經驗主義者,在《人類理解論》的第二卷,洛克提出了對思想的理論,他區分出了“簡單思想”與“複雜思想”的差異。第三卷主要討論語言,第四卷則討論了知識,包括了直覺知識、數學、自然哲學,以及信仰和輿論。

  洛克寫的《政府論》有兩篇,分別創作於16***和1690年,這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論文,第一篇洛克對羅伯特·費尼默爵士寫的《先祖論即論國王之自然權》進行了反駁,第二篇洛克試圖替光榮革命辯護,提出了一套正當政府的理論。洛克提出了和托馬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他主張每個人都有自然權利,他們的責任就是保護自己的權利,並且尊重他人的同等權利。

  約翰洛克的哲學思想

  人類所有的觀念和思想都是來自於人類的感官很經驗,這是洛克所認為的。洛克摒棄了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覺得人的心靈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如同是一張白紙,而經驗才是它內容的提供者。

  洛克人為,觀念分為兩種:感覺觀念和反思觀念。感覺來自於外部世界的感受,反思來自於心靈的觀察。與理性主義者不同,洛克反覆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但是並沒有給出合適的劃分標準。簡單的觀念是我們唯一能感覺得到的,而我們自己從簡單觀念中能夠形成一個複雜的觀念。洛克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分為“主性質”和“次性質”。洛克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的主性質包括了形狀、運動或靜止、數目等和物質不可分離的那些性質,而次性質則包括了顏色、聲音、氣味等其他各種性質。洛克認為主性質就在物體裡,次性質只在知覺者中。在這問題上洛克是追隨笛卡爾的二元論學說,同意有些性質是可以用人的理智來了解的。

  洛克的哲學思想雖然還有很多的漏洞,不過卻對後來的哲學家起到很大的作用,具有深厚的影響力。洛克開創的經驗主義被後來的喬治·貝克萊以及大衛·休謨等人借鑑發展,最後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