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的歷史資料

  日月潭位於臺灣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舊稱水沙連、龍湖、水社大湖、珠潭、雙潭,亦名水裡社。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

  日月潭湖面海拔748米,常態面積為7.93㎞²***滿水位時10㎞²***,最大水深27米,湖周長約37千米,是臺灣外來種生物最多的淡水湖泊之一。它以光華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彎月。

  是八部合音中泛音的半音階唱法,便引起了民族音樂學界矚目,更因此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1544年,幾個葡萄牙的冒險家們,行駛在波浪濤天的海洋中,在精疲力盡、近乎絕望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片蒼翠美麗的島嶼,這就是臺灣島,大家忘情地歡呼起來,葡萄牙人還以為發現了新大陸,這是西方國家首次發現臺灣。說到臺灣,我們自然會想到日月譚,“高山青,澗水藍,”沒有見過它的人只能在歌聲中想像它的美麗。

  初識日月譚,感覺就像鄰家小因般親切可愛。雨過天睛,微風吹過,四面環山、湖水碧藍的日月譚更是明眸皓齒、楚楚動人。日月潭的美在於它的陰柔之美,也在於它的陽剛之氣。它四面環山、重巒疊峰、樹木鬱鬱蔥蔥,遼闊的湖面水平如鏡、波光嵐影,清代詩人曾作霖曾用“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閒”的詩句來讚美日月潭那青山擁碧水、明譚抱綠珠的美麗景緻。

  其實日月潭這個名字是在清朝後期才有的,當時日月譚地處臺灣水沙連地區的軸心地帶,隸屬南投縣魚池鄉,位於臺灣中央山脈的西麓,處在山地與西部平原之間,從日月潭的地形褶曲、斷層及河川侵蝕,我們可以追溯到第三紀紫色砂岩層時代,由於這一帶都是沉降地帶,形成大。小盆地,經過長年的蓄水,便形成了山間的湖泊。

  1931年,由於下游興建水電工程,日月譚由原來的4.4平方公里,擴大至11.6平方公里,湖面水位上升了21米,使原來的天然湖泊轉變成一個水庫型湖泊。在碧藍的湖中有一個樹林茂密的圓形小島,這一圓形小島名叫光華島,光華島把日月潭分割成南北貫通的兩部分,北面形如太陽,南面碧水彎曲如新月,於是人們叫它“日月潭”。之所以叫潭而不叫湖,也是有著很深厚的歷史背景。在歷史上這個地區是臺灣的高山族人居住地。高山族有很多的分支,當他們各個族人之間、各個不同的部落之間,遇到重大的事項或者重大的問題進行商議、進行決策的時候,都是選擇日月潭這個地方,所以日月潭不僅是一個符號的象徵,同時它在歷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地圖上看,日月譚在1999年9月21日的臺灣大地震中處於震中的附近,那場大地震使臺灣的很多地區的建築全部被毀‘很多地方的供電。供水全部中斷,很多已經用了多年的公路都被破壞得非常嚴重、非常慘烈。日月譚離震中的位置並不是很遠,可是很怪,它居然沒有受到很大的破壞和很大的干擾,實際上是和這個地區的地質形成有關係。因為臺灣這個海島,它是太平洋板塊斜括下去以後又把這個島抬起來的,當地殼板塊在抬升的過程中,一部分地塊在往高處走時它的前端又有一部分往下沉,沉下來的這部分,一塊一塊就形成了盆地,日月譚就在它沉下的一塊盆地裡面。沉下的地塊,它本身的性質是相近的,它的地塊都結合得比較完整,而且鋼性都比較硬、比較強。

  日月譚流傳著非常多的美麗傳說。傳說原來在這湖邊住著夫妻倆,他們靠打魚為生。有一天,忽然瞬間太陽沒有了,月亮也沒有了,原來是日月潭裡面住著很壞的一條黑龍,這條黑龍把太陽和月亮都給吞下去了。所以天空也變暗了,早晨再也沒有日出的現象了。勇敢的小夫妻倆就利用他們所能調動的一切工具與黑龍戰鬥,最後把黑龍打敗了,夫妻倆分別利用他們所能利用的工具以及他們的身軀把太陽和月亮從潭裡面搶救出來,舉得很高很高。千百年之後,他們夫妻倆就變成了現在的阿里山和玉山,他們在舉太陽、舉月亮時流了很多汗,這汗就積累成現在不斷放大的日月潭。

  說到日月潭,就不能不提到阿里山,“高山青,澗水藍”描述的就是這湖山一色之美景。

  阿里山的日出、雲海和晚霞聞名遐邇,是人間仙境,像世外桃源。1896年日本佔領了臺灣,給阿里山帶來了厄運。一百多年前阿里山曾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涵養著日月譚清美、秀麗的湖水,這裡還大面積地生長著很多珍稀樹種,被臺灣人奉為阿里山神木的紅栓巨樹,便生長在這裡。紅檜木在臺灣是非常珍貴的,在世界森林的生態系統裡面也是非常昂貴的一個樹種,它主要生長在海拔1500一2500米的地帶這個地帶的樹木一般生長得比較慢,一個直徑長到50釐米左右的一棵樹,需要120一140年,所以其木材木質非常細膩。這種木材還會發出淡淡的香味,因此它成為造非常高階的宮殿、建築物甚至高檔傢俱的極好的木料。當1896年11月13日日本登山探險隊採集到第一份紅檜木的標本送回日本後,便深得日本人的喜愛。從此日本人制定了一套開發阿里山的方針,阿里山15萬株紅檜木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悲慘命運。1912年11月兩輛園林車抵達阿里山腳下的北門站,開始大肆砍伐山裡的紅檜樹。大量紅檜木被運回日本後建了日本一些非常重要的設施,例如,日本的神社和皇宮裡面的一些重要建築。為了把阿里山的紅檜木又快又多地運回日本,日本人還修建了鐵路史上被稱之為“瘋狂設計”的阿里山登山鐵路工程。這條登山鐵路建於1912年,從海拔30米的嘉宜到海拔2274米的阿里山,全長72公里,被一些人稱為奇蹟。而創造這一奇蹟的目的卻是為了把阿里山數千年的森林搬到日本。1997年7月的幾場暴雨,使得阿里山中僅存的一些紅檜樹全部倒在了洪水中,今天阿里山的象徵——阿里山神木,已經成為歷史的影像。

  在阿里山下、日月潭邊生活著高山族人,高山族是居住在阿里山的一個原住民族。高山族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傳說他們的祖先是邵族人的一個分支,在去打獵的時候在山上見到一隻又肥又大的白鹿,他們就追逐這隻白鹿,穿過叢林之後,追逐到一個低窪的地方,突然白鹿不見了,映入他們眼簾的是一汪非常清澈、碧綠的潭水,就是今天的日月潭。高山族的先民看到這麼美麗的地方,看到他們生活所必需的水草,以及周圍叢林的許多動物,還有浸山遍野的可以採集的一些野菜、野果,精疲力盡的高山族先民就在這兒居住下來了。高山族共有雅美、阿美、泰雅、賽夏、魯凱、排灣、卑南、曹、不農等九大族群,他們至今仍保留著古樸、自然的生存方式,傳統的房舍用竹片、藤條、木材和石頭壘造,衣著是藍靛染織的相麻布衣,主食品仍是傳統的竹筒米飯、生烤紅薯等,臺灣的原住民族大多都以捕魚為生,他們崇尚祭祀,目的是為了祈求漁物豐收和家人平安。

  明朝末年,臺灣被荷蘭人佔領,臺灣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61年3月為了收復臺灣島,鄭成功親自率領2.5萬名將士,從金門出發,駛進鹿耳門登上臺灣島,與荷蘭軍隊持續了一年多的浴血奮戰,終於於第二年收復了臺灣。鄭成功到達臺灣後,漢人與當地的高山族和睦相處,並教他們學說漢話,這種友誼一直延續至今。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從中原發端,並形成了融匯四方、輻射四方的文化特徵,而臺灣文化也源於中原文化的傳播、繼承和發展,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臺灣民俗記事中,除了春節、元宵、中秋節等傳統節以外,還有許多各具特色的祭祀活動,臺灣人一般都單獨供奉某神。因此,多廟宇、多信徒也是臺灣的一大人文特色景觀。在日月譚四周的山麓、林室間點綴著許多寺廟、古塔,比如巨集偉的文武廟、古樸的玄奘寺和慈恩塔等。其中的慈恩塔就是模仿西安著名的大雁塔而建的。民間流傳在天高雲談之時,站在慈恩塔上可以看見西子湖畔的六和塔塔尖。這雖然近似神話,卻蘊含著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情。

  日月潭是美麗的,美在它的深邃。日月潭又是神祕的,因為它離我們既遙遠又近在咫尺,在臺灣有句俗語說:“人同根,語同音。”中華燦爛文化的基因、民族的血脈,在臺灣已經根深蒂固,也正是這種開放、包容與多元的文化特徵,使得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永遠都有根與葉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