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儒學思想

  儒學,亦稱儒家學說,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儒之起源,史無定論。或為術士說,或為殷遺民說,或為保師說,不一而足。唯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記述較為確切。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李學勤先生在《初識清華簡》釋《保訓》篇時指出:“堯舜禹的傳承都講中道”。儒學根脈在舜。 儒學乃中國文化之主脈。儒學由孔子開創。李學勤先生在2005年8月青島“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易學為詩、書、禮、樂、春秋群經***儒學***之首,易學為哲學。《童子問易》依據清華簡《保訓》舜“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即得中”提供的線索,旁徵博引,將重卦之人鎖定舜帝,認為是虞舜重伏羲八經卦為六十四卦,實現了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並提出“五聖同揆說”和易宗學說。諸聖皆有所宗:虞舜法先聖***陰陽、三才觀***、厚生、尚中;周室父子扭轉乾坤***將《歸藏》坤乾卦序改為《周易》的乾坤卦序***,尊德、尚禮,講辯證;孔子“道陰陽”、“立三極”、求和諧、謀長久。孔子老而好《易》,“韋編三絕”,觀《周易》“德義”,為易作傳。將先聖、中聖的中道思想改造為德道:即厚生、愛民,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和平、合作之道。這些業已成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石。

  儒學與中國政治

  儒家學說是封建專制國家賴以統治的理論基礎,研究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繼其精華、棄其糟粕,是當今學術界的重要任務。《儒學與中國政治》以儒學與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政治的關係及各個歷史時期儒學對中國政治的作用為主要內容,展示了匯納諸子百家思想之精華,以強大的生命力光照千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學思想與中國政治的緊密聯絡。《儒學與中國政治》適合歷史、古代文化、考古等相關專業的高校師生、科研工作者和區域文化愛好者閱讀。

  儒學孔子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人,乃原初儒學之創始人。仁有三義,一曰仁者愛人。無論老幼貴賤,凡屬人類,皆有可愛之處。愛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之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之恕。二曰克己復禮為仁。禮為周禮,尊親為本。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會之秩序。尊卑貴賤親疏長

  幼乃愛人社會之規則。三曰君子之仁。行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世傳《論語》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