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學士孔穎達的簡介

  孔穎達——盛世鴻儒,字衝遠***一作衝遠、仲達、衝澹***,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經學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穎達***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衝遠***一作沖遠、仲達、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孔穎達所疏或正義的經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等。

  儒學演變

  儒學經過漢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家法各異,流派眾多。在漢代有今文古文之爭,家法師法之別。東漢末,鄭玄企圖統一今古,建立兼包並採的“鄭學”體系。三國兩晉,王肅創立“王學”,起而與鄭學為敵。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的分離,而有南學與北學的紛爭。至於儒學內部群經異說,諸師異論,更不下數十百千。紛紛攘攘,至有互為水火之勢。五經越解越暗,聖學越講越糊塗,十分不利於儒學的經世致用和發揚光大。在中國歷史上,繼承漢學風格,完成解決儒學內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之爭,鞏固儒學壁壘這一統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穎達。

  孔穎達是哪個朝代的

  孔穎達出生在北周時期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祖父在北魏為官,父親在北齊為官,都十分公正,,因為從小家教很好,沒有沾染半分的紈絝子弟的習氣。孔穎達出生的北周政治清明,到了魏晉時期後,開始注重教育,身在世家的孔穎達自然天時地利,他十分聰明,領悟能力很好,對儒家思想把我的十分精準。

  孔穎達八歲的時候,北周外戚,楊堅取代了北周,建立了大隋,史上成為隋文帝。隋文帝早期,十分注重儒家學術,經常名人大家一起商討,孔穎達也學習了很多,不過到隋文帝晚期,對儒家學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關閉了儒家的學校,只留下了一所,所以儒家學術有所萎縮。隋煬帝時期,又開始大興儒家學術,孔穎達應時而出,隋煬帝十分敬仰他的能力,奉他為“太學助教”。

  隋朝大亂,李世民即位時求賢若渴,招攬天下的文人志士,孔穎達就在其中,包括孔穎達在內的事吧個人被稱為了“十八學士”,他們都成了李世民的心腹,將儒家學派的思想發揚光大。他親眼見證了儒家師說各道,分歧種種,使得儒學迷霧重重的現象,他開始著手整理那些流派眾多,師說不一的著作,修剪他們的枝葉,最後著成了《五經正義》。

  所以孔穎達是哪個朝代的,孔穎達生活在北齊、北周、隋朝、唐朝四個朝代,最後病逝。

  孔穎達之墓

  孔穎達,著名的學者,最大的成就是編著了《五經正義》,貞觀年間,孔穎達病死,陪葬在唐太宗的墓地,是他的“衣冠冢”。

  孔穎達墓,位於現在的衡水市,截止二零零一年,衡水市一共有三處省級以上的保護單位,而孔穎達墓就是其中的一處,孔穎達墓在一九八三年期間被保護起來的,是河北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穎達墓風土高達一點五米,,上邊刻有他在唐朝的官職“唐祭酒贈太常卿”上邊撰寫有十八學士于志寧的題詞。但後來據傳孔穎達墓有奇聞異事發生。孔穎達墓在是個世紀中的時候被簽到到西安某地,石碑雖小但刻有幾行字,石碑上有裡外七步,中間有金香爐的字樣,吸引了很多人前來研究,甚至操起了鐵鍬,企圖挖出寶藏,但不知道過了多少代,謎團一直沒有解開。

  知道民國初年的時候,江南來的幾個文人看見了孔穎達的墓想要拜訪,對孔穎達墓上的字樣表示十分有興趣。幾個人對墓地周邊的土質、地形等等都進行了研究。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幾個人在大大小小的坑中挖到了一個包袱,開啟一看,竟然是個黃燦燦的金香爐,這件事吸引了當地人的注意,但是沒有辦法,大家只能看著他們把金爐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