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泉居士蒲松齡的簡介

  蒲松齡,清朝文學家。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為生活所迫,應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創作出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蒲松齡生於明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於清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出身沒落地主家庭,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馬瑞芳稱他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同鄉好友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聘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柳泉居士蒲松齡的生平簡介

  蒲松齡的一生到外地旅遊較少,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

  明崇禎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齡誕生於蒲家莊內故宅北房中。此時,其父正夢見一位偏袒上衣、乳際粘有一貼圓如銅錢藥膏的病瘦和尚進屋。而蒲松齡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曇”降生自況。

  蒲松齡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過嗣者兆興迴歸***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專***李氏所生***、柏齡兩兄,下有一弟鶴齡。因家境漸落,不能延師,兄弟四人皆從父讀。蒲松齡天性聰慧,經史過目能了,尤得其父鍾愛。

  清順治十四年,18歲的蒲松齡與本縣豐泉鄉大劉***今羅村鎮道口村***“文戰有聲”的庠生劉國鼎次女成親。

  次日,新婚後的蒲松齡初應童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文名藉藉諸生間。其制藝《早起》、《一勺之多》,大為山東學使施閏章稱賞。其批語:“首藝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將一時富貴醜態,畢露於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運筆如風,又掉臂遊行之樂。”

  越歲,躊躇滿志的蒲松齡與同窗摯友張篤慶***歷友***、李堯臣***希梅***、王鹿瞻等結為“郢中社”。每聚首則放懷吟詠,寄興唱和,詩成共載一卷。旨在長學問,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補文業。

  其後,蒲松齡歲歲遊學在外。先去城西沈家與寧紹道參議沈潤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燈火”;又應李堯臣之邀,於康熙三年春到城東李家與之“共筆硯”。此間,雖經兄弟析箸之變,然而蒲松齡卻未改求學之念。為惜時篤學,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館的外甥趙金人***晉右***的建議,作《醒軒日課序》以勵志。再後來,面對分家後“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之”的現狀,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齡不得不違心的終止了在李家的借讀。自康熙五年前後,他便到城西王村課蒙,開始了他的熟師生涯。這是他的初館階段。

  柳泉居士蒲松齡聊齋的評價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想象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象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蒲松齡為什麼總考不上?這和他一直在艱苦地寫《聊齋志異》有關係。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淄川離齊國故都臨淄數十里,有很多優美的民間傳說。蒲松齡5歲的時候,改朝換代。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

  關於《聊齋志異》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這個說法是《三借廬筆談》說的,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現在琢磨一下,蒲松齡窮到那種程度,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有閒空優哉遊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小說?不可能。但是蒲松齡不管聽到什麼人說,聽到什麼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小說,這是肯定的。他還有一個取材途徑,就是到古人的書裡邊找素材。《聊齋志異》裡大概有一百篇小說,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裡,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裡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松齡拿來寫了《勞山道士》。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齋故事。

  我們再看蒲松齡的感情經歷是個什麼樣。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惠,賢惠到什麼程度呢?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裡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裡面。夜裡狼都可能跑到院子裡,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這麼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麼根據呢?蒲松齡文集裡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大家就要問了,那他為什麼能夠寫這麼多這麼優美的愛情故事?臺灣著名作家林語堂曾經推測過。我也推測過,我是這樣推測的:蒲松齡白天教完了學生,晚上自己坐在那個荒涼的書齋裡,外面是月色朦朧,樹葉在那兒嘩啦嘩啦響,遠處傳來狐狸的叫聲,那個時候狐狸很多。這時候蒲松齡就很容易產生幻想了。他就想象有一個書生,就和他一樣,是一個很窮困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華,情感很豐富的書生,坐在一個荒齋裡面,這個時候有個美女推門而入。你在這兒讀書嗎?我和你一塊讀書,我和你一塊寫詩、填詞,我跟你下圍棋,我安慰你這個貧困、寂寞當中的書生,你需要功名嗎?我幫助你金榜題名。你家裡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嗎?我給你生個傳宗接代的孩子,而且這個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這個書生的金錢,甚至還倒過來給你錢。在蒲松齡生活的那個社會,男女結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這個什麼都不要的,對男人無條件奉獻的女人有嗎?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腦子裡想出來的,只能是作者的想象。她是從天上下來的,她是從海底出來的,她是從深山洞府過來的,她甚至是陰曹地府出來的;她可能是小鳥變的,她可能是鮮花變的,甚至可以是書本里的。書生不是在那兒看書嗎?從書架上搬下一本《漢書》擺在這兒,翻開第八卷,裡邊夾著一個小美人,紗帛剪的,背後寫了四個小字,“天上織女”。突然,這個紗剪的小美人,折腰而起,飄然而下,來給書生當妻子,長得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書生自我介紹,我叫顏如玉,《漢書》出來的顏如玉,這真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西方理論家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達成”。《聊齋志異》裡面這些花妖狐魅變成的美女就是窮秀才蒲松齡的白日夢。他做這種夢,就是表達那種一廂情願的男性的幻想,窮秀才的幻想。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慘世界》的作者,他曾經說過,“想象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蒲松齡雖然那樣貧困,那樣不得志,他也寫了和自己生平有關的一些東西,但是他特別善於想象,《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象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就這樣苦了一輩子,就這樣在貧困線上掙扎了一輩子,在科舉考試的路上落魄了一輩子,在寫小說的路上奮鬥了一輩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時,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齋的窗前永遠地離開了人世。蒲松齡窮秀才出將入相飛黃騰達這個夢想終於成為泡影,而用中國優秀的文化哺育起來的,又成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齋志異》光芒四射。歷史是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