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的生平經歷

  孔穎達出生在北周時期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祖父在北魏為官,父親在北齊為官,都十分公正,因為從小家教很好,沒有沾染半分的紈絝子弟的習氣。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變革

  公元581年,孔穎達8歲,北周外戚、權臣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是為文帝。隋文帝初年頗重儒術,“超抉奇雋,厚賞諸儒”,自京師達於四方,大興學校,廣置生徒。“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被史書稱為:“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

  :學習路程

  孔穎達也在這個時候走上了正規學習的軌道。史稱他“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悟性特佳。還在少年時代,孔穎這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傳》,鄭玄所注《尚書》《禮記》,所箋《毛詩》,王弼注《周易》;於儒經之外,還旁及諸子,兼善歷算之學;更長於屬文,彬彬焉儼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矣! 少年時代,孔穎達曾師從當代大儒劉焯為學。劉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與孔穎達同郡。劉焯聰敏沈深,學通五經及諸家註解,並對《九章算術》《周髀算經》以及天文推步,測量山海之術,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經述議》,見解獨到,多所創見。論者以為數百年以來,博學通儒,沒有比他更好的了。與當時另一位博學巨集儒劉炫,同稱“二劉”。當時儒學南北分裂,經籍散亡,學者求師無門,一些精通漢師家法的老師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謝世,於是,“二劉”便出類拔萃,秀出其間,遂為後生鑽仰之名師。“天下名儒後進,質疑受業,不遠千里而至者,不可勝數”***《隋書·儒林傳》***孔穎達就是這千里負笈的佼佼者。但是,劉焯性情孤傲,懷抱不廣,不僅吝於財貨,責求束脩,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諸生。孔穎達初來,很受劉焯輕視,並不以禮相待。但一經穎達向他執經問難、發表意見,劉焯見其答難問對,出人意表,能發人之所未發,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孔穎達在名師門下兢兢事學,虛心求教,在從前所學的諸經註解外,百丈竿頭更進一尺,《左傳》於服注外又通社預集解,《尚書》於鄭注外再通孔安國傳***即偽孔傳***,為後來他勝任《五經正義》的編纂工作墊下了豐厚的學植。學成業就,劉焯欲留穎達同館共授,切磋學問,穎達謝絕了明師的好意,滿載而歸,下帷教授。其時他僅20餘歲。

  :入士過程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改元大業。隋文帝晚年“不悅儒術,專尚刑名” ***同上***,關閉天下學校,唯留中央國子學一所,生員72人,於是欣欣向榮的儒教事業,一朝又復歸萎縮。煬帝即位後,重視教育大興文學,又兼生性喜愛文學經籍,於是再開學校,重興儒業,“徵辟儒生,遠近畢至”***《隋書·儒林傳》***。孔穎達應時而出,應舉明經,對策高第,授任河內郡學博士。大業年間,隋煬帝廣徵天下宿儒,集中於洛陽,由門下省主持,仿當年漢宣帝石渠議經、漢章帝白虎論禮之故事,下令在洛陽舉行大規模的儒學討論大會。孔穎達以明經高第參加了這一盛會。 為響應皇帝明詔,經明行修之士、方步矩領之徒,從四面八方雲集洛陽,以文會友,研經討古,為統一的隋朝政權添上教化大興的濃墨重彩。時承文帝廢學之後,老師宿儒,若陸德明、魯世達、劉焯、劉炫之徒,都應時而出,登壇執經,各窮懸河之辯;論難問對,共研先聖之理。孔穎達少年老成,英才秀髮,斬關奪將,舌戰群儒。門下省納言***侍中***楊達評第高下,以穎達為最,奏之皇帝。煬帝以孔穎達為太學助教,陸德明為國子助教。其時穎達年方32歲,是應詔諸儒最年少的大師。

  :被人報復

  被他擊敗的“先輩宿儒”都心懷羞恥,憤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穎達,幸得禮部尚書、愛才思賢的楊玄感出面保護,將孔穎達藏於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倖免於難。孔穎達憑著自己的淵博學識終於進入國家中央的教育和學術機構,在更好的環境、更高的層次上進行經學研究工作。

  :文館學士

  隋末天下大亂,孔穎達避難於虎牢***在今河南滎陽***。李淵建國,海內一統。李世民因創業征戰之功,特授天策、領司徒、封秦王。他悅禮敦詩,愛才若渴,開府治事,形同小朝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在解鞍歇馬之後,愛尚儒教,屬意文學,特設文學館,招攬天下文士,為治國平天下儲備人才。文學館位於宮城之西,地靜景幽,無車馬之喧;典籍充棟,有蘭臺之盛。這年十月,孔穎達等18人同日被授為文學館學士,號稱“十八學士”。十八學士都是當時經學通明、文彩飛揚的優秀人物,杜如晦、房玄齡甚至是李世民的心腹謀臣。李世民給他們優以尊禮,予以厚祿,入閣諸君,皆享用五品珍膳。還令大畫家閻立本為諸名士寫真,大文豪褚亮題寫真贊,高懸於凌煙之閣,深藏於禁中祕府。十八學士三班值閣,李世民每當軍國事罷,進謁歸休,常引見學士,與他們討論墳籍,商略前載。儒雅之風,曠古稀有;親近之恩,百代罕及。因此時人稱之“登瀛州”。

  :國子博士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立為太子,秦府官屬皆有封贈,十八學士也加官進爵,杜如晦為太子左庶子,房玄齡為右庶子,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洗馬,孔穎達則擢授國子博士,成為全國最高學府的高階教官。

  :官職累遷

  公元627年即位後的李世民改元貞觀,論功行賞,孔穎達以儒業受封曲阜縣男,轉任給事中。給事中乃門下省要職,掌封駁政令,議論得失,穎達隨侍皇帝左右,倍見親信。屢遷國子司業,祭酒,掌管一國教育。唐太宗對孔穎達寄以厚望,將儲君的教育委與他,任他為太子右庶子,與左庶子于志寧一道,共同掌教太子李承乾。孔穎達兢兢業業,克盡職守,無奈太子承乾愛好聲色,漫遊無度,足智飾非,不聽勸教;又因大宗偏愛魏王李泰,釀成嫡庶相爭之禍。承乾被廢后,其他東宮屬官多被黜退,唯孔穎達、于志寧等由於平時對承乾犯顏直諫,盡心盡職,太宗於是對他們卻獎賞有加,信任如故。 作為當年秦王親信的幾個文臣之一,孔穎達在後來的政治生活中,不像房杜諸人,功業卓著,位至公卿。他在太宗朝的主要貢獻不在於政治,而是在文化事業。他學識淵博,文采出眾,每遇朝廷議論禮歷、商榷經義,他常發高論,多被採納。他曾與魏徵、顏師古等修訂《隋書》,有“良史”之稱,被加位散騎常侍;又修訂五禮,進爵為子。

  :群辯才能

  貞觀十四年***640年***,孔穎達為國子祭酒,太宗親臨國學,舉行祭祀先聖孔子的釋奠大禮。會上,群儒執經宣義,孔穎達主講《孝經》,他聲若洪鐘,口如懸河,義理分明。太宗令群儒發難辯駁,孔穎達“金湯易固,樓雉難攻”;排難解紛,令眾儒師大為折服。太宗手詔褒之曰:“洪鐘待扣,扣無不應;幽谷發響,聲無不答。……思湧珠泉,情抽蕙蘭。關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濟南伏生,重興於茲時!”稱讚他為“關西孔子”、西漢伏生,與先聖先師並輝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