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雍的故事有哪些

  冉雍是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陶人,字仲弓,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七十二賢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冉雍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冉雍的故事

  冉雍的身世並不好。他的父親冉離是一位品行不好的人,但是他的繼母公西氏是個非常知書達理且疼愛孩子的人。她聽說孔子講學,就把三個孩子送入孔子門下學習。在冉雍的故事有很多,都很有趣。

  傳聞因為父親的品行不好,偷過東西,所以冉雍一直很自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而且同窗的小夥伴也會看不起他,甚至會欺負他。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父親是小偷,所以冉雍也會偷東西。孔子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準備找一個恰當的時機,教育一下弟子們。有一天,大家外出遊玩,看到一頭毛色赤紅,頭角端正的小牛。弟子說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小牛是要用來祭祀山神的。孔子故意說,他的血統不好,不能用。學生辯駁道血統不影響,因為不是用它父母來祭祀。孔子順勢說道,的確啊,人也一樣。不能因為一個人父輩的品行原因,就懷疑甚至否定他的一切。弟子們知道孔子說的就是冉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逐漸接納了冉雍,後來,冉雍也與其他弟子相處的很好。

  在冉雍剛入孔子門下時,孔子問他有什麼志向,他說願意把堯舜這樣的聖賢之道發揚光大。孔子甚是欣慰,覺得自己有人將自己的思想學說傳下去了。作為孔子門下德行科的弟子,孔子稱他“雍也可使南面。”即他是可以為官的人。

  冉雍的身世是怎樣的

  孔子弟子冉雍由於家庭是以遊牧為生,加上父親冉離是個品行不好的人,所以很是自卑。但是主張因材施教的孔子針對他的心理狀況進行開導。於是孔子就鼓勵他說:“用來犁地的牛生下小牛長著紅色的毛、端正的角,就是不想把它作為祭祀山神的祭品。但是難道山神也會捨棄它嗎?”在中國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常用紅色的牲畜,一般情況下不用耕牛,所以自然也不用犁地的牛產下的子。孔子這番言論的大致意思是,你的父親雖然是個品行不好的人,但如果你自己很優秀,別人就不會在意你的出身地位低下而拋棄你。

  根據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冉雍是孔子弟子裡較早一批裡邊的。這樣推算下來那麼他成為宰相時也許還比較年輕。在當時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時,將自己要當宰相這個訊息告訴了孔子,並徵求老師的意見。從這點就能看出好像仲弓是很開心的,比較樂意接受這個使命,而且有了長期為季氏家族服務的準備。

  冉雍以前曾做過季氏私邑的長官。做官時,他“居敬行簡”,冉雍主要主張“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而諫不能盡行,言不能盡聽。”於是冉雍就辭去這一職,重新跟隨孔子。

  冉雍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是其“德行”科四大代表人物之一。孔子對其有“雍也可使南面”的極高評價。這是孔子對其他人從來沒有過的最高評價。

  冉雍冉求冉耕的關係

  冉耕,春秋末年魯國人,字伯牛。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孔門“德行”科代表人物之一。

  冉雍,春秋末年魯國人,字仲弓。同為孔子弟子,也為“德行”科代表人物之一。

  冉求,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有。人稱“冉有”,與兩位兄長一樣,為孔門弟子,以政事見長。

  其實,冉耕,冉雍,冉求三人是親兄弟。他們的爸爸名叫冉離,家裡很窮,以牧為業,人稱“犁牛氏”。在《冉氏族普》中記載道:冉離娶了顏氏,生下長子冉耕,以及次子冉雍。在顏氏去世後,父親冉離又娶了他們的後母公西氏,生下三子冉求。後來公西氏聽說孔子設學堂教書,便讓三個兒子去孔子那裡拜師求學。

  雖然是親兄弟,但是三人的命運迥然不同。在孔門學習時,三人均頗受孔子賞識。大哥冉耕被大家公認為最像孔子,只是沒有孔子那樣博大精深,後來,年紀輕輕的,不幸染了重病,英年早逝,令人嘆惋。而冉雍品行端正,為人憨厚,為孔門“德行”科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冉求,素來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其擅長理財。與哥哥們不同的是,冉求雖身為孔子弟子但對孔子不是絕對的服從,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