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理教案及反思

  印度位於亞洲大陸突出印度洋的南亞次大陸,形狀像倒三角形。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印度》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印度》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利用地圖說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3、讀圖分析印度氣候特點和水旱災害頻繁多發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資料、圖表等方法,獲取相關的地理資訊,並以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活動對資訊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對不同文化的欣賞和認同,提升審美情趣;深刻認識人地關係,樹立正確的人地觀;養成關注世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印度的人口特點及其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如何應對水旱災害。

  難點:印度多水旱災害的原因。

  教學過程

  幻燈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恆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卻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體生產國;這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10億,僅次於中國……

  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

  出示本節課的自學提綱:

  1、讀圖7.34“印度地形”,說出印度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周邊鄰國,找出主要的地形區。

  2、讀圖7.35“印度人口增長”,計算:從1951年到2000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長了多少?50年間人口增長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長有什麼特點?

  3、讀圖6.10“亞洲氣候分佈”和圖7.38“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思考:印度的氣候有什麼特點呢?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有何關係?

  讀圖,查詢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瞭解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在空白地圖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印度洋,繪出北迴歸線──瞭解其三面環海、大部分處於熱帶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圖上填出: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德干高原,瞭解印度的地形特點。

  1、讀資料“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總量和人均佔有量”、“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長”,小組討論: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社會經濟、人民生活、資源環境等方面產生什麼影響?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口壓力大,會給我國帶來哪些負面影響?應當如何解決?

  2、看圖片印度的洪災與旱災,分組討論:為什麼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何治理?我國東部也是季風區,我國的季風氣候與印度的季風氣候有什麼不同?在水資源的利用中,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措施來抗災減災?

  展開討論,明確:人口的增長要同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資源環境適應,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國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查詢印度主要氣候型別,結合氣溫和降水圖,討論其氣候特徵。

  角色扮演***討論完成***:

  ***1***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員,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水、旱災情?

  ***2***如果自己身處在連降大雨的印度,怎樣做才能最好地保護自己?

  課後小結

  1、教師畫一幅印度空白輪廓圖。

  2、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做板書,形成重點鮮明的提綱。

  課後習題

  1、對印度的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的是*** ***

  A、西北季風 B、東北季風 C、東南季風 D、西南季風

  2、下列關於印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印度每年分為旱季和雨季,1-6月為旱季,7-12月為雨季

  B、印度西北部是全國降水最多的地區

  C、目前印度已出口一些糧食

  D、目前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已大大減緩

  3、關於印度正確的是*** ***

  A、主要的經濟作物是水稻、棉花、茶葉

  B、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

  C、西部沿海城市孟買是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

  D、首都新德里是全國最大的“矽谷”

  4、印度的農產品產量很大,但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

  A、工業發達,農業原料消費多 B、畜牧業發達,飼料需求量大

  C、人口眾多,消耗農產品多 D、環境汙染嚴重,農產品質量不合格

  5、印度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 ***

  A、森林草原廣闊 B、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

  C、煤鐵資源豐富 D、甜菜、棉花、黃麻原料豐富

  6、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是*** ***

  A、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10°-30°之間,多屬於熱帶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為主

  C、年降水量變化大

  D、人口眾多

  《印度》反思

  縱觀本節課,我覺得比較滿意。成功之處,課間利用風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學生注意,異域風情使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選取日本地震海嘯自然災害照片匯入新課,使學生感受災害無情人有情,自然產生預測災害,戰勝災害的決心和迫切學習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度---印度的熱情;活動一通過學生課前蒐集、整理印度相關資訊主動到臺前展示完成對印度的初步瞭解;活動二自主學習 ---找一找“印度位置、範圍及地形區”,考慮到學生認知水平及利用地圖獲取資訊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學案指令讀圖查詢、描圖和填圖,課上我利用多媒體輔助由學生上臺指圖、填圖等驗收自學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務型教學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活動三合作探究與思考---為什麼印度水旱災害頻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採取問題引領,學生合作探究、歸納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學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探究印度水旱災害的形成原因及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活動四----算一算的預測題和圖片讓學生更清楚直觀的認識到了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

  本節課是在我對新課程改革理解的基礎上完成的。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認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綜合考慮,我重新整合教學內容,確立了以“學案導學”為操作平臺,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將本節課教學設計分為前置自主預習階段和課堂合作探究階段,通過“學案與多媒體”的完美結合,

  培養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自主讀圖用圖能力,合作探究與思考能力,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關注世界,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意識。特別是合作探究訓練的主要學習效果在於過程,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系列學法指導,有助於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與良好習慣的養成,也使學生精於語言表達,善於傾聽並接納別人的意見。

  課後發現,本節課實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教學內容設計較多,學生思考與練習時間顯得有些緊張,知識點的掌握不夠透徹;另外,我對新的多媒體裝置功能瞭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練也耽誤了部分時間,在這兩方面應不斷完善。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儘早創建出豐潤地理高效課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