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學反思

  現在的反思意為自我反省,比如考試後,老師叫學生寫的“反思”。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我五個班的教學任務,其中有一個文科班,四個理科班。理科班這個學期的任務較為輕鬆,課程安排為必修三,文科班的課程安排為必修三與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針對文科班***: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麼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並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麼簡單。因此在文科班的教學中我每個周都會列出一到兩個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另外每節課抽出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去識別地圖,畫地圖,個人認為效果還是不錯的,就是學生感覺每天的知識量有些多。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

  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範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徵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絡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每一個區域的研究都要總結出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坐到舉一反三。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型別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徵。比如在進行美國田納西流域治理的過程中,可以引入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流域進行區域特徵的比較,加深內容的理解以及方法的掌握。

  三、對必修三的感知認識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組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並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某某區域為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並不拘泥於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案例擴充套件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案例擴充套件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侷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徵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為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瞭解。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範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例項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例項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型別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課本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的,而在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內容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我便選擇了學生較為熟悉的南水北調來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學會總結分析相似型別案例的方法。

  ***3***配合練習,重點在於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

  ***二***

  本學期是我個人初次教授“新課改”課程地理《必修三》***新課程人教版***,在此歷程中,我對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及感受,結合“必修3”“國土整治”特點,談幾點看法。

  教學反思一:兩種教學設計的啟示——看教學案例的優化

  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三個必修模組,“地理1”、“地理2”兩個模組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係,“地理三”則是在前兩個模組基礎之上,使學生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學習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於實踐。這一模組以區域為研究物件。由於區域存在差異性,各區域可持續發展也各有其特性。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了“區域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流域的綜合開發問題”、“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區域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及其產生的問題”等五個典型論題進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採用不同的案例來呈現這五個專題內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組是典型的案例教學,甚至是“範例教學”。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第一個案例,這部分內容的課標要求:“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溼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瞭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分析課程標準,我們發現這可以是案例教學的典型範例。在這個章節裡,教材除了選取我國西北地區作為案例分析的主要物件外,還選取了非洲薩赫勒地區和前蘇聯墾荒區為分析的次目標,將這些區域的各種情況通過圖表、資料呈現,分析荒漠化發生的過程、成因、危害,提出相關的防治對策和措施。因為學校教學的需要,我在高二文理科班教授必修三。在這兩類不同學生的教學中,我對《荒漠化的防治》這一章節內容進行了不同的教學嘗試,感到教學效果差異很大。

  教學設計一:教師講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學主題“西北地區是我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師生分析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動”內容: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人為原因分析——師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動”內容:前蘇聯墾荒區的荒漠化問題及防治措施

  教學設計二——展示一組荒漠化景觀圖片,學生思考什麼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現?——引導學生找出課本呈現的三個相關案例:我國西北地

  區的荒漠化、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前蘇聯墾荒區的荒漠化,全班同學依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案例,自由組合成三個小組

  ——各小組學生閱讀教材呈現的資料,討論、分析案例——各小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並板書主要結論——教師引導學生髮現三個案例中的共同點***如分佈地區、原因、措施***和差異性——師生總結探究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紹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帶來的危害→治理措施——教師提出新課題:嘗試分析“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學生課後完成

  地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有三條要求:***1***“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資訊,嘗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資訊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2***“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我發現第二種教學設計很好地達成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三條目標,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生參與度高,積極性強。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了新知識,更學會了探究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一般研究規律和方法,體會了問題探究的過程。這為學生分析新的案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