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
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溼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2、表現: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3、基本過程:
植被遭破壞—地面裸露—風沙侵蝕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荒漠化景觀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西北地區概況
***1***位置範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
***3***主要景觀:乾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4***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少***
***2***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大風日數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氣候異常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
***2***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三項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兩條原則:
***1***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2***堅持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一個重點: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4、五條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推廣節水農業***噴灌、滴灌技術***;牧區減少水井數量,以免牲畜無序增長;乾旱區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保護。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綠洲外圍封沙育草,綠洲前沿營造防沙林帶,綠洲內部建立農田防護林。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退耕還林還草,調整農業結構。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興建沼氣池,營造薪炭林等。
***5***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二***
一、地理資訊科技
1、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資訊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型別: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
二、遙感***RS***
1、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組成:遙感平臺、感測器、資訊傳輸、處理裝置
3、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
2、組成: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使用者裝置部分
3、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作用:為各類使用者提供精密的三維座標、速度和時間***定位、測速、導航、授時***
四、地理資訊系統***GIS***
1、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領域。
2、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資訊科技與數字地球
1、3“S”之間的關係:遙感***RS***獲取資訊 ,全球定位系統***GPS***資訊的空間定位;地理資訊系統***GIS***處理資訊,分析表達結果
2、數字地球: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資訊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三***
一、區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元,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2、特徵:層次性、整體性、差異性、可變性、開放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為例
1、兩地自然環境的異同
長江三角洲 | 鬆嫩平原 | ||
相同點 | 都是平原;都位於季風區,雨熱同期 | ||
不同點 | 地理位置 | 位於30°N附近,東部沿海中部,長江入海口 | 位於43°N——48°N,地處東北地區的中部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較好 |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稍強 | |
土地條件 | 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 | 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 | |
礦產資源 | 貧乏 | 石油資源豐富 |
長江三角洲 | 鬆嫩平原 | ||
農業 | 耕作方式 | 水田耕作業為主 | 旱地耕作業為主 |
主要糧食作物 | 水稻為主 | 春小麥、玉米為主 | |
主要經濟作物 | 油菜、棉花 | 甜菜、大豆 | |
作物熟制 | 一年兩熟或三熟 | 一年一熟 | |
備註 | 水產業較發達 | 西部適宜發展畜牧業 | |
工業 | 綜合性工業基地 | 重化工業基地 | |
商業 | 商業貿易發達 | 沿邊商業貿易較為發達 | |
人口和城市 | 人口稠密,城市眾多 | 相對地廣人稀,城市較少 |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
1、開發早期—水土條件限制區域農業發展
2、農業社會—科技的發展使原來的制約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為有利條件,長江中下游平原成為主要糧食產地和桑蠶、棉花產地
3、工業社會—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和棉花生產地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