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與易牙是什麼關係

  齊桓公,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春秋首霸,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齊桓公與易牙的關係,希望對你有幫助!

  齊桓公與易牙的關係

  易牙是中國古代有名的一個廚師,他是齊桓公的御用廚師,非常擅長調味,做出來的菜很好吃,因此非常得寵,而他也是一個著名的奸佞小人,他殺子獻糜的故事讀來令人毛骨悚然,不禁感嘆世上竟有如此噁心的人。

  易牙是當時有名的廚師,也是當時第一個使用調和的手法做菜的人,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齊國是中國魯菜的發源地之一,而易牙對於魯菜的發展成形無疑是有著一定貢獻的,據說他曾經開發出了魚腹藏羊肉的新菜,鮮美異常,據說“鮮”字就是這麼得來的,而且他也曾經嘗試把食物和醫療結合在一起,創作了食療菜,進獻給了當時生病的齊桓公寵妃長衛姬,因此得到了齊桓公的賞識。

  易牙一生名氣最大的事情就是他殺子獻糜的故事,據說當年易牙是齊桓公的廚師,有一次在吃完飯之後齊桓公就感嘆道自己這一生什麼山珍海味都吃過了就是沒有吃過人肉,其實齊桓公自己也不過是隨便一說罷了,真讓他吃他還真未必下得了手,但是易牙卻是一個非常狠毒的人,回家之後竟然把自己才只有3,4歲的兒子給殺了,做成了肉糜獻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吃到易牙獻上的肉糜就問他:“這是什麼肉,好像從沒吃過啊。”易牙就說是自己兒子的肉,希望能夠祈求齊桓公身體健康,齊桓公一方面心裡很不是滋味,一方面又很感動,就更加寵信易牙。

  齊桓公與管仲的關係

  春秋時期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一直被當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計前嫌與臣子誓死報恩,權利輔佐的典型,一直為後人所稱讚。齊桓公與管仲之間和諧的君臣關係也是極為難得的,不過這種關係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齊桓公的心裡也未必毫無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齊桓公為了圖謀霸業必須要用上管仲,管仲能為他抵擋來自舊貴族的很大阻力,因為管仲出身平民,沒有什麼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勢力之間都沒有交際,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時候也不會顧及那些反對者的意見,所以齊桓公用著放心,這也是齊桓公能夠善任的一種很重要的原因。

  從後來齊桓公與管仲的相處情形來看,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開始並不被重用,後來管仲藉著齊國動盪的機會向齊桓公進諫,才有了展露頭角的機會。管仲趁機向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幫助齊桓公稱霸,這真迎合了齊桓公想成就千秋霸業的夢想。所以說下屬有時候不光要能琢磨事,還要能琢磨人,摸透領導的心思,領導也不用為一點小過節而斤斤計較,因為太糾結於小事上,往往就會矇蔽了雙眼,就會埋沒了真正的人才,領導與下屬是一種相互成就的關係,哪一頭出了問題都不行。這便是我們從歷史學到的經驗。

  齊襄公和齊桓公關係

  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威嚴漸漸衰弱,各諸侯王開始逐漸脫離周天子的掌控,不顧禮制。齊襄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四任國君,也是齊桓公的哥哥。在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殺害後,遠在莒國的公子小白返回齊國,繼承王位,史稱齊桓公。

  齊襄公和齊桓公兩人的父親為齊僖公,兩人分別為齊僖公的長子和幼子。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因病而亡,當時身為太子的齊襄公繼位。齊襄公在位期間,為人昏庸無能,不理朝政,齊國的國力在諸侯國中只能算得上是中等。

  齊國在齊襄公的統治下,朝政非常的混亂,齊襄公又非常忌憚弟弟公子小白。無奈之下,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了莒國。因不滿齊襄公的統治,公元前686年即齊襄公十二年,齊國大臣連稱、管至父以及齊僖公的侄子公孫無知起兵謀反。公孫無知率領士兵闖入宮中,並在寢殿之中將齊襄公殺死。齊襄公死後,公孫無知把持朝政並自立為王。

  但好景不長,當上齊國國君沒幾天的公孫無知便被雍林殺了,齊國群龍無首,大臣們便討論重新立國君的事情。公孫無知已死的訊息傳到了莒國,公子小白便打算返回齊國。但公子小白還有一個哥哥名為公子糾,公子糾也得到了訊息,也想成為齊國的國君並派人埋伏在公子小白回國的路上。想要他的命。於是,公子小白便順勢假死,讓公子糾放鬆了警惕。公子小白最終成為了齊國的第十五任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