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中留名青史的四對親兄弟都是誰

  由曾國藩建立的湘軍,憑著耐得煩、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的湖湘精神;勇猛、堅強的戰鬥意志,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西北迴亂。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湘軍中留名青史的四對親兄弟

  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同日封爵顯赫一時

  要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曾國藩與曾國荃兄弟當屬典範。作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的曾家長子曾國藩,在咸豐二年***1852***年底接到咸豐皇帝的諭旨:“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其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於是,曾國藩懷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野心在家鄉湘鄉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後稱湘軍***。

  1854年***咸豐四年***2月,曾國藩率湘軍從湖南衡陽傾巢出動,並發表《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裡,他聲稱太平天國運動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國藩打脫牙齒和血吞,忍辱負重,屢敗屢戰,歷時十一年。於1864年***同治三年***7月,率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帝都”——天京。

  《清史稿》稱讚曾國荃“少負奇氣”,其五歲即入其父所執教之私塾。俗話說:長兄當父,比曾國荃年長十三歲的曾國藩做京官時就把十六歲的曾國荃帶在身邊言傳身教,曾國荃能夠功成名就,彪炳史冊離不開長兄的教育和栽培。

  曾國荃被長兄稱為福將,因善於挖壕圍城有“曾鐵桶”之稱。咸豐六年***1856年***,石達開兵犯江西,江西戰局十分危急,曾國荃投筆從戎,招募三千湘勇,赴江西援助兄長,攻打吉安,其軍號曰“吉字營”,是其兄曾國藩的嫡系部隊,湘軍中的中流砥柱。曾國荃率“吉字營”轉戰湘、鄂、皖、贛等省,屢建奇功,先後攻克安慶、南京等重鎮,為最終平定太平天國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曾國荃在眾多湘軍名將中是後起之秀,卻也是崛起最快的,曾在“半年之裡,七遷其職”,比他哥哥做京官時“十年七遷”更加優秀,擢升得更快。後人評說“曾國藩以湘軍領袖而居功首”,“其弟國荃,論功僅亞國藩”。

  1864年7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曾氏兄弟倆被同時賜爵封侯伯,為清朝平定三藩後百餘年來漢人未有之殊榮。此後,曾氏兄弟同朝為官,顯赫一時。

  江忠源、江忠濟:捐軀疆場可歌可泣

  江忠源是湘軍的創始人之一,出生於書香門第,少年時就能寫一手好文章,25歲中舉人。後書生帶兵,興辦團練,鎮壓雷再浩起義,升任浙江秀水縣知縣。太平天國起義後,江忠源組建楚勇,到廣西參戰,太平軍南王馮雲山就是死在他的炮火之下。

  江忠源與曾國藩初次相交時,曾國藩給他個“八字”:“此人雖能名滿天下,但最終會因節烈而死。”後來果真如此。

  1854年1月14日,太平軍以地雷破了廬州城,率眾堅守了40來天的湘軍統領——安徽巡撫江忠源敗走水關橋,身受七處重創,見大勢已去,舉劍自殺,被左右勸住制止。一名健壯的軍士揹著他奔逃,江忠源咬著軍士的脖子逼迫他放手,然後急投古潭身亡。時年42歲。江忠源自殺而死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戰死就會當俘虜,當了俘虜不但太平軍不會放過他,而且出了他這個巡撫的醜,丟了清王朝的顏面。與其這樣,不如做個忠君報國的忠臣,博得後人的尊重。

  已是湘軍統帥的曾國藩聞聽惡信,宛如斷了左膀右臂,心裡空落許久,方含淚為他撰一輓聯:

  “百戰守三城,章貢尤應千世祀;

  兩年躋八座,江天忽報大星沉”。

  江忠濟是江忠源之二弟,湘軍建立初期主要將領。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攻長沙,隨大哥守城。咸豐三年,江忠源調湖北,將所部楚勇千人交他和李輔朝、劉長佑帶領,留守長沙。後隨大哥防守南昌,抗擊太平軍,兩次堵塞被轟城牆缺口,擢升知府。

  大哥江忠源戰死後,江忠濟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軍令,進擊藍山、嘉禾、寧遠等地起事會眾,並以道員補用。咸豐五年,奉檄駐防嶽州,後又進屯通城,堵擊太平軍。咸豐六年***1856***春,太平軍大隊由江西義寧攻入通城境;四月,在通城西門外陷入重圍,被太平軍所殺。朝廷贈按察使銜,予騎都尉世職,諡壯節。

  江忠源、江忠濬、江忠濟、江忠淑兄弟四人在湘軍中建功立業,這點與曾國藩家完全一樣。其中江忠源、江忠濟兄弟二人戰死沙場。可謂滿門忠烈,實在是可歌可泣!

  李續賓、李續宜兄弟:戰死病死都是英雄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李續賓、李續宜兄弟倆就是時勢造就的英雄。

  草根出身、家境貧寒的李續賓,年輕時,膂力過人,靠販煤養活家人並供胞弟李續宜讀書。此時,他生命中的貴人——湘鄉著名紳士羅澤南***湘軍之母***欣賞他的“孝友”,把他兄弟收為弟子,不僅免其學費,還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幫他供養家人。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軍從廣西打入湖南,李續賓協助恩師羅澤南辦團練,“能以兵法約束子弟,明恥教戰,訓練尤精”,深得羅澤南的賞識。此後,他隨恩師羅澤南加入曾國藩建立的湘軍與太平軍作戰,開始了軍旅生涯。

  李續賓自參加湘軍至三河敗亡,轉戰江西、湖北、安徽,七年之間,先後克復四十餘城,大小六百餘戰,因軍功被朝廷加賞“摯勇巴圖魯”名號,官至浙江布政使,領巡撫銜。李續賓在安徽三河鎮戰死,對湘軍打擊甚大,曾國藩“哀慟填膺,減食數日。”咸豐帝聞之也“不覺隕涕”,並命照總督陣亡例賜卹。

  李續宜早年一直跟隨哥哥李續賓轉戰江西、湖北,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是“功多為續賓所掩”,時任湖北巡撫胡林翼說了句實話。

  李續賓三河兵敗喪生,李續宜正在湖北黃州,後收集李續賓殘部,重整成軍,誓為哥哥報仇血恨。之後,率湘軍解寶慶之圍***今邵陽市***,邀賞布政使銜。助曾國藩、胡林翼包圍安慶,獲賞二品頂戴,授安徽按察使。咸豐十一年,李續宜擢升安徽巡撫。1861年8月30日,胡林翼臨終前,疏薦李續宜署湖北巡撫,九月,實授湖北巡撫。值得一提的是,清王朝對他非常信任,幾次密詔詢問李續宜:苗沛霖該如何處置?李續宜奏陳:“正彼叛逆之名,人人得而誅之。”邀準。

  李續宜沒有完成哥哥未竟的事業——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於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病逝於故鄉。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墓碑上有這樣一句:戰士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家鄉。這句話是李氏兄弟一生的真實寫照。戰死疆場也好,病死故鄉也罷,李氏兄弟都是英雄。

  劉騰鴻與劉騰鶴:捨生忘死前赴後繼

  劉騰鴻是湘軍名將,也是湘軍建立初期重要的將領之一。咸豐三年***1853年***,時年34歲的劉騰鴻投身湘軍,因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深受有“湘軍之母”之稱的羅澤南的賞識和重用。

  咸豐七年七月,劉騰鴻率軍攻打江西瑞州北城,親自督戰,不幸中槍受傷。劉騰鴻本可以在軍中養傷,可是他卻輕傷不下火線,捨生忘死,帶傷督戰,極大地鼓舞了土氣。就在瑞州快要攻下的時候,劉騰鴻不幸再次中炮,對弟弟騰鶴和族弟連捷留下一句悲壯的遺言:“城不下,無殮我!”營中的將士無不流淚。自古道:哀兵必勝。湘軍將士群情激憤,奮勇攻城,當日就攻下了瑞州北城。咸豐帝感其英勇,賜卹典加等,依道員例厚葬,予騎都慰世職,在瑞州建立專祠紀念。

  兄死弟繼,劉騰鶴代為統領軍隊,收復峽江,攻克吉安。咸豐九年,在浙江建德風雲嶺大戰中,劉騰鶴孤軍奮戰,被太平軍包圍,英勇戰死,年僅28歲。劉騰鶴死後,皇上以道員例賜卹,予騎都慰世職。

  劉騰鴻、劉騰鶴兄弟倆共同譜寫了那個時代捨生忘死,前赴後繼的英雄壯歌。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