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的歷史評價

  范雎在長平之戰中用反間計使得白起大破趙軍,後嫉妒白起軍功而借秦昭王之命讓白起自殺。之後范雎失去秦昭王的寵信,辭官迴歸封地,不久後病死。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李斯: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司馬遷:韓子稱“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澤世所謂一切辯士,然遊說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說力少也。及二人羈旅入秦,繼踵取卿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彊弱之勢異也。然士亦有偶合,賢者多如此二子,不得盡意,豈可勝道哉!然二子不困戹,惡能激乎?

  桓寬:公族不正則法令不行,股肱不正則奸邪興起。趙奢行之平原,范雎行之穰侯,二國治而兩家全。

  司馬貞:應侯始困,託載而西,說行計立,貴平寵稽。倚秦市趙,卒報魏齊。綱成辯智,范雎招攜。勢利傾奪,一言成蹊。

  李德裕:范雎山東之匹夫也,入虎狼之秦,履不測之險,可謂交疏義薄矣,而能尊昭王,去穰侯,開秦霸業之基,以安固後嗣,可謂忠於昭王矣。

  司馬光:若雎者,亦非能為秦忠謀,直欲得穰侯之處,故搤其吭而奪之耳。遂使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傾危之士哉!

  羅大經:范雎、蔡澤皆辯士,太史公以之連傳。然雎傾危,澤明坦。雎幽險詭祕,危入骨肉,全是小人意態。澤方入關,便宣言欲代雎。至其所以告雎者,皆訊息盈虛之正理,雎必俟澤反覆以禍福曉之,乃肯釋位。澤為秦相數月,即告老,為客卿以終。進退雍容,過雎遠甚。雖然,後之君子固權吝寵,如狡兔之專窟,如猩猩之嗜酒,老死而不知止,受禍而不之覺者,是又在范雎下矣。

  徐鈞:不待精神契,惟憑頰舌求。莫年薦燕客,差勝似穰侯。

  范雎說秦王

  據《史記》記載,范雎隨秦使王稽由魏人秦後,登上秦國的政治舞臺,面臨的是“內專秦權,外惡諸侯”的太后、穰侯等,而昭王此時又“厭天下辨士”。范雎如果不排擠出太后、穰侯等,自己便不能立身於秦國,所以他雖知此行“言不見信,禍不旋踵”,也只有從萬死中求一生之計。《范雎說秦王》記述的就是范雎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的一次遊說。

  范雎與白起

  范雎本是魏國人,因為秦昭王很賞識他的才能,所以封他為宰相。范雎當上宰相之後,也確實靠著一張利嘴為秦國立下不少功勞。白起是秦國人,武將出身,擅長攻堅戰,後世對他的軍事評價很高,是戰國四位著名將領之一。所以,范雎與白起的關係,就是文臣與武將的關係。他們二人關係可以比對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但是,廉頗和藺相如的“將相和”被傳為歷史佳話,范雎與白起的關係就沒那麼“喜劇”來了。

  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大敗趙括,並殺死趙國幾十萬降兵,令東方六國失去抵抗的意志。韓趙兩國對白起十分忌憚,便派人重金賄賂范雎,並對范雎說:“秦國一旦統一,秦王必定稱帝,到時白起位列三公,難道您甘心屈居他之下嗎?”於是,范雎勸秦王命白起收兵,白起聽說此事,從此與范雎有了嫌隙。不久,秦王下令讓白起再次領兵攻趙,白起不從,認為最佳的進攻時機已過。秦王認定白起抗旨,再三命令白起出徵,白起只好帶病上路。但是,范雎對秦王進言說,白起目無君上,有謀反之意。於是,秦王就賜了一把寶劍,命令白起自殺。就這樣,一代名將歸於塵土。白起死得冤枉,秦人為他建祠,而范雎卻因此背上了一個饞殺功臣的汙名。可見,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