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來源介紹

  《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儀禮》中記載的一套禮儀, 帶有極其明顯的階級烙印。但還不能說所有的儀節全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因為其中有些形式是從氏族制時期傳襲下來的禮俗。所以通讀這書,不僅能瞭解周魯各國貴族生活的一些側面,還可以從中窺探遠古的史影。

  比如冠禮,就是由遠古氏族制時期的成丁禮變化而來的。楊寬在《冠禮新探》中說:"成丁禮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必經的儀式。按照當時的習慣,男女青年隨著成熟期的到來,需要在連續幾年內,受到一定程式的訓練,使具有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堅強的毅力,具備充當正式成員的條件……如果訓練被認為合格,成年後,便可參與成丁禮,成為正式成員,得到成員應有的氏族權利,如參加氏族會議、選舉和罷免酋長等,還必須履行成員應盡的義務,如參加主要的勞動生產和保衛本部落的戰鬥等。"到了奴隸制社會,冠禮成為貴族在本族中舉行的"成丁禮"了。貴族襲用了傳統的形式,而賦予了新的內容,舉行這種冠禮的目的是:鞏固貴族組織,加強宗法制度,從而有利於對人民的統治。成員們的權利和義務也都以此為中心。這就和氏族公社的成丁禮有著本質的不同了。

  再如鄉飲酒禮,據楊寬論證,認為它起源於氏族聚落的會食制度。這種禮節主旨在於尊長和養老。"周族自從進入中原,建立王朝,多數成為統治階級,其父系家長制已轉化成為宗法制度,原來習慣上應用的禮儀也轉化為維護宗法制度和貴族特權的手段"。鄉飲酒禮就變成在基層行政組織中分別貴族長幼等次的禮節了。

  可見《儀禮》書中不僅反映了周代貴族冠婚喪祭、飲射朝聘的生活,而且它還保留了一些遠古禮俗的外殼。

  劉邦建立漢王朝,朝儀出於叔孫通之手,他本是秦朝的博士,多采用秦朝的禮儀。叔孫通擬定的那套朝儀,並沒有作為定製。他所撰的《禮儀》,後來沒有人傳習,班固就說:"叔孫通所撰《禮儀》……民臣莫有言者。"《儀禮》雖然在西漢時期立成學官較晚,不為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們所重視,但此書的傳授始終未斷。自從鄭玄為之作注以後,就更為一般士人所傳習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了許多禮學家,《隋書·經籍志》上著錄了他們的許多的著作。士人們重視《儀禮》一書,自然不能不影響朝廷的制禮作樂的工作。那時官員們的建言、駁難等都以"三禮"為理論根據,《晉書》和南北朝各史的《禮志》《通典》《文獻通考》中保留了這方面的大量文字。

  儘管《儀禮》十七篇所記儀節制度,遠遠不能滿足後世統治階級的需要,然而各朝禮典的制定,大都以《儀禮》為重要依據而踵事增華。例如,從《大唐開元禮》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編撰者對於禮例的精熟程度,不是精通《儀禮》的人,是難以措手的。

  禮儀的記載

  中國曆代王朝很重視禮制。每個王朝的建立,都要物色一些精於禮學的專家,來制定一整套禮儀,因為禮制對於鞏固尊尊卑卑的等級制度,維護階級對立的社會秩序,都有很大的作用。

  從殷周到清代,幾千年來中國都有自己的一系列禮儀制度。在漫長的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裡,禮制是一種很特殊的上層建築,瞭解禮制,就能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更為具體。

  禮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經中有《禮》,漢代立五經學官,其中也有《禮》。唐立九經,中有"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宋代立十三經,中間也有"三禮"。禮一直是古代貴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課程。過去的三千年裡,大多數士大夫的知識結構中,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儀禮》原來就叫《禮》,漢朝人稱為《士禮》,對《禮記》而言,又叫《禮經》。到了晉代才稱《儀禮》,比如《晉書·荀崧傳》就有請立鄭玄《儀禮》博士的話。其實,改稱《儀禮》也不無道理,因為《儀禮》十七篇,全是禮儀的詳細記錄,這書一般光記儀節,不講禮的意義。

  《儀禮》是儒家傳習最早的一部書。以前人們說這書是周公姬旦做的,不大可信。《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出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漢書.儒林傳》上說孔子"論《詩》則首《周甫》,綴周之禮"。司馬遷說《禮》記自孔氏,班固說孔子把周代殘留的禮採綴成書。《禮記·雜記下》上也說:"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顯然,《儀禮》成書於東周時代。

  孔子本人是位禮學大家,《史記》上說孔子從小就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他特別留意各代各國的禮,曾"適周問禮",注意採輯搜訪,《論語·八佾篇》上說"子入太廟每事問",他時刻是注意禮事的。他編輯的《禮》,是傳授弟子們的一項重要課程。這門課程不光是講授,尤其重視實習。《禮記·射義》上說"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這是在演習《鄉飲酒禮》。他在魯國是這樣,周遊列國也是這樣,《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可見他顛沛造次都不忘《禮》。

  《儀禮》一書形諸文字是在東周時期,而其中所記錄的禮儀活動,在成書以前早就有了。這些繁縟的登降之禮,趨詳之節,不是孔子憑空編造的,而是他採輯周魯各國即將失傳的禮儀而加以整理記錄的。宋代學者朱熹說:"《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是以義起,漸漸相襲行得好,只管巧,至於情文極細密周致處,聖人見此意思好,故錄以成書。"達話是相當精闢圓通的。朱熹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儀禮》中記載的禮儀的具體細節,早在成書以前就有了,經過長期行用,逐漸充實完善而定型,後來才整理成書。也就是說,《儀禮》一書所反映的禮節形式,不僅有東周時代周魯各國的,也含有更早一些時候的。因為禮儀也好,禮俗也好,都有很大的因襲性。就拿跪拜禮節來說,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盛行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而它並沒有隨封建社會的結束而絕跡。

  據《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有好幾千人,身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死後,"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年不絕"。甚至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裡,孔門的儒生弟子們對於詩書禮樂的學習也沒有中斷。《史記·儒林列傳》上說,楚漢相爭時,劉邦"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絕"。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厄運,但這種野蠻措施並沒有也不能阻止住詩書禮樂的流傳。

  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說他自己親眼看到"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的情景,而留連忘返。

  《漢書·儒林傳》上說,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事蕭奮,以授後倉、閭丘卿。倉授聞人通漢、戴德、戴聖、慶普。從此傳授不斷,《漢書》《後漢書》上都記錄了傳授關係。到東漢時,學者鄭玄給這十七篇禮文作了精當的註解,達既更有助於此書的廣泛傳習了。